王美珠
【摘要】隨著社會發(fā)展及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涌現,高校黨建工作出現了新的問題,如高校師生群體入黨動機存在功利性傾向,價值觀存在復雜化傾向,黨支部組織設置不夠優(yōu)化,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熱情不高等。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黨的理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高校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與此相適應的是,高校黨建宣傳需與時俱進,需要堅持“三貼近”,執(zhí)行“三走進”,落實“三滲透”;聲畫結合,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樹立模范典型,將黨建宣傳貫穿入教學全過程中去。
【關鍵詞】黨建宣傳 十八大精神 媒體傳播方式 教學過程
隨著社會發(fā)展及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涌現,高校黨建工作出現了新的問題,如高校師生群體入黨動機存在功利性傾向,價值觀存在復雜化傾向,黨支部組織設置不夠優(yōu)化,學生政治理論學習熱情不高等。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黨的理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高校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與此相適應的是,高校黨建宣傳需與時俱進,需要堅持“三貼近”,執(zhí)行“三走進”,落實“三滲透”;聲畫結合,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樹立模范典型,將黨建宣傳貫穿入教學全過程中去。
1 堅持“三貼近”,執(zhí)行“三走進”,落實“三滲透”
“三貼近”是我黨長期以來的一項宣傳工作方針,也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新聞可讀性的規(guī)律性總結。近期,我黨啟動和推進的“走轉改”活動,其本質是一脈相承的高校校園媒體,特別是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的校報,理應響應號召,貫徹新聞“三貼近”要求,滿足讀者對信息的需要。校媒做到了“三貼近”,新聞也就具有可讀性,也就能吸引師生的目光,有力于各類思想傳播深入人心。當下90后大學生,對這類需求更加強烈,他們更強烈地抗拒程式化、口號化、政治化的話語模式,渴望個性化的表達,同時,90后大學生對實際且功用目標的追求也應被重視,任何傳播效果的實現均是以信息接受者的需求滿足為基礎,我們要以全新視角,站在新的高度上,發(fā)現和挖掘校內優(yōu)秀和鮮活的典型人物或事跡,強調報道感染力和感召力,在各類校媒中始終保持著權威地位因此,應把典型宣傳作為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宣傳報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外,我們還要堅決執(zhí)行“三走進”,即黨建宣傳進班級、進宿舍、進課室,同時,落實“三滲透”,滲透至學習區(qū)、生活區(qū)、活動區(qū)。我們要充分運用校園內不同區(qū)域的宣傳欄,宣傳窗、讀報欄、廣播站、圖書館等,還在校報開設“創(chuàng)先爭優(yōu)我們在行動”等專欄,并將校報派送至每一間宿舍,使黨建宣傳真正深入校園每一個角落。
2 聲畫結合,創(chuàng)新媒體傳播方式
在傳統媒體時代,各高校的宣傳載體主要是海報、橫幅、校報、校園網、校園廣播等,這些宣傳工具主要以平面和文字的形式傳播信息。當下,新媒體層出不窮,師生的媒體使用習慣也不斷發(fā)生變化,網絡、手機成為首選媒介,高校校媒也應尋找更直觀、生動、聲情并茂的信息傳播渠道。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成立廣播電視臺甚至網絡電視臺,以聲畫結合的方式,有效廣泛地傳遞高校內外部相關信息,為高校黨建宣傳工作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高校師生均浸潤在新興媒體之中,對新興媒體如網絡、手機等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其他社會受體,深受讀圖時代媒體文化影響的他們,其信息接受方式已不同于前,因此,針對他們的黨建宣傳必須注意到這一變化,并合理運用各類校園媒體,滿足其媒體觸覺需要。由于聲畫結合的黨建宣傳內容更加直觀,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需要對重要黨建活動的現場進行拍攝,制作成視頻資料,置于網絡,進而增強了其傳播力,得到了師生的認可。
3 將黨建宣傳貫穿入教學全過程
如果說,校園媒體的黨建宣傳是明,那么貫穿在教學及專題講座中的黨建宣傳則是暗,剝離了明顯而直接的宣傳目的的黨建傳播往往效果更明顯。我們需要設立專門的講壇,大一新生入學初始,便可以有學院領導或者相關專家親自為學生舉行專題講座,并在各講座中滲透黨的先進性教育,引導學生加深對黨史、黨建認識,提高覺悟。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潛移默化,加強其對黨史的了解,增強黨性教育。各專業(yè)學習中,也會緊密聯系形勢與政策,指導學生在大的政治環(huán)境下,分析各行業(yè)的發(fā)展現狀,了解所學專業(yè)前景。這種潤物細無聲且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的黨建宣傳效果極佳,不再是為談政治而談政治,而是將政治與專業(yè)學習、行業(yè)認識相結合。
4 精心設計教育項目,推動黨的宣傳工作精致化發(fā)展
高校黨的宣傳工作就必須直面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fā)展訴求,并通過精心設計的教育項目助推學生的全面、健康地成長、學習、發(fā)展。推動黨的宣傳的精致化發(fā)展,一是觀念上要進一步明確黨宣工作在人才培養(yǎng)和學校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課堂內外統籌考慮,主動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校園生活,二是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不斷豐富宣傳內容,細化宣傳項目,提高工作的針對性;三是要逐步發(fā)展新的教育手段和活動方式。我們需要根據高校自身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宣傳項目和方式,通過學校、學院聯動,大型報告會與小型工作坊結合,以設在學院的“發(fā)展輔導室”和設在公寓的“黨員活動室”為平臺,圍繞新生普遍關注的黨的思想發(fā)展的新進展、新動態(tài),通過學生工作干部,專業(yè)教師,學生兼職輔導員等三支隊伍向新生提供一對一、一對多的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宣傳。
5 聯系熱點,研讀原著
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顯著特點是研讀原著。從《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實踐論》、《矛盾論》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重要篇章和重點書目,廣大師生都應該進行學習和研究。理論的魅力在于應用,我們需要組織廣大師生聯系當下熱點認真閱讀原著,加深對當前的世情國情的理解,只有深入地理解了世情國情,也才能更好地全面發(fā)展自己。
總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和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當下高校黨建工作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如何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為黨培養(yǎng)一批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新形勢下,結合高校師生的群體特點,高校黨建工作相關部門應充分考慮共個性化需要,合理利用校園媒體,最大程度地占有宣傳高地,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推進工作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黨務工作水平,促進學生工作和諧有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