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留守兒童的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對其作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研究的側重點主要是對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等負面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留守確實給兒童的發(fā)展帶來了一些危險因素,但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各方面的發(fā)展上并無特別明顯差異,甚至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發(fā)展中還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心理彈性理論的興起為研究留守兒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目前我國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等。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理論;積極;保護性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1-0069-02
自1994年提出“留守兒童”的概念以來,國內教育和學術領域已經(jīng)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國內關于“留守兒童”的概念沒有統(tǒng)一界定,還存在許多爭議。
隨著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2002年以后做了大量相關研究,經(jīng)過對文獻的梳理,把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者一般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比如心理健康問題,應對方式,依戀,父母教養(yǎng)方式,社交焦慮,人格特征及社會支持等[1]。第二階段,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與以前不一致的結論。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很多方面與非留守兒童之間并無明顯差異,留守并不必然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產生心理問題,也不是導致個體發(fā)展差異的直接原因。第三階段,隨著積極心理學的逐漸興起,心理彈性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更豐富的理論支撐,研究開始轉向尋找提高兒童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目前我國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及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彈性的影響等。
一、心理彈性理論
(一)心理彈性(Resilience)的概念
心理彈性理論是在對處境不利兒童研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對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國,中國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方式。查閱《漢語詞典》對比彈性和韌性的解釋發(fā)現(xiàn)韌性更強調耐受力,而彈性體現(xiàn)復原,彈性的解釋和英文原意更加接近,所以本文采用心理彈性的譯法。
學術界對心理彈性的概念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查閱大量心理彈性的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主要有三種定義方法: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品質性定義,結果性定義重點從發(fā)展結果上定義心理彈性;過程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成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品質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作是個人的一種能力或品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特征[2]。
李永鑫等根據(jù)已有觀點對心理彈性作出如下的操作性定義:心理彈性是在遭遇逆境時,有助于個體良好適應的保護性因素。個體自身因素以及個體外部因素是保護性因素的主要組成部分[3]。
(二)心理彈性理論模型
1.系統(tǒng)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Mandelco&Peery;提出了心理彈性系統(tǒng)模型。該系統(tǒng)模型與我國易經(jīng)中的“守恒”有異曲同工之處,模型把影響心理彈性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部分,其中內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而生物因素又包括身體健康、性別等;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方式、人格特點等。外部因素指家庭內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內因素包括家庭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等;家庭外因素包括同伴、學校、社會公益機構等。模型中的各種因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當某一個因素缺失或發(fā)生變化時,另外一個因素若能及時補充,也可以適應良好。留守兒童是屬于家庭內某些因素的缺失,但如果學校和社會這些外部的因素能及時給予支持,也能表現(xiàn)出良好的心理彈性。
2.心理彈性動態(tài)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
隨著對心理彈性研究的深入,很多科研機構和心理學家開始轉向實證和應用研究,把重點放到建立新的心理彈性模型和開發(fā)有效的測量工具上,于2003年提出了心理彈性動態(tài)模型。
該模型呈現(xiàn)了保護性因素是如何對兒童的彈性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把影響心理彈性的因素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及青少年需要。外部資源和一些保護性因素比如積極參與和親密關系等,這些能滿足青少年在發(fā)展過程中安全、歸屬與愛等心理需要。而內部資源主要是由青少年自然發(fā)展起來的個體特征構成,主要包括自我意識、問題解決、合作等。這些內部資源會在青少年遇到危險因素時起到保護作用,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二、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現(xiàn)狀
(一)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學的研究
李永鑫等(2008)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行研究,研究從父母外出情況、外出時間、團聚頻率等6個方面考察了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年級這個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無影響;女童的心理彈性顯著高于男童[3]。李志凱(2009)也得出一致的結論[4];父母單方或雙方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有顯著影響;父母外出的時間越長團聚頻率越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由母親照看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最高,由父親照看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最低。安容瑾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在年齡、年級、留守類型、性別等因素上心理彈性總分及各等級之間并不存在顯著差異[5]。
在人口學變量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顯著地成果,但還不夠全面,很多研究集中于農村,對城市留守兒童的研究還很少,也缺乏城鄉(xiāng)對比。
(二)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特質
李永鑫等(2009)從人格特質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這個側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的人格特征可以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人格特征比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的影響更大[6]。駱鵬程(2007)從不同心理彈性水平的兒童的人格特征差異角度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高心理彈性留守兒童與低心理彈性留守兒童在人格的大多數(shù)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7]。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與人格特質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三)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
分析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作為一種保護性因子在影響心理彈性的各種因素中,對留守兒童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8]。社會支持的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觀支持這3個維度對兒童心理彈性的發(fā)展都產生積極影響,社會支持和人格特征一樣,都比父母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影響更顯著[6]。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在性別上差異顯著,留守女童比男童更多的尋求和利用社會支持,社會支持的高利用率也提高了心理彈性的水平[9]。而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高低也反過來對社會支持產生影響[4]。
(四)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感
盡管目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與留守兒童心理彈性關系的直接研究還很缺乏,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彈性中可能發(fā)揮著潛在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彈性的動態(tài)模型中,自我效能感也是作為內部資源的一部分。
徐書萍(2007)在研究上海市吸毒人員子女的心理彈性進行時發(fā)現(xiàn),心理彈性對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顯著[10];胡會麗(2009)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預測心理彈性,是心理彈性的一個重要保護性因素,心理彈性也反過來影響自我效能感[9]。我們可以通過一般自我效能感訓練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
現(xiàn)有研究的共同點在于,研究重心從關注留守兒童的發(fā)展困境轉移到尋找影響兒童心理彈性發(fā)展的保護性因子和提高適應能力上來,通過挖掘兒童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來減少留守對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目前國內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很多實證研究也不夠全面具體,關注點范圍比較狹窄,因此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還要具有前瞻性,以便在后續(xù)研究中作出改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第一,查閱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的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方法比較單一,由于問卷編制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個體差異,必然給調查結果產生影響,所以以后的研究者應該注意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結合,另外在研究中還可以加入訪談和實驗研究等方法,力圖使我們的研究結果更加準確。而實證研究大多集中在行為和心理社會因素,還需要對生物因素進行研究,才能更真實全面的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彈性。
第二,研究選取的對象不夠全面。目前研究主要針對留守兒童中的在校學生,而忽視了輟學留守兒童;另外,第一批留守兒童已經(jīng)面臨就業(yè)和婚姻,留守經(jīng)歷對他們的學業(yè)、工作、家庭是否造成影響也是研究的重點。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選用不同的被試類型,被試的數(shù)量和取樣的范圍也要增加,使取樣更具有代表性,提高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第三,目前對留守兒童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但還沒有制定出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可以推廣的預防或干預方案。建議學校組織專業(yè)老師進行針對性的團體輔導或班級輔導,這種自我體驗式的活動方式,更有利于兒童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研究重點應放在如何通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來彌補留守兒童父母的缺位,增強他們的心理彈性。
參考文獻:
[1]丁玲,韋煒.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及影響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2008,(Z1).
[2]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3]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李志凱.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4).
[5]安容瑾.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社會支持網(wǎng)絡、應對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6]李永鑫,駱鵬程,聶光輝.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7]駱鵬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7.
[8]王玉花.從心理彈性理論視角看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
[9]胡會麗.一般自我效能感訓練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彈性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0]徐書萍.上海市吸毒人員子女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