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彭
政商組合的暗戰(zhàn)
◎紀彭
左宗棠vs胡雪巖李鴻章vs盛宣懷
左宗棠在新疆的勝利,幾乎成為晚清對外戰(zhàn)事中唯一的勝利。
此時,左宗棠的聲望達到了頂峰。胡雪巖作為左宗棠的“后勤部長”,也走到了他人生的頂峰,成為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正當左胡組合如日中天之時,另一對政商組合——李鴻章和盛宣懷已經(jīng)在暗中策劃,如何把左宗棠和胡雪巖這對搭檔干掉。
那時辦洋務(wù)、建水師,包括打仗,有點像時下地方政府超過經(jīng)濟承受能力大搞形象工程。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想讓形象工程上馬創(chuàng)造政績,就得自己想辦法籌措部分資金。方法是現(xiàn)在仍被廣泛運用的——企業(yè)墊支,政府埋單。對于胡雪巖而言,這顯然是一筆利潤豐厚的大買賣,更可助左宗棠撈到更大的政治資本。此時,胡雪巖為左宗棠找到了一條籌餉的新路子:從外國商號得到一次總付的貸款。這種貸款沒有抵押,由政府擔保。擔保人是通商口岸的海關(guān),審批人是各省巡撫。各省保證,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一定會將款項加利息歸還給外商。這為左宗棠解決了大難題。
借外債打仗,在清廷來說,是破天荒第一遭,不合祖制。但國庫空虛,戰(zhàn)事要緊。朝廷權(quán)衡之后還是同意了。這件事的操作,左宗棠不便出面,胡雪巖當仁不讓。從這時起,胡雪巖就充當了政府借貸外債的經(jīng)紀人。經(jīng)手這么一筆巨款,中間的好處不言而喻。當時上海向中國人放貸的洋人很多,給中間人的回扣頗為豐厚。
如1877年的借款,出現(xiàn)四種利息。匯豐銀行年息10%,左向清廷呈報時,改為月息1%。這樣,年息就變成了12%。其后,又以德商泰來洋行 “包認實銀”為辭,每月加息0.25%,折合年息為15%。
高息不但能速集巨款,滿足軍用,還能迫使各地方省份迅速協(xié)餉,否則舉借洋債的本利都要由他們償還。有洋人的鞭子在后面抽著,各省不敢拖欠,左宗棠不用求人,督撫們自會上緊。與此同時,無論是朝廷,還是各省,財政是有限的,如果支付了高息,也就是把有限的資源一下子給了左宗棠,也就沒有多余的銀子支援李鴻章了。左宗棠利用“洋債”把朝廷有限的資源吸收到了自己這邊,李鴻章自然叫苦不迭,北洋水師第一次購買外國巡洋艦是在1879年,而大規(guī)模購置軍艦則是在1880年之后,就是這個道理。
左宗棠借英國人的銀子,還有一層意思——以夷制夷。李鴻章求和,多半要跟賠款打交道,左宗棠主戰(zhàn),戰(zhàn)場上“以夷制夷”,先發(fā)制人,借洋款來打洋人。西征,借英國人的款來對付俄國人。英國人為什么借款給左宗棠,就因為他對付俄國人,那時,英國人在全球范圍內(nèi)遏制俄國人。為防俄國人南下地中海,英國人扶持土耳其;為防俄國人東擴至太平洋,就鼓動日本人;為防俄國人南下印度洋,他們欲與中國聯(lián)手。因此,西征借款對于英國人來說,既有商業(yè)利益,又有國家利益,而左宗棠以高息且高調(diào)方式向英國銀行借款,那是做廣告,西征得到英國人的支持。
左宗棠在匯豐銀行貸款,銀行本身并非貸款主體,它只是債券經(jīng)銷人,替中國發(fā)行國債,因此,每一筆西征借款,都以債券形式在市場上公開銷售,通過發(fā)行債券,左宗棠西征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凡購買債券者,主觀上雖未必都支持西征,但客觀上,高息使他們以購買債券的方式投了西征一票,承認了中國的主權(quán)及其地緣政治空間。
左宗棠把高息作為最好外交手段,他借英國人的錢來遏制俄國人。因此,中法戰(zhàn)事一起,左宗棠欲如法炮制,以高息“綁架”英國銀行,跟他一起投入到戰(zhàn)爭中。
高息也給胡雪巖留了回扣空間。銀行發(fā)行債券,年息8%,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不算回扣,僅利差就是一筆巨大的利益。胡雪巖是獨立商人,以利潤為生命,左宗棠自己領(lǐng)兵打仗尚且要餉,胡為他籌餉,理應(yīng)獲得與其奉獻及其效益相應(yīng)的回報。
19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建議清政府架設(shè)線路,叫外國人掌握中國的電信大權(quán),不僅喪失利益,且危害國家安全。因此,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報線——盛宣懷與胡雪巖不約而同都有了這個念頭。于是,左宗棠上奏折提出開辦電報局。李鴻章得知后十分生氣,盛宣懷卻指出,左宗棠貿(mào)然提出開辦電報局,必成眾矢之的。果然,慈禧太后對電報這個新鮮事物拿不定主意,守舊大臣群起反對,電報之事就被攪黃了。
此時,盛宣懷拉上太古洋行的鄭觀應(yīng),在李鴻章的防務(wù)區(qū)大沽北塘??谂谂_與天津之間架了一條電報線。天津的電報線架成后,李鴻章動用他的影響力,邀請了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等宗室大臣到現(xiàn)場觀看。這些人哪里見過這么“爾發(fā)彼得,倏忽而至”的通信方式,不禁紛紛贊嘆不已。李鴻章于是乘勢上書,要求開設(shè)電報局和電報學堂,并保舉盛宣懷為電報局總辦。在李鴻章的強力推動下,設(shè)立電報局的計劃很快被奏準。
在李鴻章和盛宣懷的阻撓下,胡雪巖辦洋務(wù)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之后,胡雪巖把自己的全部資源投入了生絲期貨。
1880年前后,歐洲農(nóng)業(yè)遭受天旱,生絲收成減產(chǎn)??礈蕰r機,1882年5月,生絲出產(chǎn)之時,胡雪巖出手了。胡雪巖開始悄悄行動,在江浙育蠶村鎮(zhèn)四處采購,廣發(fā)定金,控制貨源。
到1882年夏天,他共囤積了近兩萬包生絲,占全部貨源的近四成。為徹底控制價格,他力邀絲業(yè)同行組成生絲價格同盟,堅持高價出售,試圖一舉拿下生絲的定價權(quán)。
就在這時,“歐洲的蠶絲卻見豐收,倫敦和歐洲大陸市場能夠不顧中國的歉收”。洋行轉(zhuǎn)而尋求收購歐洲本土生絲。以致絲價大跌,幾家大型絲商破產(chǎn)。
驚人的資金占用使得胡雪巖的現(xiàn)金流變得非常脆弱。早已將這一切看在眼里的北洋派干將盛宣懷開始行動了。他正在密謀“廢掉”胡雪巖。
胡雪巖與各地分號聯(lián)系收購事宜,處處都需通過方便快捷的電報。由于盛宣懷掌握著電報局,利用對電報的監(jiān)控,胡雪巖買進賣出的情況被控制了電報網(wǎng)絡(luò)的盛宣懷完全一手掌握。他頻頻發(fā)出電報,指揮屬下對胡雪巖的蠶絲生意進行阻擊,并利用私人關(guān)系致電各外國商行,請他們暫時不要購買胡雪巖的蠶絲。當胡雪巖的大筆流動資金積壓在蠶絲上時,正好趕上要支付軍費,財政狀況頓時變得捉襟見肘。
恰好這個時候,胡雪巖向匯豐銀行所借的一筆款項到期,需要償還本息共80萬兩。和往常一樣,這筆錢本不是胡雪巖私人所用,而是由他做中間人向外國銀行所借,還款時也由他出面為國家先行墊付,再由各地財政補上。盛宣懷手握電報資源,對胡雪巖的財務(wù)狀況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敏銳地意識到,時機到了!于是他親自到上海,利用李鴻章的官威使上海道臺邵友濂答應(yīng),將這筆協(xié)餉往后拖20天。
胡雪巖等不來這筆救急錢,匯豐銀行又在盛宣懷的鼓動下,開始催款了。按理說,80萬兩銀子對胡雪巖來說也不是大錢,可因為和洋人叫板,胡雪巖已經(jīng)得罪了洋行以及整個買辦集團。當時號稱“洞庭山幫”的買辦領(lǐng)袖席正甫,正為匯豐銀行工作。在他的策動下,整個上海灘竟沒有一個人借胡雪巖銀子。無奈之下,胡雪巖只好從自己的私產(chǎn)阜康銀行里抽出八十萬兩,先還了匯豐銀行。通過電報,胡雪巖的每筆調(diào)款活動都逃不過盛宣懷的眼睛。當胡雪巖支付完貸款,阜康銀行庫內(nèi)正好缺乏現(xiàn)銀。一方面,他托相熟豪紳大商到阜康銀行提款擠兌;另一方面,他又通過電報,以上海為中心,在各地散布“胡雪巖蠶絲生意大賠,阜康銀行已面臨倒閉”的謠言。一時間,取款的人踏破了阜康銀行的門檻。
而胡雪巖發(fā)出的求援電報卻被盛宣懷嚴令扣下。適逢中法開戰(zhàn)和世界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時局動蕩,胡雪巖拆東墻補西墻的資金周轉(zhuǎn)失靈。擠兌風潮愈演愈烈,胡雪巖只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產(chǎn)都抵押出去,同時廉價賣掉積存的蠶絲,希望能渡過難關(guān)。無奈大勢已去,阜康銀行轟然倒閉。胡雪巖這時才得知,幕后黑手竟是盛宣懷。
1885年9月,左宗棠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病故。這時,李鴻章又上了一道足以置胡雪巖于死地的奏折——奏折中聲稱,胡雪巖向洋鬼子借高利貸,吃了朝廷的回扣。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一查到底,胡雪巖被抄家、革職。從此,北洋、淮軍系壓倒了湘軍,李鴻章和盛宣懷這對政商新典范笑到最后,控制了大清帝國的主要財政資源。
(摘自《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