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光
摘要:筆者在編輯工作崗位上,這幾年時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有時看到一篇稿件,似曾相識,文章間架結構一樣,新聞事例類似,只是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不同,通訊員的名字不同。翻看幾天前的報紙會找到類似的稿件。在網上一搜,結果往往嚇一大跳,因為竟是出自同一家報紙的一篇新聞,只不過改了一下時間、地點、人物而已,完完全全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假新聞。像這樣的情形,我想許多編輯在工作中都會遇到。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新聞;編輯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B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電子郵件、QQ群、網絡搜索引擎的廣泛應用,現在有些記者已經不是蹲在辦公室里抄抄辦公文件,摘點會議材料這么簡單了。他們有的稍微動一下歪腦筋,把有關的新聞內容或新聞點在搜索引擎上輕輕一輸,相關新聞就立馬出現,只要改改題目,改改時間、地點、人物,就成了一篇在編輯看來不錯的好新聞。殊不知,這樣的新聞是假新聞,甚至比辦公室摘抄材料更讓人心寒,因為他犯了新聞工作者的大忌——新聞造假。
一、新聞是最近發(fā)生的事實的真實的報道
這就說到新聞的本源,即新聞是最近發(fā)生的事實的真實的報道,它的要義是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怎么樣做到真實,就要首先做到到達新聞現場進行第一目擊。寫新聞的人里邊流傳著一句話“千斤采訪四兩寫”,來表明采訪在新聞寫作中的重要性。道理其實很簡單。采訪顧名思義就是采集和訪問。采訪中包括耳聞目睹,通過它們可以使我們獲得第一手材料,核實第二手材料,力爭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如果閉門造車,甚至東拼西湊,造出一輛外觀精美的“假車”,那么它對讀者的危害會更大。
所以現在對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走下去,而且要轉作風改文風,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這是新時期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有力舉措。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是對這一實踐的有力推動。全國各條新聞戰(zhàn)線積極響應,其體現的就是要走下去找真新聞,讓辦公室新聞、互聯網改頭換面,假新聞無藏身之處。
二、新聞工作者要抱著腳底下才有新聞的態(tài)度
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tài)度去采集撰寫新聞,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讀者。東營日報從2011年開始,積極實施“走轉改”,在要聞版醒目位置掛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先后開設三個子欄目“走基層·記者一線體驗”“走基層·記者新發(fā)現”“走基層·平凡視角”,使新聞工作者在廣闊的基層新聞沃土上大有作為。
在體驗中感受?!白呋鶎印び浾咭痪€體驗”,以最基層的勞動者為落腳點,從他們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切入,通過記者的第一人稱現場目擊,將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呈現給廣大讀者。記者深入基層,以體驗式采訪的形式,將最基層群眾的喜怒哀樂呈現在讀者面前。記者先后親身實踐農村養(yǎng)路工、精神病醫(yī)院護士、基層安全監(jiān)督員、司法調解員等一批扎根基層默默無聞奉獻的群體,用記者的眼耳去看去聽,用心去感受他們生活中、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拔沂敲裆泳€員”“麻醉師的清醒人生”“精神病護士:用愛工作的人”“女安監(jiān)員的酸甜苦辣”“情暖百家的司法所長”等一批稿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一位讀者來信說:“這是我們身邊真實的人真情的事,讀來很感動,向基層工作者致敬,他們是一群最可愛的人。”
1.在發(fā)現中挖掘
讓記者走出去、跑出去,到單位到廠礦企業(yè)到田間地頭,去發(fā)現真正的新聞,感受城市發(fā)展的新變化新氣象。只有真正沉下去,接地氣,聽民意,才能在基層的天地上發(fā)現不同,發(fā)現典型,發(fā)現新聞。比如,年前臨近春節(jié),記者下到最基層,看農民自家當導演,進行村里的春晚組織,一村老少爺們齊上陣,既熱鬧又高興,一篇《農民“編導”張明成》的稿子出爐了。又如針對春節(jié)農閑時間,廣大農民群眾在新型農民學校充電,針對新春過后農民群眾有啥好想法,與他們嘮嘮嗑談感想,《東潘村興起電腦培訓熱》《張春風的新年計劃》寫成了。
2.在平凡中真實
如何讓廣大群眾學有所依,真正讓廣大市民感受東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喜人變化,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變所作所為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東營日報號召記者走下去到普通市民中去,以特寫、現場短新聞的形式,通過小人物的成長變化、衣食住行、家長里短、喜怒哀樂來反映大時代的變遷。如描寫村民們自發(fā)組織文藝隊進行文化活動的《中李村的“文化大舞臺”》;通過村民的所見所說感受“村村唱戲村村舞”歡樂場景的《韓吉成“瞅”秧歌》;對養(yǎng)殖戶時刻記掛心間,全天候為他們服務的動物疫病防治監(jiān)控員李杰的《繆老漢的奶牛顧問》等,用生動的語言再現鮮活的現場,使人們在這些平凡人平凡事中感受新時代的變化。
結語:記者擔負著記錄時代發(fā)展的歷史使命,我們要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情懷,帶著感情用自己的腳去丈量這片熱愛的土地,才能寫出真正的好的新聞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