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學》中稱:“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外交史,而且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而且還是所有的歷史?!弊鳛樾抡n改地區(qū),重慶市自主命題已有多年,綜觀這幾年的重慶高考文綜試題,設計新穎,大量采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其不同以往的突出特點是對學生論證歷史問題能力的考查,而這一考查滲透了新的史學觀點。
新史觀對大多數(shù)高中歷史教師來說已經不算是新事物了,大多數(shù)高中歷史教師都能說出新史觀的一些觀點,如: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等。這些史觀在近幾年高考中多次出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被反復強調、反復應用。
近代化史觀,是指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即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遷過程。文明史觀,是指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全球史觀,是指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fā)展到整體發(fā)展演進的歷史。在實際的教學中,各種史觀不是孤立、割裂的,同一歷史事件也可能體現(xiàn)多種史觀。
對于本部分內容,如果從不同史觀角度來解讀教材,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章的主線是十分清晰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圍繞“近代民主革命”這一主線,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理清知識線索
理清知識脈絡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前提,本章節(jié)內容看似繁雜,但認真梳理后不難發(fā)現(xiàn),前后知識聯(lián)系十分緊密,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言,教材從革命興起的背景開始,經歷了革命的興起、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革命時機成熟辛亥革命的爆發(fā),革命后形勢的發(fā)展,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到最后革命果實被篡奪而失敗。在本章節(jié)知識學習完后用圖示法揭示知識網絡,學生基本上可以構建起本課的基本內容框架。
二、新史觀教學穿插其中
在具體教學中,多種史觀在本部分內容均可得以體現(xiàn)。
1.從革命史觀看: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上的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孫中山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2.從近(現(xiàn))代化史觀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近(現(xiàn))代化運動,它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現(xiàn)代化,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實踐的開端。
3.從全球史觀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推動亞洲出現(xiàn)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亞洲的覺醒)。
三、用“多元史觀”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機整合
在教學中,同一歷史事件也可能體現(xiàn)多種史觀。通過“多元史觀”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對于偉人孫中山,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不同的史學角度,進
行不同的評價;也可以由教師直接設計評價,讓學生分析說明。如:
觀點一:“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觀點二:“他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光輝先驅?!?/p>
觀點三:“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p>
觀點四:“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產物?!?/p>
提問并讓學生思考:四種觀點分別主要是站在哪種史觀上對孫中山作出評價的?
學生在合作探討中不難得出結論,觀點一體現(xiàn)的是革命史
觀,觀點二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化(近代化)史觀,觀點三體現(xiàn)的是社會史觀,觀點四體現(xiàn)的是文明史觀。通過新角度探討,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在趣味中提高學生多角度探索知識的學習能力。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20世紀第一次社會巨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他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為后繼者留下了珍貴的遺產,也是對當代青少年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作者單位 重慶市南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