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23800) 王邦柱
地理課堂教學平面化特征分析及立體課堂的建構
——以《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魯教版)為例
江蘇省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23800) 王邦柱
王邦柱,1969年生,1991年畢業(yè)于淮陰教育學院地理系,本科學歷?,F為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任宿遷市中學地理教研員,教研室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先后獲宿遷市教學科研能手、宿遷市學科領軍人物、宿遷市優(yōu)秀教研員、宿遷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宿遷市名教師、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激發(fā)學習興趣,注重改進教法,優(yōu)化教學技巧,追求學科價值。教研中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圍繞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深入探究,先后有數十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學》、《江蘇教育研究》等刊物,曾參與編寫高中地理教材,主編3本地方教材。
立體化的地理教育才是自然和諧的地理教育。
有些地理課堂教學呈現平面化:教學目標一元化、教學內容淺表化、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學語言平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程式化。平面化的課堂缺乏層次、缺少立體感,筆者通過平面化課堂教學的原因分析,提出課堂教學去平面化、實現立體課堂的對策措施。
1. 教學目標一元化
教師課堂上也會出示教學目標。所呈現的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僅能觀察到知識與能力目標,而對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缺乏實質性的達成,形成事實上的一元化目標。如學習《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呈現以下學習目標:
了解黃土高原的基本概況;
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危害;
掌握分析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幫助學生形成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理念。
從呈現的目標看,三維目標是齊全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則突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未形成區(qū)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般方法,眼睛僅聚焦在黃土高原這一特定區(qū)域,未能生成案例教學的一般方法,也不能從區(qū)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過程中,讓學生悟出水土流失的根源和危害,悟出人地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理??梢娦问缴系娜S目標僅僅呈現出“知識與技能”這一個面。
2. 課程資源單一化
不少教師依然是就教材講教材,把教材當成課程的唯一資源,不破不立,因循教材內容的順序,很少拓展鏈接有用的地理和生活中的地理,給人以身單影孤之感。在學習“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眼光僅聚焦于教材,不能聯系師生的生活體驗,缺乏實驗的驗證和視頻效果的沖擊,課堂教學不夠靈動。其實,課程資源既包括校內課程資源,也包括校外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師生自身的經歷、經驗、網絡資源、鄉(xiāng)土資源、家庭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皡^(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的教學可以使用的課程資源很多,諸如音頻、視頻、圖片、實景、掛圖、模擬實驗、導學案等等。從教學觀察看,課程資源還是比較單一的。
3. 教學內容淺表化
課堂上一些教師講解不深刻,挖掘不透徹,缺乏深度,內容淺表。如在講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時,僅從自然原因:位置的過渡性、土質的特殊性、降水的季節(jié)性以及地質災害的復雜性和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壞等書上的內容講解。其實,無論是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還是植被破壞,關鍵因素都是人的因素,即人口增長過快、人口數量過多和人口素質亟待提高的問題,部分教師課堂上很少觸及:沉重的人口負擔,加劇了貧窮,造成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最終形成“人口增長→社會貧窮→環(huán)境惡化”的循環(huán);也沒有遷移到:土地的荒漠化、石漠化以及濕地等開發(fā)利用中的問題等,這樣的內容講述比較淺表。
4. 教學方式單一化
不少教師仍然傳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缺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實踐和運用,偶爾出現的合作學習,也因為小組過大、分工不明確、問題缺乏挑戰(zhàn)性而呈現出假性合作,致使課堂缺乏靈氣和活氣,學生被學習的現象依然存在。
5. 教師語言平淡化
一些教師使用同一種聲頻、同一種體態(tài)語言,語言平淡無奇,干巴巴,課堂缺乏激情,學生聽起來昏昏欲睡,課堂生態(tài)渾沌糊涂。
6. 教學環(huán)節(jié)程式化
一些教師堅持教學預設,套用簡單模式,因循課堂診斷學情,講授教材、拓展鏈接,當堂鞏固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三部曲,缺乏變數,缺乏生成,課堂乏味,凡此種種,皆呈現平面化的教學色彩。
1. 理念滯后,缺乏化理念為實踐的能力
教學設計之靈魂在于理念的鋪設,缺乏先進思想的引領必將呈現平面化的教學色彩。事實上的一元化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暴露了教師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欠缺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匱乏,也表明教師雖然具備課堂三維目標的意識,但缺乏三維目標的實際達成能力,說明一部分教師還不能借助地理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還缺乏地理學的實踐能力;教學資源的唯一化,暴露教師缺乏鄉(xiāng)土地理意識和課程資源意識,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與建設者的角色定位;教學方式的單一也反映了教師缺乏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師自身的特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缺乏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實施有效教學的實踐能力等等。以上皆是因為思想滯后和化理念為實踐的能力不足所致。
2. 素養(yǎng)欠缺,教學缺乏厚度和寬度
專業(yè)素養(yǎng)首先是教師要有專業(yè)的功底,教學內容的淺表暴露出教師專業(yè)厚度的不足。作為地理教師應具有現代地理學、全球地理學和建設地理學的教學視角,要能從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對地理學提出的新的要求進行教學實踐,要能指導和幫助學生從改造自然走向與自然相協調,能運用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解決身邊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這必然要求教師具有科學的、整體的、系統的和全球的專業(yè)視角,具有從經驗走向定量的觀測和分析的專業(yè)技能,這些都要求我們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厚度。
其次要有綜合的素質,教師教學語言平淡,聲調單一,表明教師教學還缺乏一定的藝術性,不能做到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內容枯燥,學生不愿意聽,還表明教師專業(yè)厚度不厚和寬度不寬,有的老師離開了本專業(yè)和教學,其他的知識幾乎無從談起,課堂上學生往往觸及地理成因、地理演變、地理發(fā)展、地理發(fā)現以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諸如環(huán)境保護、國家政策、房地產、失獨、網絡監(jiān)督等一系列的問題時,教師往往是一知半解,這些都暴露教師知識深度、寬度的不足,從而呈現平面化的教學色彩。
3. 技能匱乏,課堂缺乏靈性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通過一定的教學實踐而形成的穩(wěn)固的教學行為。它既包括通過反復練習或模仿而形成的初級教學技能,也包括在教學理論基礎上因多次練習而形成的,達到自動化水平的高級教學技能,即教學技巧。上述教學方式的單一,教學模式的固化,皆是因為教師課堂上缺少一定教學技能:不會科學劃分學習小組,不會設計高質量的地理問題,不會整合身邊的教學資源,不能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不能對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更不能打開學生的學習心智,開發(fā)學習潛能,問題設計出來,教師不會懸置判斷,學生發(fā)散性答案教師不會進行結構化的梳理和建構等等。這些主要歸結為教師教學技能和技巧的匱乏,故課堂平淡無奇。
4.主觀能動性不足
態(tài)度決定高度。很多老師畢業(yè)于同一所學校,任教于同一所學校,執(zhí)教于同一學科,但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發(fā)展狀況卻有較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存在較大差異所造成的。部分教師教學時間長了,出現了感覺疲勞和職業(yè)倦怠,不能重新確立新的成長階梯,安于現狀,在不知不覺的工作中,憑經驗上課,平鋪直敘,課堂低效顯而易見,真正好的教師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始終為自己的成長時刻準備著。
1. 設計并努力實施三維目標
立體是幾何空間,由點、線、面構成的幾何體,要建構立體課堂,首先要設計三維目標,課標的有效解讀是設計三維目標的關鍵。在《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知識與能力目標是“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主要危害,掌握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運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掌握分析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過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本案例教學,認識到某特定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生成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理念”。
其次要落實可操作的三維目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關注目標中的“了解”、“掌握”、“運用”、“認識”等行為動詞,準確把握行為動態(tài)指向程度。例如,教師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靜態(tài)實驗,讓學生概括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其影響因素。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現象探知本質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真正體驗和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即“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而較好地落實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2. 綜合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
充分開發(fā)、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區(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模擬水土流失,可以進行水土流失的實景實驗,可以設計系列化的探究問題,分概況篇、成因篇、危害篇、措施篇,讓學生上網搜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資料圖片,分別讓學生介紹黃土高原的概況、成因、危害和措施。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家鄉(xiāng)水土流失狀況的社會調查,讓學生探討身邊的水土流失問題等等。通過這樣的開發(fā)和運用,課堂教學圖文并茂,實驗驗證觸目驚心,社會調查學以致用,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資料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
3. 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平鋪直敘的教學可謂是平面化教學。教師只有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創(chuàng)新雙邊活動,創(chuàng)新問題,課堂教學才有立體化味道。
創(chuàng)設適切的教學情境。建構主義認為:“好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去感受、去體驗?!被诖耍榫辰虒W要以真實的實例或問題為基礎?!皡^(qū)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就是以黃土高原為例進行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剪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音頻和視頻材料,展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梯級和河谷階地地貌景觀,黃土高原上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景等等,讓學生感受、體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況,這樣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直白,轉承自然。
采用模塊式教學?!氨匦?”中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內容都是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包含對區(qū)域的自然特征和社會經濟特征的了解、區(qū)域存在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中的問題以及區(qū)域綜合治理的保護措施,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進行概況篇、問題篇、治理篇等模塊化處理,這樣處理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十分利于建構知識模塊和建構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維模型。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立體課堂必然是深度和多維的互動教學。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和探究性的學習。一是打造差異性共同愿景性的學習小組,其次是設計高質量的問題,以問題驅動,帶動學生深入思考和多向交流。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給出問題讓學生走馬觀花式地看書,學生還未來得及深入的思考就要學生回答,也不能不加思考讓學生合作,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全神貫注的思考,讓課堂寧靜,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小組內部才有可能進行深刻的交流,激烈的面紅耳赤的碰撞,最后求同存異,匯總交流。這樣的課堂才充滿靈性和活力。
4. 提升綜合素養(yǎng)
立體課堂是一個素質化的課堂。古人云:“為人師,必有智”。作為地理教師應在具備崇高職業(yè)道德的同時,還必須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包括獨立鉆研教材的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不斷吸取各種新知識,不斷拓寬新視野,動態(tài)地調整和優(yōu)化知識結構,這樣我們的地理課堂才能豐富多彩。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結合,這更加要求教師博學多識,一專多能,延伸自己專業(yè)外的縱向知識,拓寬橫向網絡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新穎而豐富,鮮活而飽滿。
立體課堂是相對于平面教學來講的,課堂教學重要的點、線、面應清晰,知識腦圖化的建構是重要的一環(huán),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師生間深度的多樣化的互動,我們的地理課堂才富有生命和質量。
(責任編校:張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