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偉,王 瑜,易重任,陳 旭,母應春,3
(1.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大學南區(qū)分析測試中心,貴州貴陽550025;3.貴州省農(nóng)畜產(chǎn)品貯藏與加工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550025)
三穗鴨原產(chǎn)于貴州省東部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帶,是我國地方優(yōu)良畜禽品種,與北京鴨、紹興鴨、高郵麻鴨同被譽為中國地方四大名鴨之一,三穗鴨的顯著特點是個小、肉質(zhì)鮮香細嫩、氨基酸含量高、膽固醇低,并具有清涼下火的藥用功效,目前已經(jīng)享有較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三穗縣就將三穗鴨作為重點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1]。由于老百姓長期養(yǎng)鴨食鴨,當?shù)爻霈F(xiàn)了許多極具特色的以三穗鴨為原料的美味佳肴,黃燜三穗鴨作為一道獨具黔味特色的菜肴,深受當?shù)鼐用窈屯鈦碛慰偷馁澷p與喜愛。然而,三穗鴨肉制品的加工方式仍呈作坊式生產(chǎn),加工工藝主要依靠制作師傅的經(jīng)驗判斷,無法形成體系化工業(yè)化生產(chǎn)。加之三穗鴨品種受地方性和原材料保質(zhì)期的限制,嚴重影響著地方特色傳統(tǒng)食品發(fā)展?;诖?,本實驗研究預煮工藝對黃燜三穗鴨肉炒制過程中肉品質(zhì)的變化,對其加工過程中可能的理化變化關系進行分析討論,為黃燜鴨加工提供理論依據(jù)。
白條鴨 貴州千里山生態(tài)食品有限公司提供;食鹽、花椒、食用菜籽油、食用料酒 超市購買。
WSD-Ⅲ型全自動白度儀 上海華巖儀器設備有限公司;TA-XT Plus型物性測試儀 英國Stable Micro System公司;C-CM3型數(shù)顯式肌肉嫩度儀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工程學院研制;SZ-96型自動純水蒸餾器 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AKASHI SX-4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日本明石公司;BCD-190CK型電冰箱 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LGJ-25C型真空冷凍干燥機 北京四環(huán)科學儀器廠。
1.2.1 樣品處理 選同一批次10只白條鴨,取鴨胸部分,連骨剁成50mm×50mm小方塊后,再沿肌纖維方向,切成50mm×50mm×10mm肉塊,備用。實驗分為預煮組與對照組,預煮組炒制前將鴨肉放入沸水(90~100℃)中預煮2min取出,兩組分別在鍋中炒制1、2、3、4min后取出放冷備用。
1.2.2 肉色的測定 將鴨肉分切成薄片,其長、寬均為2cm,厚為0.5cm;在色差計的“sample”模式下測定亮度L*、紅度a*和黃度b*;實驗做5個平行樣。
1.2.3 質(zhì)構的測定 選用TPA模型分析其質(zhì)構。測定參數(shù)設定為:觸發(fā)類型Auto(Force)、觸發(fā)力40.0g、測試速率1.00mm/s、返回速率1.00mm/s、壓縮比70%,壓縮探頭為P50圓柱形。重復檢測5次。
1.2.4 微觀結構的觀察 將樣品順著肌纖維切成1cm×1cm×0.1cm薄片狀,立刻放入2.5%戊二醛溶液(由25%戊二醛溶液與0.1mol/L、pH7.4的磷酸鹽緩沖液按照1∶9的體積比混合而成)中,置于4℃冰箱中固定3d。再用pH 7.4的磷酸鹽緩沖液清洗3次,每次0.5h,再放入1%鋨酸中固定1.5h,然后用磷酸鹽緩沖液(pH7.4)再清洗3次,每次0.5h,之后再用C2H5OH溶液(30%、50%、70%、90%、100%)梯度脫水,每個梯度脫水20min。樣品用C2H5OH脫水后用乙酸異戊酯置換,再放入臨界點干燥儀中干燥,然后粘臺,用離子濺射儀噴金,最后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進行觀察、拍照。
每個指標重復測定5次。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顯著性分析采用LSD兩兩比較法。
2.1.1 不同炒制時間三穗鴨肉L*的變化 由圖1、圖2可知,不同處理的不同部位間L*值差異顯著(p<0.01),說明不同部位間三穗鴨肉亮度變化存在顯著性差異。隨著炒制時間延長,胸肉L*值顯著降低(p<0.01),但是預煮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說明預煮對炒制胸肉L*值影響不大。
腿肉預煮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說明預煮工藝對腿肉影響顯著(p<0.01)。預煮組L*值隨炒制時間的延長顯著下降(p<0.01),對照組炒制1min后亮度顯著(p<0.01)上升,之后隨炒制時間延長而降低,說明炒制時間增加會導致三穗鴨肉L*下降。
圖1 不同炒制時間胸肉L*值變化情況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L*value for breast meat
圖2 不同炒制時間腿肉L*值變化情況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L*value for leg meat
2.1.2 不同炒制時間三穗鴨肉a*的變化 由圖3、圖4可知,不同處理的不同部位間a*值差異顯著(p<0.01),說明不同部位間三穗鴨肉紅度變化存在顯著性差異,加熱處理將禽類肉質(zhì)的色澤有影響[2-3]。預煮對炒制胸肉a*值變化影響顯著(p<0.01),預煮組炒制在2~3min之間紅度呈上升趨勢,3min后變化緩慢,且預煮組a*值較對照組低。這可能是因為預煮增加了胸肉加熱時間,胸肉中肌紅蛋白已失去活性,肌蛋白凝聚變性,導致一些諸如VE、色氨酸等營養(yǎng)素損失,使肉色度下降[4]的緣故。
圖3 不同炒制時間胸肉a*值變化情況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a*value for breast meat
圖4 不同炒制時間腿肉a*值變化情況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a*value for leg meat
炒制前腿肉預煮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炒制過程差異不顯著。預煮組a*值隨炒制時間的延長顯著升高(p<0.01)。對照組炒制1min后亮度a*值顯著下降(p<0.01),2min時最低,之后隨炒制時間延長而升高,由于腿肉肌紅蛋白含量較高[5]。
2.1.3 不同炒制時間三穗鴨肉b*的變化 如圖5、圖6所示,不同處理下不同部位間b*值差異顯著(p<0.01),說明不同部位對三穗鴨肉黃度值變化影響顯著。預煮組b*值隨著炒制時間增加逐漸下降,而對照組炒制1min后b*值顯著增加(p<0.01),這是由于預煮使鴨肉中色素流失導致肉體變白,黃度增加[6],炒制過程中隨著鴨肉變焦而肉色降低,而對照組未作預煮處理,則生肉中脂肪在急劇加熱條件下熔融,使b*值急劇升高,隨著加熱溫度升高,肌肉纖維蛋白變性開始收縮,脂肪被排擠析出或包裹在內(nèi)部,致使鴨肉b*值短暫的下降后又趨于平緩[7]的緣故。
圖5 不同炒制時間下胸肉b*值變化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b*value for breast meat
圖6 不同炒制時間下腿肉b*值變化Fig.6 Effects of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b*value for leg meat
腿肉預煮組和對照組對照差異顯著(p<0.01),說明預煮對炒制鴨肉b*值影響顯著(p<0.01)。預煮組b*值隨炒制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對照組炒制隨炒制時間延長而升高。這可能是由于預煮過程導致使肌肉纖維收縮,使鴨肉中脂類包裹在內(nèi)部,并且炒制過程中表面蛋白變性脆化,同時炒制用油浸入肉塊中,使鴨肉黃度降低。
2.2.1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硬度的影響 如圖7所示,隨著炒制時間增加,三穗鴨肉的硬度逐漸增加,炒制4min時對照組硬度最大達5.154,預煮組硬度最大達4.983。Rashmi等[8]發(fā)現(xiàn)油中加熱由于較高溫度導致雞肉表面的熱傳遞顯著增加,從而使雞肉的硬度上升,胸肉硬度要比腿肉硬度高30%。本實驗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相同炒制時間存在差異,且預煮組炒制鴨肉硬度較對照組低,說明預煮工藝可以降低炒制鴨肉硬度值,改善炒制三穗鴨肉質(zhì)構。
圖7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硬度的影響Fig.7 Effects of frying time on hardness for Sansui duck meat
2.2.2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彈性的影響 如圖8所示,對照組隨著炒制時間增加,彈性值先降低后緩慢回升,預煮組初始彈性值低于對照組(p<0.05),炒制1min后上升顯著,之后隨著炒制時間增加變化不顯著。這是可能是因為預煮過程鴨肉中的水分已部分丟失,脂肪也開始熔融,纖維已部分變性,導致預煮組初始彈性值較對照組低,但由于不斷炒制,肌纖維中水分的結合和水化作用的提高,肌原纖維細絲之間的靜電斥力作用增強,細絲晶格膨脹,導致了水分的包埋[9]的緣故,使預煮組彈性值較對照組略有升高。
圖8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彈性的影響Fig.8 Effects of frying time on springiness for Sansui duck meat
2.2.3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粘聚性的影響 如圖9所示,炒制時間1、2min時不同組間粘聚性差異顯著(p<0.01),而預煮組受炒制時間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水分的丟失、脂肪的融化使得鴨肉硬度增大、彈性降低,從而使其粘聚性下降的緣故。對照組炒制2min時粘聚性顯著增加,之后逐漸與預煮組值相近且變化不再顯著,說明預煮工藝在短時間炒制時對炒制鴨肉粘聚性影響顯著,隨著炒制時間延長,影響變小。這可能是肌纖維中水分的結合和水化作用提高所致的緣故。
圖9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粘聚性的影響Fig.9 Effects of frying time on cohesiveness for Sansui duck meat
2.2.4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恢復性的影響 如圖10所示,炒制的前2min不同組間差異顯著(p<0.01),預煮組隨炒制時間增加恢復性逐漸增大,而對照組隨著炒制時間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硬度增大,彈性、粘聚性的降低都會導致恢復性的降低,但當肌原纖維細絲之間的靜電斥力作用增強,細絲晶格膨脹時,恢復性會稍有回升,隨著加熱過程的不斷進行,水分流失,肌纖維結構更穩(wěn)定,使得炒制過程中恢復性的變化趨于平緩。
圖10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恢復性的影響Fig.10 Effects of frying time on resilence for Sansui duck meat
2.2.5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咀嚼性的影響 如圖11所示,不同炒制時間三穗鴨肉咀嚼性變化極顯著(p<0.01),隨著炒制時間的增加,預煮組咀嚼性逐漸增大,對照組炒制3min時下降,之后又開始回升。這可能是因為在炒制過程中,水分間的交叉連接相互作用力會影響到肌肉蛋白和水的相互作用[10-12],隨著炒制的進行,蛋白質(zhì)變性,鴨肉失去水分,收縮變硬,蛋白質(zhì)變性時所形成的空間網(wǎng)絡結構較致密,從而使鴨肉硬度增強,降低其彈性,在3min時可能是水化作用使其咀嚼性有了短暫的下降,但隨著炒制的進行,咀嚼性繼續(xù)升高的緣故。
圖11 不同炒制時間對三穗鴨肉咀嚼性的影響Fig.11 Effects of frying time on chewiness for Sansui duck meat
綜合以上三穗鴨肉質(zhì)構變化的曲線圖可知,炒制4min時兩個組的質(zhì)構值基本相近,這是因為炒制時間過長三穗鴨肉已經(jīng)開始變焦,肌肉蛋白聚合性碳化,肉塊表面產(chǎn)生脆性,致使測定質(zhì)構值差別不大[13]。
圖12 炒制鴨肉掃描電鏡圖Fig.12 Different frying time on SEM for Sansui duck meat
由掃描電鏡照片可以看出,預煮對不同炒制時間三穗鴨肉結構變化影響顯著。對照組在炒制1min時鴨肉表面纖維迅速凝聚,可以明顯看到解凍后冰晶融化導致的氣孔。隨著炒制時間增加,肌纖維結構完整性難以分辨,炒制4min時組織結構變得致密,脂肪與結締組織膜已經(jīng)在高溫下乳化凝聚成球狀,彈性蛋白已經(jīng)變性[14]。而預煮組炒制1min時纖維還依稀可見,隨著炒制時間增加,肌束膜已經(jīng)不再完整,炒制3min時肌肉纖維之間明顯的聚合,部分肌束膜結構已經(jīng)被破壞,結構變得致密。這與Suresh等[15]觀察油炸雞實驗結果基本一致。這可能是由于預煮過程中油脂及部分蛋白流失,肌肉表面脂肪球結構較少,肌肉纖維間形成致密的結構網(wǎng)的緣故。
預煮工序能顯著降低炒制腿肉L*值(p<0.01)和b*值(p<0.01),增加腿肉a*值(p<0.01);降低硬度(p<0.05)、彈性升高;使恢復性和咀嚼性略有增加。炒制鴨肉纖維明顯聚合,結構變得致密,脂肪球結構較少,肌肉纖維間形成致密結構網(wǎng),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黃燜三穗鴨肉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大大縮短后序加工的炒制時間。
[1]楊勝林,楊遠德.三穗鴨種質(zhì)特性概述[J].科學種養(yǎng),2012(1):37.
[2]周婷,陳霞,劉毅,等.加熱處理對北京油雞和黃羽肉雞質(zhì)構以及蛋白特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7(12):74-77.
[3]王錦鋒,段修軍,高國富,等.不同鴨種肉用性能和肉品質(zhì)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6(12):104-106.
[4]HENRY Y,SEVE B,COLLAUX Y.Interactive effects of dietary levels of tryptophan and protein on voluntary feed intake and growth performancein pigs in relation to plasma free amino acids and hypothalamic serotonin[J].J Animal Science,1992,70:1873-1887.
[5]李超,王道營,卞歡,等.肉鴨屠宰加工過程中色澤、剪切力、pH及保水性的變化[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011(4):868-871.
[6]王衛(wèi).腌制劑和加工工藝對傳統(tǒng)肉制品色澤特性的影響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6(4):89-90.
[7]吳強,戴四發(fā).超聲波結合氯化鈣處理對牛肉品質(zhì)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0(19):141-145.
[8]Das R,Pawar D P,Modi V K.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battered and fried chicken:Comparison of pressure frying and conventional frying[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9.
[9]Elisabeth Huff-Lonergan,Steven M Lonergan.Mechanisms of water-holdingcapacity of meat:The role of postmortem biochemical and structuralchanges[J].Meet Science,2005,75:194-204.
[10]Beilken S L,Eadie LM,Griffiths I,et al.Assessment of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meat pattie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1,56(6):1470-1475.
[11]Beilken S L,Eadie L M,Griffiths I,et al.Assessment of the textural quality of meat patties:Correlation of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attribute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1,56(6):1465-1469.
[12]J Qiao,N Wang,M O Ngad,et al.Predic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ried chicken nuggets using image processing and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7,79:1065-1070.
[13]Bendall J R,Restal D.The cooking of single myofibres,small myofibre bundles and muscle strips from beef[J].Meat Sci,1983:89-90.
[14]KW J,RW M.Effects of chopping temperature onthe microstructure of meat emulsions[J].Food Sci,1982,47:1930-1935.
[15]Devatkal S K,Manjunatha M,Narsaiah K,et al.Evaluation of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icken meat emulsion/nuggets prepared by using different equipment[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