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雯
江蘇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江蘇 鹽城 224001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科常見病之一,臨床上常以急性腹痛、嘔吐或反復發(fā)作臍周痛就診。因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往往被忽視或誤診。隨著高頻彩超在小兒腹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該病的檢出率明顯提高,為臨床診療提供了客觀依據。本文對我院2009年2月—2013年6月就診的1046例門診患兒進行高頻彩超檢查,現報告如下。
本組患兒1046例,男性645例、女性401例;年齡1~13歲,平均7歲。患兒主要因反復發(fā)作的臍周痛就診,伴隨癥狀有感冒發(fā)熱、哭鬧不止、腹瀉、嘔吐。
采用ALOKA Prosoundα10超聲診斷儀,凸型探頭頻率3~3.5 MHz,線型探頭頻率7.5~10 MHz?;純喝⊙雠P位,先用凸型探頭依次檢查全腹,重點在右下腹,觀察患兒是否有腸套疊、腸管擴張、腹腔積液及幽門肥厚梗阻等;然后再用高頻探頭掃查臍周及左右中腹。發(fā)現并記錄淋巴結大小、位置、數目,測量淋巴結最大縱徑與橫徑、淋巴門結構、血流情況,并對89例腹腔淋巴結腫大患兒進行隨訪跟蹤。
本組患兒腹腔均見不同程度大小的淋巴結,以臍周及右下腹多見。1042例患兒淋巴結縱橫比>2(圖1),最大4.1,最小2.2,平均2.8;4例縱橫比<2,最大1.9,最小1.2,平均1.6(表1)。腹腔淋巴結全部呈橢圓形,邊緣光滑,邊界清晰,淋巴門結構全部顯示清晰。990例淋巴結內彩色血流信號呈點、棒狀,52例淋巴結內無血流信號。
表1 1046例患兒淋巴結最大縱徑統(tǒng)計表
本組1046例患兒中,除腹腔探及淋巴結外,其中10例患兒合并腸套疊,3例合并急性闌尾炎,8例合并腹腔積液,5例合并腹腔囊實性包塊,5例同時患腎結石或腎結晶,3例有副脾,2例患膽結石,1例有肝血管瘤,1例肝豆狀核變性。89例隨訪結果,其中41例患兒腫大淋巴結明顯縮?。▓D2),30例完全消失,18例無變化。
圖1 腹腔腫大淋巴結縱橫比<2的超聲表現
圖2 治療后縮小的淋巴結超聲表現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由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后引起回、結腸區(qū)域腸系膜淋巴結的炎癥,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1],是小兒腹痛的常見病。由于小腸系膜含豐富淋巴結,并多沿腸系膜動脈及其動脈弓分布,以回腸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結最豐富;加上小兒淋巴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呼吸道、胃腸道感染常累及腸系膜,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回盲瓣的關閉作用使腸內毒素或細菌的分解代謝產物在回腸末端滯留時間較長而吸收較多,因此回盲部淋巴結腫大較常見[2]。
本組1046例患兒均有腸系膜淋巴結顯示或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系膜淋巴結顯示者,其最大縱徑≤10 mm者233例,占22.3%;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者,其最大縱徑>10 mm者813例,占77.7%。男性居多,占61.7%??v橫比>2者居多。內部血流點、棒狀居多。故高頻探頭對腹腔腫大淋巴結的形態(tài)、內部回聲、最大縱徑、縱橫比、內部血流的檢測有助于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但對急腹癥患兒進行超聲檢查常需高頻探頭與腹部凸型探頭交叉應用,因為腹腔淋巴結腫大患兒可同時合并腸套疊、急性闌尾炎、腹腔囊實性腫塊等,這些疾病相對于腹腔淋巴結腫大而言更加嚴重,不能輕視。隨訪結果顯示,患兒腹腔淋巴結明顯減小或消失,有助于臨床對于藥物療效的判斷。
總之,小兒腸壁薄,腸系膜淋巴結位置表淺,處于高頻超聲顯示深度區(qū)內,應用高頻彩超能清晰顯示小兒腸系膜淋巴結,以及腫大淋巴結的內部結構、血流情況[3]。超聲檢查無輻射、無痛苦,可重復性強,可多次隨訪患兒觀察淋巴結形態(tài)、大小、血供的變化,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直接依據,對監(jiān)測小兒急性淋巴結炎的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1]張芳,張周龍.高頻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yī)療,2009,20(3):163.
[2]葉菊芬.高頻彩超對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意義 [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16):2795.
[3]李曉紅,陳文.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35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綜合影像學雜志,2011,9(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