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郴偉 徐開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語言文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詞匯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尤其是對日本留學生進行詞匯教學時,兩種語言中的同形詞往往既有相同之處,又存有差異。所以教師既要利用其母語詞匯體系中存在的漢日同形詞這一“構式”進行因勢利導,提高其詞匯學習效率,又要注意講清差異,防止產(chǎn)生偏誤,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漢語。
何謂漢日同形詞,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本文主要采納趙福堂(1983)①的觀點,他認為漢日同形詞有以下三個特點:(1)日語中與漢語詞形相同的漢字詞,如安靜/安靜(前為漢語詞后為日語詞,下同);(2)看詞干不看詞尾,如:大/大きい;(3)漢語和日語中的現(xiàn)代簡體字一律還原成繁體字來比較,如:簡單/簡単、圓/円い。
對漢日同形詞進行研究,無論是對語言本體還是對二語教學都有極大價值,如元明松(2000)、李娜(2001)等人就是從語言本體的角度出發(fā),對使用頻率高的日漢同形詞通過詞典注釋、常用例句等進行辨析,考查漢日同形詞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等方面的內(nèi)容。 劉富華(1998)、萬玲華(2004)、李冰(2008)等人則是針對《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詞匯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里的漢日同形詞從宏觀的角度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從習得偏誤角度對同形詞詞匯教學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漢日同形詞中,形容詞是數(shù)量較多是較復雜的一類,尤其是在語義方面,存在多種情況。因此,本研究從構式語法角度出發(fā),對目前研究較少而又最常用的甲級形容詞這一特殊的“構式”,基于語義范疇對其進行對比分析,采用“描寫—歸納”的研究方法,將《大綱》中119個甲級形容詞(即基于HSK甲級形容詞)中的103個漢日同形詞②,進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描寫其意義,通過意義驅(qū)動的方式來解釋母語為日語的漢語學習者對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漢日同形詞這一“形式—意義”配對的習得③,并對漢日同形詞詞匯教學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對于對日漢語詞匯教學乃至漢日同形詞本體研究方法都將產(chǎn)生積極影響。
1.H=R
H=R,即該同形詞在漢語的詞義范圍與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相同。
如:舊/舊い?!芭f”在漢語④中的意義是:①過去的;過時的;不要用舊腦筋對待新事物。②因經(jīng)過長時間或經(jīng)過使用而變色或變形的:窗紗舊了。③曾經(jīng)有的:張家口是舊察哈爾省省會。日語⑤中“舊い”則主要有以下幾個義項:①舊,經(jīng)歷很長時間:舊い建物(老建筑)、舊い家柄(古老的家世)。②很久以前的事物:舊い話(往事)。③以前實行的:舊い制度(舊制度)。④落后、過時的:考えが舊い(想法陳舊)。
雖然在日語中“舊”有四個義項,但是,義項③和④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漢語中的義項①,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詞義范圍上是基本一致的。
經(jīng)本文分析,同屬于該類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共有31個,分別是:錯誤、大聲、當然、豐富、復雜、好吃、經(jīng)濟、久、舊、渴、科學、亂、綠、努力、確實、熱情、少、特別、突然、完全、危險、偉大、辛苦、幸福、一般、愉快、圓、友好、有名、正確、重要。
2.H≥R
H≥R,即該同形詞在漢語的詞義范圍大于其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
如:多/多。“多”在漢語中的意義是:①數(shù)量大(跟“少、寡”相對):多才多藝。②表示相差的程度大:這樣擺好看得多了。而在日語中,“多”的義項則不盡相同:①當“多”與其他漢字組合時,多為“數(shù)量、種類等多”之義:多雨?多感?多義?多産?多才。②數(shù)目或分量大:人口が多い(人口很多)。③數(shù)量、次數(shù)等相對較大、較多:彼の方が給料が多い(他的工資很多)。
由上可以看出,日語中雖然“多”有三個義項,但是這三個義項完全可以看作是漢語中的義項①,由此推出,“多”在漢語中的詞義范圍要大于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
經(jīng)本文分析,同屬于該類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共有23個,分別是:矮、對、多、貴、紅、黃、簡單、健康、緊、緊張、困難、老、冷、容易、酸、通、痛快、晚、香、行、臟、真、整齊。
3.H≥≤R
H≥≤R,即該同形詞在漢語的詞義范圍與其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有相近部分也有各自延伸的部分。
如:急/急?!凹薄痹跐h語中的意義是:①想要馬上達到某種目的而激動不安;著急:急著要走。②容易發(fā)怒;急躁:沒說上三句話他就急了。③很快而且猛烈;急促:水流很急。④急迫;緊急:時間緊,任務急。而“急”在日語中是形容動詞,意義如下:①水流等非常快:流れが急だ(水流急)。②事物的發(fā)生無前兆,亦指變化突然:急に雨が降り出す(突然下起雨來)。③緊迫,必須馬上處理:急な用事(急事)。③陡,傾斜程度大:急な登り道(陡峭的上坡路)。④(催逼之勢)等嚴厲:催促が急だ(催促得急)。
將“急/急”的漢日詞義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寫作“急”的這個形容詞,在漢語中用來形容人的性格的義項②在日語中是不具備的,而在日語中用來描述坡度的義項④在漢語中也是缺省的。而對于漢語中的義項①,在日語中也有著類似的意義存在,只是此時“急(いそぐ)”是作為動詞存在的,如:勝ちを急ぐ(急于求成)。若僅從詞義的角度來說,二者則是存在著共通點的,可以看出“急/急”的詞義在漢語和日語中既有相通之處,又存在著互為缺省的部分。
經(jīng)本文分析,同屬于該類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共有15個,分別是:白、飽、錯、大、好、黑、急、快、亮、滿、慢、破、輕、熱、陰。
4.H≤R
H≤R,即該同形詞在漢語的詞義范圍小于其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
如:精彩/精彩。漢語中,“精彩”在漢語中的意義是:(表演、展覽、言論、文章等)優(yōu)美出色,如:在大會上,很多代表作了精彩的發(fā)言。但是,“精彩”在日語中的義項則不同,有以下幾項:①精彩。鮮艷而生動:精彩を放つ(大放異彩)。②輝煌的光,美麗的色彩:精彩に富んだ絵(光彩四射的繪畫)。
由上述可以看出,漢語中的“精彩”不具備日語中“精彩”的義項②,可以推出,“精彩”在漢語的詞義范圍小于其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
經(jīng)本文分析,同屬于該類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共有24個,分別是:不同、長、低、短、餓、高、近、精彩、苦、忙、難、淺、晴、深、熟、痛、細、響、小、新、一樣、遠、早、重。
5.H≠R
H≠R,即該同形詞在漢語的詞義范圍與其在日語中的詞義范圍是不一樣的。
如:便宜/便宜?!氨阋恕痹跐h語中有兩個讀音,一個是“piányi”,一個是“biànyi”,位于大綱中的甲級形容時,讀作前者,意思是:“價錢低”,如: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但是“便宜”在日語中的意思是:“方便,起作用而且很好用”,如:便宜な道具(方便的道具)。這個意思基本上與漢語中“便宜”讀作“biànyi”的意思一致:“方便合適;便利”,如:院子前后都有門,出入很便宜。但是讀作“biànyi”時并不是大綱中的甲級形容詞,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不常用。由此可以推出,“便宜”在漢語中大綱的甲級詞義項范圍和在日語中的義項范圍是不一樣的。
經(jīng)本文分析,同屬于該類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共有8個,分別是:安靜、方便、高興、壞、擠、累、便宜、清楚。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在詞義范圍異同的分布上是不盡相同的,如下表所示:
表 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詞義范圍異同的分布情況表
由表可以看出,在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中,意義完全不一樣的詞并不多,只有12個,僅占12%,而意義有所關聯(lián)的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有91個之多,高達88%。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同形詞在詞義上具有相關性這一特點,將其運用在對日漢語詞匯教學中去,則必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綱》中有甲級形容詞119個,其中有103個漢日同形詞,占總數(shù)的87%。而在這103個同形詞中,僅有12個是詞義不一樣的詞語,僅占總數(shù)的12%,還有91個詞語是意思有一定聯(lián)系的同形詞,其中更有30個是詞義相同的詞語,占103個甲級漢日同形形容詞的29%。由此可以看出,在對日漢語詞匯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同形詞的進行定量分析與研究,將其作用于實際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提醒學生注重二者的聯(lián)系,幫助母語為日語的漢語學習者建立學習漢語的“橋梁”——漢日同形詞,另一方面要提醒學生注意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切忌“望文生義”,真正掌握漢日同形詞。
注釋:
①趙福堂.關于中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3(4).
②“好吃/好吃”在日語中使用的情況比并不多見,僅在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過“好吃”,以好吃(はおちゅう)餃子的形式出現(xiàn),http://www.ra-mencenter.com/racen.html.
③關于構式和記憶的關系,詳見Ungereer&Schmid(2006).中譯本第284-285.
④本文中漢語語義均來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8).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⑤本文中日語語義均來自《新明解國語詞典》(2010).第六版.日本.三省堂出版社和《新世紀日漢漢日雙解大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第1版).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編,1992.
[2]李冰.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以《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級詞為中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6(4).
[3]李娜.不同義的漢日同形詞[J].日語知識,2001,(5).
[4]劉富華.HSK詞匯大綱中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對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1998(6).
[5]萬玲華.中日同字詞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7.
[6]元明松.中日同形詞淺析[J].日語知識,2000,(l1).
[7]Ungereer,F(xiàn)&H.-J.Schmid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Connitive lingistics.Second Edition.London&New York:Longman彭利貞、許國萍、趙薇譯,熊學亮、劉翼斌、趙曼燕審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8]Goldberg,A.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er approch to arguement structue.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