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實施素質(zhì)教育以來,特別是2000年頒布新課程標準以來,初中語文教學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但作文教學仍然沿襲著“一說二閱三講評”的三步曲,嚴重制約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初中作文現(xiàn)狀分析語文教學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個人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但在語文教學中作文課的教學卻顯得比較單一且薄弱。這體現(xiàn)在“一說二閱三講評”的三步曲中:一是說題目提要求;二是打分數(shù)定等級再加上幾句套話、空話;三是范讀“優(yōu)秀”作文。以上“三步曲”法帶來的后果是:首先,學生作文只為完成任務,提筆成章不做任何修改,這樣的比例高達98%以上。更有甚者直接剽竊他人作品,蒙混過關。造成學生學得枯燥,學得乏味,效率低下。其次,教師批閱作文成為負擔,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批閱。一個語文老師面對一百來號學生,一學期要完成6~8篇的作文量。如果以100名學生、8篇作文、600字計算,每學期要完成48000字的閱讀量,何談精批、細批?
一、寫前準備——作文成功的基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胸有成竹者,胸中有竹方能妙筆生竹。同理,學生只有腹中有話想說方能出口成章。這看似老調(diào)重彈的道理卻也是永恒的真理。但如何引導學生做好這些樸實的事情卻是五花八門各有妙招。
1.語文課堂的延伸——作文的前期準備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范文,都是教我們?nèi)绾斡^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進而感悟生命。因此培養(yǎng)學生觀察、體驗、感悟生活,思索生命是作文永遠的源泉。我在教學時,特別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把課文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如我在上《小石潭記》時,同學們被潭中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時我借助多媒體手段,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正當同學們贊嘆不已時,不料被一位同學發(fā)現(xiàn)個中玄機,小聲說:“有一幅圖畫像是我們東湖河壩?”不錯,這一幅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有一半以上就是取材于我們家鄉(xiāng)周圍小河、小潭的照片。這一秘密的公開引起了同學們不小的騷動,我就順勢布置了一道課外題:《尋找小石潭》,文字、照片、繪畫均可。有了這一啟發(fā)你說學生他能不去看一翻、體驗一下嗎?
2.綜合實踐課——作文誕生的搖籃
新教材每單元的最后都設計了一個綜合實踐課,每次都共有的一個內(nèi)容是“讀、寫、說互動”。其他內(nèi)容不盡相同,都是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最愛干嗎?就愛游戲,就愛活動!所以我特別重視綜合實踐課。一般都要發(fā)動學生提前一兩天甚至兩三天就開始著手準備。只要能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工明確,布置妥當,就能搞一次成功而有意義的活動。如在一次校園散章——“真情百分百”活動中,要求學生講一件校園中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有個女生講了一件老鼠經(jīng)常光顧她們宿舍,爬到床上嚇得她們不敢睡覺的事,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這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事情恰恰就是發(fā)生在同學們身邊最真實、最生動,也的確是印象最深的事。我當即給予了肯定和表揚。話匣子一打開,什么草坪上的四葉草能許愿、后鐵門能鉆出去跑到莊稼地里面等等,同學們你一件我一件,講了許多老師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再也不單單是那些同學們?nèi)绾闻W習,老師如何辛勤工作的情景。
二、修改——作文成功的階梯
古往今來,那些文人墨客字斟句酌,苦修苦改的故事早已說明了修改對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怎樣才能抓好修改這一環(huán)節(jié)呢?我專門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采取自改——組改——再自改的修改模式。
1.自改
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自改。主要是通讀文章,對有明顯錯誤或不滿意的地方進行初步修改。
2.分組修改
每組6~8人,根據(jù)性格、習慣、水平等互補搭配,設組長一名。用時25~30分鐘。第一步:每位成員通讀其他成員的作文,初步劃出錯別字、病句、用錯的標點符號等淺顯的問題。第二步:逐篇仔細修改。小組長在組內(nèi)逐篇朗讀,每讀完一篇,開始商討、征求大家的意見,要求大家反復考慮,仔細斟酌,內(nèi)容包括有無用詞不當、語句有無不通順連貫或重復羅嗦?是否需要增補一些詞句?選材是否典型恰當?故事是否真實生動?感情是否真切感人以及其他一些自己認為應該修改的地方。對以上內(nèi)容要求每人至少提出一條修改意見。小組長根據(jù)大家的提議勾、劃、增、刪或?qū)懗龊喢鞫笠男薷囊庖?,供作者參考?/p>
3.再次自改定稿
用時5分鐘并延伸到課外。作者根據(jù)組內(nèi)修改得到的反饋信息,自己再次進行修改整理并定稿。最后謄寫在作業(yè)本上。
此一過程既杜絕了學生提筆成章不做修改的懶病,又有效防范了學生為完成任務而抄襲他人作品的現(xiàn)象。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三、“互動批閱”——相互學習中提高作文能力
我們探討了一種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多向促動的“互動批閱”模式。第一步:收交作文時按組收交。教師逐篇通讀并每組精批、細批一篇作為范批,爭取每學期生均精批、細批一篇。第二步:用一節(jié)課時間學生分組互批。小組間相互交叉。先由小組內(nèi)每位成員通讀本組負責的全部作文;再由組長執(zhí)筆,成員參與的逐個批閱。批閱要求:除共性標準(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書寫)外,每篇作文都要求寫上評語,評出等級,并至少找出一處精彩語段或凡人名言,摘抄且署上作者姓名。其次,每組至少推薦一篇佳作。最后,簽上批閱小組組長姓名。第三步:整理摘錄內(nèi)容,以備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使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正是對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生動應用,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既提高了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又加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人格修養(yǎng)。最后還能把教師從繁重、無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何樂而不為呢?
四、展評——作文成功的動力,成功作文的展示舞臺
我們創(chuàng)建了可以讓所有同學的閃光點都能發(fā)光的平臺。第一,利用批閱作文時摘錄的精彩語段或凡人名言以及“次佳作”,小組內(nèi)展開手抄報競賽。我們不用別的,就用我們自己的話語、句段、文章,創(chuàng)辦屬于自己的手抄報。自己定主題,自己設板式,完完全全由同學們自主創(chuàng)辦。每期手抄報評選出優(yōu)勝者予以獎勵。第二,每期佳作打印裝訂成冊,在班上傳閱學習。第三,每學期舉辦一次手抄報、優(yōu)秀作文選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