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語用學引入商務英語教學,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把語言作為一種活的交際工具,從多側(cè)面對其進行動態(tài)研究。語用學應用在商務英語閱讀、寫作、聽說和翻譯等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可使學生語用能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有機結(jié)合。
【關(guān)鍵詞】語用學 商務英語 教學應用
傳統(tǒng)的詞匯注解和句型分析是把語言現(xiàn)象當作一靜態(tài)客體進行研究。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依賴于其他諸種因素,是在時刻變化發(fā)展的。將語用學引入英語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把語言作為一種活的交際工具,從多側(cè)面對其進行動態(tài)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全面了解語言的特性,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發(fā)揮其特有的效果。如何將語用學用于商務英語的教學呢?筆者從閱讀、寫作、聽說和翻譯這幾個方面,分別加以論述。
一、語用學在商務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閱讀課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在這個領(lǐng)域沿襲至今,改進甚少。教師基本上遵循詞匯講解—語法分析—譯述大意或逐句翻譯的步驟上課。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語法翻譯法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它最大的缺點是導致課堂教學氣氛呆板,學生缺乏整體概念,無法體驗詞句的語用環(huán)境,其結(jié)果只能是顧此失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不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和風俗傳統(tǒng),就不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過分強調(diào)語言知識,而忽略語境給我們帶來的對意義理解的影響。脫離上下文,去孤立地看某個句子,可能會有好幾種解釋。從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起就應該開始加強對學生進行語用分析訓練,這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增強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閱讀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例如中國人習慣于螺旋思維,而英美人習慣線性思維。許多理解誤差來源于由思維的差異造成的語用分析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商務英語閱讀學中,如果適當運用言語行為、會話分析和合作原則等語用原理,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誤差,提高理解的準確率。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以語用學原理為指導,逐步使學生認可并適應英美式的思維方式,提高理解能力。
二、語用學在商務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
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實踐性很強,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要求較高。所謂應用能力,是指在商務環(huán)境中既能動口說、用耳聽,又能動手寫,并進行各種業(yè)務操作,這樣的畢業(yè)生用人單位招之能用,用之則能勝任。聽說領(lǐng)先的原則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它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在此階段加入語用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的規(guī)律。大一學生的口語訓練都是從英語問候用語開始的。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使用不當也容易引起誤會。例如,不介入他人的隱私是英美人極其珍視的價值觀念,這一點在他們的寒暄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如果在口語教學中能時時注意中外文化差異,一開始就從語用學的角度審視語言、組織教學,那么,語言在學生的學習中就不再只是語法的羅列了。英美文化是多元的、開放的,崇尚個人發(fā)展,強調(diào)個人獨立和個人奮斗。當這種奮斗取得成果或得到承認時,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因而對別人的贊揚和夸獎,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謝對方,以示對說話者觀點的贊同,達到求同效果并表達了禮貌。而在漢文化中,“貶己尊人”是很具中國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中國人在對待別人的贊揚時常表現(xiàn)得過分謙虛,故意“否認”對方的贊譽,以示謙虛。漢語中有許多謙詞如:拙作、薄禮、寒舍、小女、敝人等不易直譯成英語。
同樣,聽力訓練應引導學生既重視語言形式和技巧,又注意語體差異和語用環(huán)境。初學者往往只注意話語本身的意思,而不注意話語意義之外的意義。
三、語用學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分析表明,中國人一般習慣面對過去的時間(以前),背對未來的時間(以后);而西方人有時恰恰相反,他們習慣面對未來的時間而背對過去的時間。中國學生開始學翻譯時,往往望文生義照字典釋義去譯,這就容易產(chǎn)生偏差,教師可運用語用學原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其語用詞義。何自然教授指出:“語用學正是研究語句本身之外的意義的。語用學是一門很有實用價值的學問。人們說話時要表達的事物往往不限于所說語句本身的意義,有時由于說話場合不同,甚至會出現(xiàn)所說語句與所表達的意義毫不相干的情況。聽話人就要懂得說話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要明白說話人到底是直言不諱,還是指桑罵槐,或是聲東擊西。所有這些,在語用學這個新領(lǐng)域中都有所涉及,并得到闡明?!?/p>
語用學對翻譯教學的意義還體現(xiàn)在表達方面。語用含義在翻譯中應該如何處理,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譯者在深刻理解了原文語用含義的基礎上,要考慮如何傳達語用含義,傳達到什么程度的問題。但是怎樣才能貼切的翻譯出來就值得研究了。如飯前飯后熟人見面,中國人常用“吃了嗎?”打招呼,問者并非真正關(guān)心對方是否吃了,而是作為一種應酬的方式。翻譯時該直譯還是采用變通的說法呢?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英漢語言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語用也有差異,如中國人常用的敬詞和謙詞“請教”“大作”“光臨”“寒舍”等,如何用英語來表達?怎樣傳達禁忌語和如何翻譯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語用學的指導下加以解決。
四、結(jié)語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師應努力使自己的授課方式與這一目標相適應,將語用學知識的教學與語言知識的教學融為一體,將語用能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jié)合。當然,實際運作中會有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這對教師的外語水平、外語交際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我們充分意識到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明確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標,改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的效率必將得到穩(wěn)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兆熊.語用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l998.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黃維. 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 [J]. 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