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一個人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靈魂,也是歷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歷史的教學內(nèi)容中,包括了豐富的德育素材,可用于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抗挫折教育、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正義精神等。為了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德育功能,老師可以利用課堂導入;在圖片、影視欣賞中加入德育元素;挖掘德育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歷史課外活動中貫穿德育教育內(nèi)容等形式來實現(xiàn)利用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 德育教育 德育素材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23-02
德育是一個人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靈魂。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有效地實施合理的德育教育應該被放在全?;顒拥氖孜?。而歷史是關于人類文明演進的記憶和知識,是人類知識庫中最豐富的部分之一,包含著大量的德育素材,只要運用得當,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置德育于無形之中,往往就能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選擇德育素材開展德育教育
(一)生命教育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存時間的長短,而在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貢獻的大小。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了理想和國家民族的利益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身軀固然已經(jīng)化為塵土,但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卻長存人間?!叭斯逃幸凰溃蛑赜谔┥?,或輕于鴻毛”的精髓也就在這里。
除了這些偉大人物的事跡可作為生命教育的素材之外,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可以發(fā)揮它的重大作用。比如用“尾生之信”的故事來引導學生思考誠信與生命的價值,用“王祥臥鯉”的故事來引導學生思考孝道與生命的價值,用戰(zhàn)時士兵的價值體現(xiàn)來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使學生對生命與倫理有一個深度的認識,同時啟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尊重生命,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抗挫折教育
人生路途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想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抱負,學生既需要有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特質(zhì)作為船,又需要有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作為帆,方能順利航行到理想的彼岸。正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痹跉v史上,歷經(jīng)了艱苦的磨難而后取得巨大成就的案例有很多,先秦時期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等等,后代歷史上的類似案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及至近現(xiàn)代,也有許多身殘志不殘的典型代表,它們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
自秦朝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以來,中華各民族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相互融合,和平相處時手足情深,戰(zhàn)爭時打斷了骨頭連著筋。張騫、班超、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為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已經(jīng)長眠地下,但他們的英名將永垂不朽。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同時是中國各民族的融合與發(fā)展史,是勤勞的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老師可借此教育學生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大家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共建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體現(xiàn)在歷史長河中的每一個角落。有愛小國的“唐雎不辱使命”;有愛一國的抗擊匈奴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抗金英雄岳飛;有愛全國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林則徐,抗日英雄楊靖宇、張自忠等等,他們都以可歌可泣的事跡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當然,其他用雙手建設家園的普通人民也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著對祖國的愛。這些都是現(xiàn)成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四)培養(yǎng)正義精神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追求,雖然學者們對它的論述還存在一些爭議,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還是可以在一定的文化下得到共識,比如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幫助弱者等等。歷史知識中不乏事例來對學生進行公平正義的教育,但關鍵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公平正義問題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也就能在任何時候堅持對的看法和正確的行為。
在對正義問題的認識中,雄辯的力量往往非常突出。人類歷史上,很多思想家都給出過“兩難問題”,通過“兩難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對正義本身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假如在逃難中你救起了一個嬰兒,現(xiàn)在你與五個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內(nèi)躲避敵人的搜查,嬰兒突然啼哭起來。你有兩個選擇,要么殺害嬰兒來挽救五位村民和你自己的性命;要么不殺害嬰兒,你們將被敵人發(fā)現(xiàn)并處死。這時你會選擇什么呢?如果嬰兒是你自己的孩子呢?如果村民不是五個,而是五十個,五百個,甚至更多呢?假設條件允許,村民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有沒有一個數(shù)字能使你毫不猶豫地殺害嬰兒呢?……無休止的問題會讓學生陷入正義與生命價值的糾葛之中,也會讓學生對正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掌握了足夠的、合理的、有效的德育素材,還需要在教育活動中得到恰當?shù)倪\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起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一)利用課堂導入,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要抓好“導課”這一環(huán)節(jié),用生動、形象的資料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情感帶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對預設問題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正義精神和愛國熱情等。
如講述“鴉片戰(zhàn)爭”時,可以先播放一段鴉片戰(zhàn)爭和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資料,然后告訴學生這個事件發(fā)生在中國近代史上,近代史是中國人的恥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樣的導入,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了國恥國難,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幫助他們樹立起不忘國恥、發(fā)奮圖強的雄心與壯志。
如講述雅典與斯巴達的歷史時,可以用“拋棄弱者以保護整個民族”的兩難問題開頭,比起雅典,斯巴達武力強盛,在戰(zhàn)勝波斯人,保衛(wèi)家園的爭斗中貢獻巨大,而這樣的強盛卻建立在拋棄弱小嬰兒的基礎之上,為了整個民族的延續(xù),斯巴達人有沒有權利這樣做?而如果你正好是那個將要被拋棄的嬰兒又會怎樣?……這樣的開頭可以引導學生對生命和正義的思考,同時很自然地切入課程的主題。
(二)在圖片、影視欣賞中加入德育元素
觀看影視、圖片展或參觀歷史展覽館,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真實,使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圖片、影視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印象,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升華對生命、正義等問題的認識。如講述南京大屠殺時,利用書中圖片讓學生產(chǎn)生對侵略和屠殺的仇恨,對中國落后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樹立振興中華、發(fā)奮學習的遠大目標。如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通過“穿條紋睡衣的小男孩”、“辛德勒的名單”等影片的片段向學生展示法西斯的殘酷,讓他們明白和平來之不易,引導他們思考戰(zhàn)爭與和平的關系問題。
通過圖片和影視的觀看,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操,老師需認真選取合適的圖片和影視資料,有意識地穿插德育教育,使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挖掘德育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歷史教材中,德育內(nèi)容十分豐富,上課之前老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利用歷史中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德育素材的選擇要注意與德育教育的主題相符,否則,讓學生發(fā)覺老師講的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時候,可能結果會適得其反。
選取了合適的德育素材,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講述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時候,可讓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吳三桂,面對忠孝不能兩全,大丈夫不足以封妻蔭子的時候將作何選擇?后人對吳三桂的評說是否公平?引導學生加強對社會倫理和正義精神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品質(zhì),同時也不失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一種手段。當然,鼓勵學生思考不是說學生的任何想法都是可取的,也不是完全的同學們自己思考,老師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適當?shù)亟o以引導。
(四)在歷史課外活動中貫穿德育教育內(nèi)容
歷史課外活動可以補充歷史課堂內(nèi)的不足,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當注意把握機會,寓德育于娛樂之中。如舉辦歷史故事演講會,讓學生在征集歷史人物的故事中學習;結合各種紀念活動,可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氐募o念館、歷史遺址等。這些活動使歷史教育和德育教育更加生動具體,如開辦恰當,會深受學生的歡迎。
總之,育人德為先。在歷史教學中,采取合適的方法加強德育滲透,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陶冶其情操,完美其人格,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揮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老師們應在教學實踐中酌情把握和實施。
參考文獻:
[1]易連云.德育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詹子慶.中國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包瑞楨.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甘肅教育,2011(11)
[4]王明航.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6)
[5]王宏志.迎接新世紀,重視歷史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