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嶄新的綜合課程,通過知、情、意、行,讓學生建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了解、適應社會;運用電教手段,把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優(yōu)化整合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拓展教育空間。
【關鍵詞】課程目標 開放課堂 課程整合 激發(fā)興趣 提高效率 拓展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72-02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它有別于其它學科,沒有特別具體和太多的知識點,而更加強調親身參與和情感體驗,因此,更加需要比較開放的課堂和視野。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學習方式,因此涵蓋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就顯得十分必要?!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提出“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的要求,這些課程資源大體包括三類:一是人文資源,如學生、教師、家長、各種社會人士等;二是物化資源,如圖書報刊、圖片、地圖、圖表等文本資源以及影視、音像、網絡、軟件等電子音像資源等;三是地域資源,如各種館室、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機構等,要求教師盡可能地使現代化教育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從而豐富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與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相比,教學目標上不再單一、抽象,而具有多維度和層次性。內容上摒棄了枯燥的知識和簡單的說教,而更貼近社會生活和兒童實際,呈現方式上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參與實際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這種開放的課程,要求教師采取開放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親身體驗,獲得學習的方法和經驗,誘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建構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觀點和能力。下面從幾個很小的點切入,談談信息技術在活躍課程呈現方式方面的優(yōu)越性。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能提供文本、動畫、圖形、聲音等大容量信息,給人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利用其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開展教學活動,可以給師生創(chuàng)設一種全新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并讓學生與情境自然融合。
《品德與社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社會環(huán)境(時間、空間、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又有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等活動),還有社會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社會規(guī)范、規(guī)則、法律、制度等)。很多內容單靠老師的講解,既讓學生難以領悟,也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如果巧妙地憑借信息技術直觀形象、視聽結合、動靜搭配、操作簡便的優(yōu)勢,則能為學生主動接受情感熏陶、思想內化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fā)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教學《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時,可以用“flash動畫”的形式制成課件,在中國地圖“內蒙、江蘇、山西”等省區(qū)區(qū)域中,輕點鼠標,隨即出現不同服飾的男、女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當地的方言分別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然后點部分學生,點擊中國地圖中自己家鄉(xiāng)的位置,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簡單介紹,并根據自己平常的積累和上網查得的資料,接著逐一介紹相鄰的省、市。教學《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時,可以用在屏幕上播放新疆民歌——《咱們新疆好地方》的形式切入新課,同時在身著維族服飾的新疆舞蹈畫面中,插入新疆風光的背景畫面,然后播放、展示祖國部分風景名勝的風光片。這樣的方式無疑會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師生在充盈著輕松和快樂的氣氛中,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積淀了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山和水的樸素情感。
二、有益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除了具備動感、直觀的特點外,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長處,就是信息量大。利用這一優(yōu)勢,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省時高效,讓學生很輕易地明理悟道。
《品德與社會》是在兒童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社會性、道德性事件和問題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者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引導,從而使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教材中很多教學內容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的,比如一些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等,這樣枯燥的純文字條文,讓學生領悟起來確實很有難度。而讓學生把客觀要求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實現品行的統(tǒng)一,更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如果我們把一些抽象的意識,用具體、形象的畫面呈現出來,比如將一些具體的行為方式轉化成電教媒體資料,學生就可以根據生活中似曾相識的畫面提供,更加直觀地進行認識上的判斷,甄別行為方式的對錯、美丑。這樣用電教媒體呈現學習材料的教學方式,將抽象、模糊的道德條文具體化,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比如,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一課時,可以將學生一天的生活制成多媒體課件,濃縮在一段專題片中,播放專題片讓學生從中找出生活中為大家服務的、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體會到自己的生活的確離不開他們。幾分鐘的畫面,卻可以反映出十幾個甚至更多的勞動者的艱辛勞動,比用干巴的語言信息,去介紹生活中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要有效得多。試想在那樣撼動人心、貼近生活的專題片情境中,學生的情感能不受到震撼?他們的心靈能不得到凈化?
又如,在教學《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這課時,可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或書籍,以及歌頌家鄉(xiāng)的歌曲、詩歌,家鄉(xiāng)歷史上的名人、偉人等。不論在何地,學生搜集的資料(如歌碟、圖片、書籍、光盤等)都不可勝數。如果逐一展示要用很長的時間,如果部分展示又會挫傷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但教師若是在學生搜集工作完成后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就可盡納其中而又不用花費較長的時間,做到兩全其美。學生可以輕松快樂地瀏覽課件中的圖片,盡賞家鄉(xiāng)的美景、家鄉(xiāng)的人。還可以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匯報交流自己的收集、學習情況。
觀察活動旨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但有些涉及到對社會的認識活動,要組織學生到社會中去觀察、體驗,需花費較長的時間,這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情境再現,就可以節(jié)省組織活動的時間,特別是對于那些組織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安全系數比較低的活動,從而使課堂的有效學習時間更多。
三、有利于拓展課程學習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的設計,不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校內或是校外的一些活動,強調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而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tǒng)一結論,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空間。
利用網絡交互性,非線性的特點,可以組織網絡學習。師生可以直接對話,學生之間也可以建立雙向、多向交流,課堂外的人員如家長、社會相關人士也可以通過網絡參與學習,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框架,這一模式下,學生可自主學習,也可以向教師、同學、其它人學習,大家平等交流、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最合理、科學的學習途徑,在學習的時間上也可不受一堂課的限定,跨越時間和空間,向課程學習的深度、廣度上延伸。
例如,學習《多種多樣的運輸方式》時,可以確定以下學習目標:①學生通過網絡查詢,了解有關交通運輸方面的資料;②分組學習,了解交通運輸各個方面的情況,如交通工具的種類,各類交通工具的速度、運力、運費、安全性等方面的情況;③分別總結歸納出各類交通工具的特點;④課堂匯報(可用圖畫、圖表、資料等方式);⑤教師引導學生制成比較圖表;⑥對照圖表說說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存在的問題,研討如何愛護交通工具;⑦提供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
社會在發(fā)展,技術在進步?!镀返屡c社會》是緊扣社會生活的極具時代性和現實性的一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方式必須與時俱進,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整合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雖然過分強調電教手段的應用,有失偏頗,但暇不掩瑜,恰當的電教手段,必將在《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學習中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