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谷方言屬晉語并州片,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單獨作名詞或與其他語素共同構(gòu)成名詞,可以單獨作形容詞或與其他語素共同構(gòu)成形容詞,還可以作量詞。本文分析了太谷方言中“疙瘩”的這些用法。
關(guān)鍵詞:太谷方言 “疙瘩” 名詞 形容詞 量詞
太谷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據(jù)《現(xiàn)代晉語的研究》(侯精一,1999),太谷方言屬晉語并州片。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詞義很豐富。在普通話中,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疙瘩”只能作名詞或名詞性語素,有3個義項:①皮膚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結(jié)成的硬塊;②小球形或塊狀的東西:面疙瘩;③比喻不易解決的問題: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在東北方言中,“疙瘩”比較有特色,除了普通話中的義項外,還有4個義項:①指地方,如“這疙瘩”“那疙瘩”分別指“這兒”“那兒”;②指人,如“老疙瘩”指父母稱呼自己最小的子女,有疼愛的意思;③指思想上的疑團(tuán)、別扭,如“他思想上的疙瘩還沒解開”;④表示少量的東西,猶“一點點兒”,如“那么疙瘩地方,連張床都放不下”。表示義項④時,有時可以作量詞。①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單獨作名詞或者和其他語素構(gòu)成名詞性詞語;可以單獨作形容詞或者和其他語素共同構(gòu)成形容詞;還可以作量詞,與大量的名詞搭配,具有比較豐富的量詞義。
一、“疙瘩”作名詞或構(gòu)成名詞
(一)“疙瘩”單獨作名詞
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單獨作名詞有以下幾個義項:
1.皮膚上凸起的或肌肉上結(jié)成的硬塊
(1)你眼角的疙瘩是怎么回事???養(yǎng)下來(生下來)②就有。
(2)這幾天上了火了,臉上起(長)了幾塊(個)疙瘩。
2.小球形或塊狀的東西
(3)線結(jié)成疙瘩了。
3.結(jié)
(4)往繩繩上栓下個疙瘩。
4.比喻不易解決的問題,如矛盾、仇恨等。一般用“解疙瘩”指“調(diào)解”。如:
(5)他們兩家多少年不說話了,我爺爺給他們解疙瘩去了。
“疙瘩”還可以重疊為“疙瘩瘩”,為小稱,帶有親切、喜愛的感情色彩。一般為婦女或兒童使用,成年男子一般不用。如:
(6)來我娃給媽把這線栓上個疙瘩瘩,媽給你把衣裳縫嘠。
(二)其他語素+“疙瘩”構(gòu)成名詞性詞語
在名詞性詞語中,“疙瘩”表示事物的形狀,非常形象。此時“疙瘩”所表示的事物基本都是小塊狀的,其中體積最大的就是“榆木疙瘩”了。這些塊狀事物有平面的,有立體的,其中平面的少,立體的多。從“福疙瘩、布疙瘩”到“揪疙瘩、柿兒疙瘩”再到“油疙瘩、芥疙瘩”,越來越立體。
根據(jù)與“疙瘩”結(jié)合的語素的類型,這些語詞③可以分為以下3類:
1.名詞性語素+“疙瘩”
【菜疙瘩】一種面食。把豆角、菠菜、白菜葉、芹菜、苜蓿、山藥等蔬菜中的一種跟面和到一起,和得稀一些,用筷子夾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每塊兒有菜有面,夾到鍋里煮熟。蘸著炒好的西紅柿汁兒吃。西紅柿汁里要放蒜泥。沒有西紅柿,也可以用醋代替。
【柿兒疙瘩】柿餅。
【油疙瘩】一種面食。油炸的面疙瘩,和小包子、小花卷差不多大,一般是甜的。
【芥疙瘩】芥菜的肉質(zhì)根,靠近葉子的部分是綠色的,其他部分是白色的,夏種秋收。可以用來腌咸菜、做辣疙瘩。
【面疙瘩】和面時沒有攪拌均勻,揉面時有些部分沒有揉到,少量面粉沒有和水融合到一起,在面團(tuán)中形成的小硬塊。
【布疙瘩】小塊兒的布。
【笤帚疙瘩】掃炕的小笤帚。掃地笤帚用到最后,下面扇形的部分特別小,幾乎不能再用的時候,也可以叫笤帚疙瘩。笤帚疙瘩經(jīng)常充當(dāng)家長打孩子的工具。
【福疙瘩】福字。因為是方塊兒的,所以叫福疙瘩。引申指有福氣的人,一般用于長輩稱說晚輩。如:我娃可是個福疙瘩。
【炭疙瘩】炭塊兒。
【樹疙瘩】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根部。
【木頭疙瘩】小塊兒的木頭。
【鐵疙瘩】【銅疙瘩】小塊兒的鐵、銅。
【螺絲疙瘩】螺絲和螺帽。
【金疙瘩】【銀疙瘩】舊時稱金、銀。④
【寶貝疙瘩(子)】⑤:父母或其他長輩對小孩子的愛稱,一般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
【榆木疙瘩】本義是榆樹根。因為榆樹根特別硬,尤其是有樹結(jié)的地方,很難打開。所以用榆木疙瘩指頭腦不靈活,不開竅的人。
【雞皮疙瘩】同普通話中的“雞皮疙瘩”。
【土疙瘩】很小的土塊兒。如:拉了一車沙,不大(不太)好,合里(里面)盡土疙瘩。
【冰哩(凍哩)疙瘩】冬天下雪后結(jié)成的冰塊兒。
2.動詞性語素+“疙瘩”
【切疙瘩(兒)】⑥也叫煮疙瘩或拍疙瘩。先用玉米面熬稀飯,等稀飯差不多好了,水開了,就用溫水和好玉米面,用手從面盆里抓一把,摶成小球兒,在掌心拍成小圓餅,邊捏邊放到鍋里煮。鍋里的水要一直保持沸騰,還要拿鍋鏟來回攪動,否則切疙瘩會黏在一起。做好了以后,疙瘩和湯盛在一起吃。
【揪疙瘩】也叫揪片子。是太谷人常吃的一種面食。做揪疙瘩的面比搟面的軟,比剔尖兒的硬,搟好面,切成片,就著鍋,揪成大約兩厘米見方的小塊兒,直接揪到鍋里。煮熟,澆上菜就可以吃了。
3.形容詞性語素+“疙瘩”
【稀疙瘩兒】⑦糖瓜兒。臘月二十三(小年)晚上祭灶,讓灶王爺升天后多多美言。也有說是用稀疙瘩兒糊住灶王爺?shù)淖?,不讓他多說。祭灶后給小孩兒吃。
【辣疙瘩】把芥疙瘩切成小塊兒,煮熟,放入芥末做成的,冬天沒什么蔬菜時吃。
【老實疙瘩】憨厚老實的人。
【死疙瘩】死結(jié)⑧。
上述三種類型中,名詞性語素+“疙瘩”構(gòu)成的語詞數(shù)量最多。具體統(tǒng)計見下表。
個數(shù)百分比
名詞性2278.57%
動詞性27.14%
形容詞性414.29%
總計28100%
在指食物的詞語中,“切疙瘩兒”和“稀疙瘩兒”都兒化了。但“切疙瘩”可以兒化,也可以不兒化,兩種情況出現(xiàn)的頻率基本相當(dāng),而“稀疙瘩兒”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兒化。因為“稀疙瘩兒”是祭灶用的,希望灶王爺上天稟報時多多美言,或者是希望粘住灶王爺?shù)淖?,不讓他多說??傊跋「泶駜骸奔耐兄藗兊拿篮迷竿?,兒化表達(dá)了人們對“稀疙瘩兒”的喜愛之情。
二、“疙瘩”作形容詞或構(gòu)成形容詞
(一)“疙瘩”單獨作形容詞
“疙瘩”作形容詞,由名詞轉(zhuǎn)化而來,指線或繩子亂了,打了結(jié),難以解開;也指面條撈出來時間長了粘到一起,攪不開,沒法吃。如:
(7)風(fēng)太大,草簾子上的繩繩疙瘩了,得趕緊解開。
(8)這毛線疙瘩得可厲害了,快給媽解開,來媽給你結(jié)(織)毛衣。
(9)尖尖(面條)搭出來兀的長時分也不吃,疙瘩的(到)一搭了(一起)了。
(二)“疙瘩”和其他語素共同構(gòu)成形容詞
【圪地疙瘩地】揉面時,沒有揉到,即沒有揉均勻,里邊會有小面疙瘩,有時小面疙瘩里面還有干的面粉,就叫圪地疙瘩的。這樣的面需要重新揉。如:
(10)你這面怎么搓(揉)得圪地疙瘩地了,兀還能吃了?
【疙瘩泡啦地】形容婦女們做的針線活兒等不細(xì)致。毛衣、毛褲等織得不光滑、不平,有線疙瘩,衣服、被子等縫得不平整。如:
(11)看你結(jié)下的毛衣,疙瘩泡啦地,兀叫怎么穿呢?
例(10)例(11)中的“地”不能省略。
三、“疙瘩”作量詞
(一)“疙瘩”用作量詞
在太谷方言中,“疙瘩”是一個常用量詞,基本對應(yīng)于普通話中的量詞“塊”。在呂叔湘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附錄《名詞、量詞配合表》中,可以與量詞“塊”搭配的名詞一共有37個。除“田”“郵票”“傷”外,普通話中可以與量詞“塊”搭配的其他34個名詞在太谷話中都可以和“疙瘩”搭配。在太谷話中,指土地時只說“地”不說“田”。因為郵票是知識分子使用的,沒文化的老百姓很少用到,所以與“郵票”搭配的是“張”,不是“疙瘩”。太谷話中除“受了傷”外,一般不用“傷”,而是說“破”,與名詞“破”搭配的是通用量詞“槐(音同)”。除了“塊”以外,太谷話中的“疙瘩”還具有普通話中“張”的量詞義,少數(shù)在普通話中與“張”搭配的名詞,在太谷話中既可用“張”,也可用“疙瘩”,意義沒有區(qū)別。和“疙瘩”搭配的名詞大都具有小并且成塊兒的名詞語義特征。具體見下表(所舉詞語根據(jù)太谷方言情況有所補(bǔ)充)。
普通話中的量詞太谷話中的量詞《八百詞》中的名詞括號中為普通話詞語,括號外是太谷話詞語)本文補(bǔ)充的名詞(以日常生活常見事物為主)
塊疙瘩板子(板子)、碑、表、冰哩(冰)、餅干、玻璃、布兒(布)、窗簾、地、點心、豆腐、肥皂、膏藥、骨頭、姜、鏡兒(鏡子)、烙餅、墨、木頭、泥、皮、柴(劈柴)、肉、痂痂(傷疤)、餅子(燒餅)、石頭、手巾、冰糖(糖)、磚、瓦、西瓜、硯臺、月餅、云、磚面、橡皮、塑料、炭、紙紙兒(紙)、饃饃(饅頭)、面包、電池、抹布、
疙瘩被單子⑨(被單)、被面子(被面)、床單子(床單)、毯子
張疙瘩、張席子、照相(相片)
“疙瘩”本來指臉上或身上的包或繩子上的結(jié),都是比較小的東西。量詞“疙瘩”由名詞“疙瘩”虛化而來,所以與“疙瘩”搭配的名詞一般都是比較小的、塊狀的。
“被單子、被面子、床單子、毯子”等四個詞與量詞“疙瘩”搭配,是因為這些物品一般會疊成方方正正的小塊兒,作為姑娘出嫁時的陪嫁或者是嬰兒過滿月時的賀禮。當(dāng)它們不疊成方方正正的小塊兒,而是鋪在床上或搭在繩子上時,用量詞“根”?!氨蛔印彪m然和“被單子”屬于同一類物品,但只用量詞“根”,不用“疙瘩”,因為“被子”不能疊成小塊兒。
(二)“疙瘩”和“張”的區(qū)別
太谷方言中也有量詞“張”,一般與“紙”搭配,“一張紙紙兒(紙)”和“一疙瘩紙紙兒(紙)”的說法也都有,但意思有區(qū)別?!皬垺庇糜诿娣e大的完整的紙,如報紙、毛頭紙(舊時冬天糊窗戶用)、大紅紙、上墳用的白紙、黃紙等?!案泶瘛庇糜谛K兒的零碎的紙。如上廁所前要“扯上疙瘩紙紙兒”,買筆時“尋下疙瘩紙紙兒試噠噶(找張紙試試)”。人們一般說“買幾張紙”,而不說“買幾疙瘩紙”,因為買的都是整塊的紙,而不是碎紙片。“好好的一張紙都被你扯成一疙瘩一疙瘩的了,你說氣人不氣人”這句話也能清楚地說明太谷話中“張”和“疙瘩”的區(qū)別。
“席子、照相(相片)”等在太谷話中既可以和“張”搭配,又可以和“疙瘩”搭配,是因為這些東西本身就比較小,并且一般不會撕成小塊兒的,或者撕成小塊兒后就沒有用了。所以,“一疙瘩席子”和“一張席子”,“一疙瘩照相(相片)”和“一張照相(相片)”意思沒有差別。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疙瘩”在太谷方言中是個生命力很強(qiáng)的詞語。本文對“疙瘩”一詞只進(jìn)行了初步探討,更深入的研究還有待進(jìn)一步展開。
注 釋:
①詳見韓梅《談東北方言詞語“疙瘩”“蛋子”“球子”》,
《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第5期。
②除非特別說明,括號中是對前面詞語的解釋。
③本文所列詞語,盡量作了窮盡性的收集。
④太谷話中現(xiàn)在一般說“金子”“銀子”。
⑤“子”尾可有可無,帶不帶“子”尾,意義相同。
⑥“切疙瘩”可以兒化,也可以不兒化,兩種情況出現(xiàn)的頻率基本
相當(dāng)。
⑦“稀疙瘩兒”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兒化。
⑧太谷方言中不說“活疙瘩”,而是說“這疙瘩栓的是活的,不是
死疙瘩?!?/p>
⑨在普通話中,“被單”等詞與“條”或“床”搭配,但本文沒有
在相應(yīng)的位置寫上“條”“床”。因為在太谷方言中,與“條”對應(yīng)的是“根”,如“一根被子”“一根魚”“一根路兒”。沒有與“床”對應(yīng)的量詞。太谷話中的“疙瘩”并不和普通話中的“條”或“床”相對應(yīng),“一疙瘩被單子”指的是疊成塊狀的被單。
參考文獻(xiàn):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3]羅昕如.湘南土話中的通用型量詞[J].語言研究,2003,(4).
[4]韓梅.談東北方言詞語“疙瘩”“蛋子”“球子”[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0,(5).
(閆文靜 湖南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