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給我們展現(xiàn)了幾個青年的一段與抉擇有關(guān)的人生故事,作者通過傷感含蓄的筆調(diào)訴說著一段記憶中的往事,這些看似唯美纖弱的愛情故事實則包含了村上對人生意義的叩問。愛情的破滅、朋友的離去以及重新選擇將來的過程,蘊含了人生選擇的智慧。他用作品里的生命抉擇給予我們生活的啟迪,從而揭示了選擇與人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本文將通過選擇與愛情、選擇與生命、選擇與未來三個方面來探討這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挪威的森林》 人生 選擇 希望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會經(jīng)歷各種事情,總會面對各種選擇,只是在很多時候,許多人對于所發(fā)生的事情的結(jié)局總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執(zhí)著,總希望在所謂的結(jié)局里面發(fā)現(xiàn)什么人生的規(guī)律,以便為日后的生活做參考,但往往忽視了選擇與人生軌跡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里卻通過渡邊、直子、綠子等人對于人生幾項重要問題的選擇和里面最具爭議的沒有結(jié)局的結(jié)局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人生結(jié)局不過是一個選擇和等待的過程,一切事件的結(jié)束都是由一個選擇開始的,而這個選擇既可以將人生帶往幸福的彼岸,又可以將人生徹底摧毀,選擇的方向?qū)е铝饲ё內(nèi)f化的世界。而那些所謂的可以操控自己人生軌跡、把握人生規(guī)律的言論在現(xiàn)實面前都不過只是一道偽命題。現(xiàn)實里的希望不過是祈求能在選擇里得到重生罷了。
一、選擇與愛情
《挪威的森林》作為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四段感情糾葛:第一段,渡邊、木月、直子三人間的感情糾葛;第二段,渡邊和綠子的你情我愿;第三段,渡邊和直子的室友玲子間糾結(jié)的欲望;第四段,永澤和初美的愛情悲劇。四段情感結(jié)局的幸福和不幸,其實都源于在感情中的當事人當初或之后的選擇,他們在各自的情感抉擇里編織了各自愛情故事的結(jié)局。
第一段的三角感情貫穿全文,是整篇小說的主線。在這條主線里,渡邊通過他的好友認識了木月,那是在渡邊讀高二的時候。后來木月對他說他的女朋友會帶可愛的女孩子過來,問渡邊有沒有興趣。這時的渡邊想都沒想便立即選擇了答應,于是他的這個抉擇給了他認識直子的機會,他的選擇將他帶到了直子的身邊。至于木月和直子,本來是一對甜蜜的情侶,卻因為木月莫名其妙地選擇了自殺,一段感情就此終結(jié),木月是解脫了,但是直子在此之后卻陷入深深的懷念和自責之中。但是也正因為是木月選擇了自殺,才將直子推到了渡邊的身旁。而在東京讀大學的日子里,渡邊偶遇直子,便選擇與她頻繁接觸,兩者在這之后發(fā)生了關(guān)系,便顯得理所當然。他們在一步步的選擇中似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愛情。但是直子卻在他們二人的感情中無法忘記木月,她選擇了木月也決定一直和木月在一起,不管木月離開與否,她知道她的愛情里只有木月一個人。而渡邊在木月的陰影里只是個配角,但是渡邊毅然選擇了愛著直子、保護直子,那么他也就是選擇了充滿痛苦、掙扎的愛情糾葛了。
第二段,可以說是渡邊真正的愛情。渡邊選擇了在咖啡館吃飯,選擇了同綠子一起喝咖啡,答應借給她課堂筆記,以至于后來選擇到綠子家做客,和綠子一起在房頂接吻看火災,陪同綠子去照料她的父親,甚至選擇和綠子在她的房間里發(fā)生親密關(guān)系,其實渡邊的這些下意識的選擇都包含了自己對綠子的態(tài)度,他選擇了綠子做他的另一半;而綠子也在咖啡館遇到渡邊之后,就頻繁地和他接觸,以至于自己當時有男朋友也毫不在意,她甚至在渡邊面前調(diào)侃自己是“大甩賣”,可見她選擇了渡邊,期待和渡邊一起擁有他們兩個之間的愛情。只不過,當時的直子還在,渡邊內(nèi)心的道義和責任選擇還是指向直子多一些,直到后來,渡邊在失去直子之后,就給綠子打了電話,那種內(nèi)心的選擇便已經(jīng)昭然若揭了。在這一段感情中,綠子的選擇和期待,渡邊的猶豫和迷茫在他們二人的愛情抉擇里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第三段,對于渡邊和玲子來說他們二人的關(guān)系都稱不上是愛情,只不過是二人在寂寞和空虛的時候相互用身體給對方以慰藉罷了。他們選擇了欲望的發(fā)泄,卻談不上感情。也許玲子有這樣的感情選擇,但渡邊只是出于一種懷念的直覺和玲子做愛的。渡邊選擇的是保留回憶。
第四段,雖然永澤和初美在《挪威的森林》里算不上特別重要的角色,但卻是影響主角渡邊的兩個關(guān)鍵角色,而他們二人之間的愛情悲劇也確實深深觸動了渡邊。永澤是一個天才般的公子哥,選擇浪蕩的生活,雖說愛著初美,但卻在很多時候因為自己的傲慢并沒有選擇尊重初美;而初美選擇了永澤,也就選擇了對永澤的隱忍,不管是對他的生活作風,還是言語,這種選擇決定了初美的愛情并不美好。如果當初初美選擇不再容忍下去,而是離開,最后的結(jié)局應該會不一樣,初美在愛情中的各種選擇導致了自己在愛情里的被動;如果永澤當初多考慮一些初美的感受,不選擇去國外,他也就不會失去初美,就不會在得知初美割腕自殺后覺得痛苦難堪了,可以說是永澤的一系列選擇直接導致了自己的愛情凋謝。這場愛情里的選擇傷害了兩個人,甚至間接地奪走了初美的生命。
二、選擇與生命
生命往往包含著生與死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很多時候二者都被認為是互相對立的兩面,但是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借渡邊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對于生死的感悟——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嘆,其實也是對生死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guān)系的一種理解。死是包含于生之中的,萬物終有一死這是自然規(guī)律,但是一旦你做出選擇來,死就不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了。人可以在生的時候做出死的決定,就像木月、初美、直子這些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里用各種方法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選擇了離去。但是人在死亡之后卻做不出生的選擇。村上儼然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道理,只不過他借助渡邊在木月死亡后的感悟說出來罷了。
在村上的描述里,或者說在渡邊的感悟里,生與死的界限已經(jīng)不如往昔那樣明確了。曾經(jīng)的渡邊也是一位生與死明確對立的擁護者,相信死是在那頭,生是在這頭。但是在村上描述的筆調(diào)中,我們最終理解到了生命確實包含著生與死,但是生與死并不在相對的兩岸。生是岸而死是岸邊的河,在生的河岸上人可以看見死的河,只是如果一旦生命選擇了離岸而去躍下河里,那么將再也無法看到生的岸了。生命說到底是個選擇的問題,正如哈姆萊特所發(fā)的疑問一樣——活著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
三、選擇與未來
選擇和未來的關(guān)系是《挪威的森林》里反復提及的問題,村上在書中始終用各種事件強調(diào)這種選擇和日后故事的聯(lián)系。
從木月選擇死亡,到直子選擇自殺;從玲子遭到學生的調(diào)戲,直到她入院治療;從渡邊、綠子的相互接觸彼此愛慕,到最后電話結(jié)局等,沒有一件不透露出村上對于選擇和未來深深的詢問。木月選擇死亡,直子備受打擊,渡邊因為愛選擇扛起責任照顧直子,而直子卻無法選擇忘記木月,又選擇不讓任何人進入她的身體,于是最后直子選擇了自殺。渡邊則因為選擇照顧直子,所以備受身心的折磨,卻又陰差陽錯結(jié)識了玲子,以至于發(fā)生了后來的瘋狂之事。綠子主動認識了她認為怪怪但挺有意思的渡邊,便和渡邊產(chǎn)生了交集,而綠子在之后的一系列行為中,又選擇了將自己全身心地獻給渡邊,于是二人的生活就這樣再也分離不開,直到那個結(jié)局的電話打來。在這些故事中的人做出抉擇的那一刻起,村上就已經(jīng)為他們后來的發(fā)展做出了規(guī)劃,他們的未來在他們進行的第一個選擇后便朝著那個未來發(fā)展。
村上寫的是書,但表達的卻是感悟。有限的選擇決定著未來的方向,未來在曾經(jīng)的選擇里就已經(jīng)有了變化。就如同你在一個分叉口,不管選擇左邊還是右邊,總會有一個結(jié)果在等待著你。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在選擇分岔路口和等待結(jié)果的過程,未來就是不斷體驗這些過程。當然,渡邊在此,也并非僅僅是強調(diào)這有限選擇導致不同未來的規(guī)律,同時他也是在提醒我們,在作出人生的選擇之前要有所考慮有所思量。不過這次他借助的卻是玲子的口說出來的?!澳阋呀?jīng)是大人了,必須對自己選擇的負起責任,否則不是一塌糊涂嗎?”
在最后的電話結(jié)局里,綠子詢問渡邊他在哪里,而渡邊也在問自己在哪里。其實這是村上有意為之的設(shè)計,這也是一次人生的選擇,是關(guān)于渡邊的,也是關(guān)于綠子的,更是關(guān)于未來的,至于以后如何,就要看渡邊和綠子如何選擇了。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在某種意義上講不單單只是作為愛情小說那么簡單。在村上的筆觸里,我們可以讀懂他對于人生選擇的感悟。在他的世界里,我們看到了他對于生死的抉擇的看法,對事情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思考。
我們的生活雖然有千萬種姿態(tài),但你必須去選擇,我們的選擇雖然有限但是也會生出無限的人生軌跡。村上在書中人物的選擇里宣揚著他自己私密的個人思索。這既深深烙上了自己的生活印記,也埋藏著自己的生活智慧。人生就是一段選擇的旅程,選擇一個結(jié)果也就開啟了下一段生活,在這些不斷的旅程和選擇里,我們看到了無限人生的各種魅力。村上雖然在書中描寫了幾個人的死亡,但是這些死亡并不是他要強調(diào)的重點,這些死亡所透露出來的對生的強化才是要點。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只有活著才有繼續(xù)選擇人生的能力,只有能夠選擇,才有改變。這才是選擇和人生未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 [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作 者:華 廈,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