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自述:這些,才是我人生起步的真正基礎
20多年前我和妻子結婚時,她在北京是個“黑戶口”。她被分到外地,我們不愿意兩地分居,索性“黑”了,代價是沒有工作,有時還為臨時戶口操心。后來決定出國,兩人一起學英語,考托福。1993年我們正處于彈盡糧絕的狀態(tài),她接到從耶魯寄來的一個厚厚信封,打開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錄取了,2萬多美元的學費人家給支付了,另外給將近1萬美元的生活費,整個3萬多美元!有生以來,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錢。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有這筆錢并不一定能出國。出國要有護照。按當時的規(guī)矩,大學畢業(yè)服務不夠一定年限者,出國必須有海外關系,還必須支付大學的“培養(yǎng)費”,把賬還清了以后,就可以掃地出門了。于是,我們全家緊急動員,先找到在臺灣的姨媽開證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開證明,記不清跑了多少地方,當然也送了不少禮,其中頗有些差點前功盡棄的驚險關節(jié)。最后,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按照相關部門開出的賬目,把大學4年國家在她身上花的錢全都還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錢買機票,一下子就飛了過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親。我畢業(yè)后為國家服務10年,不用繳納大學的培養(yǎng)費。但是,我去探親,按規(guī)定必須辭職。而這又是一場有驚無險的奮斗,比如找地方存檔案、在一堆“不行” “不辦”的聲音中絕處逢生。我還記得最后辦成的那一刻,跑到單位要最后一個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蓋好章的一張紙往我面前一仍,甩過來一句話:“你從此和我們沒有關系了!”
我到了耶魯探親,人家對我這個“家屬”則無微不至。我只需繳一點錢就有了醫(yī)療保險,白拿了學校圖書館的借書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設施,還能在旁聽兩門課。除了課松一些外,和正式學生也沒有什么太大差別。我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表現(xiàn),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沒有考就被錄取到碩士課程。日后一帆風順,直到拿了博士,而且6年下來一直拿著全獎。除了正常的獎學金外,學校還給各種錢在夏天讓我學英語、學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學了整整一年。這些,才是我人生起步的真正基礎。
正方:捐助自由
網友lshhlbp:怎樣支配自己所得是張磊的自由,張磊給耶魯捐款并沒什么不妥。我們應該尊重他對自己財產的支配權。
網友天涯海角:張磊捐錢給學校至少說明他知恩圖報,至于他認為哪個學校對其改變和影響大,那是他的事。有很多人捐錢給學校,但有的捐給了他讀書的中學,有的捐給了大學,有的捐給了留學的學校……捐給哪個不重要,關鍵是他認為最需要感謝的是哪個。
中國之聲駐美國記者魏希:張磊向耶魯捐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張磊成立高瓴資本管理公司的初始資金就是耶魯大學提供的捐贈資金,這個在耶魯大學的網站是有非常明確的說明,也就是說這筆錢來自耶魯,還給耶魯也算合理。張磊之前一直師從于耶魯投資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大衛(wèi)·斯文森。在短短的5年內,他管理的基金規(guī)模從0.3億美元發(fā)展到25億美元,我相信除了他個人擁有很強的能力外,師從大衛(wèi)·斯文森的經歷對張磊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丁兆林:我們應該深刻反思,為什么國內的大學教育沒有讓他產生感恩之心呢?一個中國的高考狀元,卻是耶魯改變了他的一生。這是不是中國大學的失?。繌埨诘木杩钚袨橹档弥袊逃纭胺词 ?。
反方:典型忘本
網友若悠:對于發(fā)展先進、配備完善的耶魯大學來說,這些錢根本算不上什么,但對國內學校來說,卻可能是一筆救命錢。這錢如果捐給希望工程,能幫助多少貧困學生解決上學問題!作為中國人,為什么寧愿錦上添花也不愿雪中送炭呢?
網友山泉:耶魯對他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就可以把祖國拋到腦后了?按張磊的邏輯,錢老是不是當初就應該留在美國而不應該回國效力呢?
網友jordan007:中國辛苦培養(yǎng)的高材生不顧國內堪憂的教育狀況和就業(yè)狀況,出手闊綽,一味幫著別人發(fā)展,實在難以理解。人不能忘本,怎能攀上“洋爸爸”就忘了“親爸爸”的好?
網友陳一舟:不管國內的教育水平是高是低,沒有祖國十幾年辛辛苦苦的教育和培養(yǎng),怎么可能有今天的耶魯畢業(yè)生張磊?踩著中國教育支出的背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后卻大把往外撒錢,張的行為可謂是典型的忘本。
網友西南偏南南:一個人吃了3個饅頭,飯飽之后,怎能簡單地將功勞歸功于最后一個饅頭?張磊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耶魯,犯了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錯誤,是真正的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