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巽達在2013年6月19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一些人被“法不責眾”的“安全感”迷惑,不少丑陋行為尚未受到“群起攻之”,不堪的涂鴉正給社會文化帶來斑斑劣跡,并污染著民族的靈魂。北大是中國知識界的圣地之一,在我們的認知中,想進入這一殿堂的莘莘學子,應(yīng)該是最具理性和科學精神的青年。然而詭異的是,一些人卻用迷信的方法為自己考北大祈愿,在北大未名湖南岸的花神廟后,面對飛翹的屋檐、雕花的石拱、古色古香的建筑,全然不顧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廟墻上刻下“一定考上北大”“北大我會來找你”“愿××能考上北大”的許愿涂鴉。據(jù)媒體報道,廟墻上的字跡有粉筆、簽字筆甚至白色涂改液,稱得上“爭奇斗艷”。
被統(tǒng)稱為“北大許愿墻”的涂鴉,其意在祈福。祈福本無過錯,但如果把這種愿望外化成社會行為,就必須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基本準則。簡言之,在一般景物上涂鴉,已違背道德原則,而在文物上涂鴉則已觸犯法律,屬于應(yīng)予懲戒之范疇。對于這些常識,倘若無知或明知故犯,當個普通大學生也是不合格的。
不過,筆者更關(guān)心的是,為什么當事人涂寫時很少有心理障礙,很少有道德壓迫感?其同伴和圍觀者,為何每每與之“同氣相求、心照不宣”?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榮格曾簡潔地闡釋過“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簡單地說,這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shù)同類經(jīng)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是因為有著相應(yī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當一個人長期浸染在“同類經(jīng)驗”中,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效仿,甚至沒有道德壓力。假如這樣的素質(zhì)普遍“代代相傳”,所謂“民族素質(zhì)”豈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