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亞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它不僅有利于加深理解語文教材,對培養(yǎng)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深情和領悟。從小事做起,融洽師生關系。面對挫折,勇敢承受。
【關鍵詞】動機;興趣;感恩;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生活幸福、事業(yè)成功必備的內(nèi)在條件。少年兒童期是心理變化發(fā)展最為迅速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少年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不是單單一門“心理健康教育課”所能完成的。身為一名從教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師,我深切地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它不僅有利于加深理解語文教材,對培養(yǎng)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原理研究語文教學中的一些特有問題,因為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共同作用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而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一、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
興趣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如組織語文知識競賽、課外寫作活動、賽詩會、故事會、演講比賽、一分鐘發(fā)言等活動,都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途徑。另外,語文課的學習與講解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我們也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對于產(chǎn)生積極作用的興趣要注意保護;對于起消極作用的興趣,要善于引導和轉化。如有的學生喜歡看故事書,這是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有益興趣,因為故事書將語言文字形象化,圖文并茂,可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這就需要保護并加以正確引導。除此以外,我們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電視、讀小說、繪畫、文藝表演等特點,把這些興趣往語文學習上遷移。堅持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請你繼續(xù)講”“你認為是不是這樣”“請聽聽我的想法”“我想作一點補充”“如果這樣說是不是更全面”等。這種利用原有興趣的遷移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做法,對差生的教育有著特殊的實際的意義。
二、學習知識,懂得感恩
我們將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深情和領悟。從校園墻報版面上學生貼出出生時“精彩生命瞬間”的照片到學生“護蛋一日”,體驗呵護生命的過程,一種生命健康的意識開始萌芽。因為學生生命的存在是學生成長的基礎。
例如,我們還可以開展“感恩生命”大行動,為了讓學生具體感受生命的精彩,學校精心設計了“感受感恩”主題活動,從“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感恩同學”等四個方面,組織開展了將“生命承諾”貼在我們的學習日記中、寫給家長“我愛我家”的感恩信、在黃絲帶上對老師寄語、大操場上友情擁抱、與同學交換“心愿”等特色活動,這場“感恩生命”大行動,在學生心中會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感受生命,珍惜健康,讓生命閃光,做最好的自己!對生命的珍視,還包括對自己的認識與關心,教學生從學會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儀容到關心自己的情緒等。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我校的生活健康指導注重從日常生活小事、細節(jié)做起。讓每個學生都能感悟,都能從這些活動中健康成長。對其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從小事做起,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才能從精神上吸引學生,從而架起通向學生心靈的橋梁,為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創(chuàng)造條件。良好的班集體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境,是師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環(huán)境,對學生品格形成與能力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wěn)定,容易激動和爆發(fā)。碰到興奮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沒精打采,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nèi)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請您聽我說》《我想說的悄悄話》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宣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wěn)定,充滿朝氣。
四、面對挫折,勇敢承受
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遭受挫折沒有心理準備,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班會等適宜的場合,適當滲透這方面的內(nèi)容,讓學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這種體驗可以由自己控制,應使自己在各種挫折中鍛煉、成長。并讓其懂得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讓孩子從小經(jīng)受艱苦磨煉,使其懂得生活中還有逆境、坎坷、困難等字眼,這個字眼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是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后就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挫折耐受力。我們還可以適時地向小學生提供可模仿的勇于戰(zhàn)勝挫折的榜樣:如因遭受失學挫折而奮發(fā)成才的愛迪生;雖處境艱難但決然自強的達爾文;戰(zhàn)勝病殘而卓有成就的海倫·凱勒;全國著名的同齡人中的英雄模范,如賴寧,“自造”逆境,錘煉自己……學生在對比之下,就會重新找到自己新的起點和新的成功的臺階了。
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總理的愛戴,并啟發(fā)學生理解人民為什么如此尊敬和愛戴周總理。課后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生前事跡的資料,并舉行一個匯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總理。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周總理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和無私。
總之,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期,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的小學語文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優(yōu)厚的條件,在不斷的教學誘導中,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品格,盡量發(fā)揮他們自己的潛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