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瓊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實踐中,寫作教學中存在著明顯的隨意性、無序性,使得作文教學時效性較低,學生寫作水平難以提升。針對這些現(xiàn)象,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新課標下關于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一些思考。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寫作能力眾所周知,寫作可謂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客觀地看,和閱讀相比較,寫作教學卻顯得相當薄弱,教學的實際效果距離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表達和交流”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明顯,作文水平普遍低下。究其原因,學生方面的因素自然不容忽視,學生缺少生活、缺乏思考、缺失思想,導致了作文寫作時的選材濫俗、認識膚淺、千人一面。但憑心而論,這些問題是不是也和我們高中語文在寫作教學上反映出來的隨意性和無序性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呢?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階段性思考和實踐,希望能夠一步步突破寫作的難關。本文將結合以往的實踐過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事實上,《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所編排的寫作內容不僅是清晰的,而且是豐富的?!氨磉_與交流”的安排如下:必修一、二側重敘事描寫;必修三、四、五轉向議論文寫作。不僅如此,必修課本幾乎在每篇文章后的“研討與練習”中都設計了相關的寫作練習,這些應用性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而書后“梳理和探究”的設計則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因此,以教科書為本,有目標、有節(jié)奏、有指導、有驗收地進行寫作訓練,不失為一種整合寫作資源的好方法。
一、興趣引領,點燃激情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點出了興趣對科學研究的動力作用。其實,這句話用在學生寫作方面也是恰當而有用的。高一的第一篇作文是“月圓”,年級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寫到中秋時月圓,親人終于團圓??偟每磥?,學生所選取的材料較陳舊,套路痕跡明顯。其實,學生身邊不乏富有個性而典型的材料,但學生不善發(fā)現(xiàn)也不會個性表達,從而造成了這種“慘淡”的局面。因此,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目的地教給學生如何拓寬思維空間;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
二、抓住契機,觸發(fā)思考
在高一下半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語文寫作教學逐步轉向了議論文。這時,如何引發(fā)學生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思考就非常必要。但學生顯示出來的寫作困境是既沒有生活也沒有思考,即便有時“口頭表達展示”學生已經(jīng)查閱資料,也僅僅是徒有文采,毫無個性。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采用了一些方法,如課前5分鐘時事熱點評論,如利用班級日志記錄身邊之事并交流感悟,如精品文章品讀,如焦點問題討論……我知道,寫作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及時抓住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事件,這件事可以是親身經(jīng)歷的,也可以是社會中發(fā)生的,不管怎樣,都要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和關注。在此基礎上,要不斷地去引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生活、積累素材。一句話,要讓語文教學從程序化教學走向生活化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其次,生活中有許多“死”的資料,如報刊雜志上的,它也有一些“活”的資料,語文老師要有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比如,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擠出一刻鐘的時間去讀書看報,學生就能夠形成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了。當然,每個星期找一節(jié)課交流學生們的思想認識,形成思想碰撞,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三、引導學生多方積累寫作素材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語文之根,學生作文“言之無物”“言之無文”“言之無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太少了。“大量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低下的良方,必須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多閱讀文章,才能讓學生寫作起來隨心所欲,涉筆成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做摘抄,重點摘抄名人軼事、哲理散文、優(yōu)美詞句、名言警句等,摘抄能幫助記憶,是一種較好的閱讀方法,學生在摘抄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不斷充實提高著自己的寫作素材和能力。
2.拓寬學生獲取素材渠道
如今家庭電視已很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絡蓬勃興起,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不再僅僅拘泥于課本。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觀看一些有益的影視節(jié)目,如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等,讓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強大的信息資源,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智慧。
3.引導學生融會貫通
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本褪钦f,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時,才能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容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諳熟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不知道怎樣寫”的問題指點門徑,力求做到一課一得。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活動,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用心嘗試。另外,要勇于改變我們慣用的“缺陷”評價模式,真正關注學生思維的亮點、表達的優(yōu)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指出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和缺陷來“引發(fā)思考”,真正地把學生作文回歸到人,一切從學生出發(fā)。這樣,我們作文教學的路才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