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英
一、 創(chuàng)境激趣
認知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梢?,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比如: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就可采用“激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用一個謎語“懸崖掛塊大白布,千手萬腳捉不住, 遠聽千軍萬馬吼,遠看銀泉飛下谷?!币饘W生的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對瀑布的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
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二、 誦讀入情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xiàn)代的人有隔膜。 “誦讀”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誦,一定能誦出它的韻味。因為古詩文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tǒng)一。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讀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塊文字,演繹成各種豐富的畫面和意境,從中體會到美,感受到美。如何使學生“美讀得其法”,教學可分三步進行:首先要確定基調,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jié)奏;三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在古詩教學中,我尤為注意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方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個音節(jié)停頓;讀“飛”時聲音高揚,以體現(xiàn)瀑布的凌空氣勢和飄逸情態(tài);讀“直下”時快讀,體現(xiàn)由高而低的墜落感;而“三千尺”則指導學生放慢節(jié)奏,以體會落距之長,誦讀的聲音、節(jié)奏疾徐抑揚,可以使學生獲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過這些訓練使語言訓練升華,并深深烙在學生的心田里。又如在教學《贈汪倫》一詩時,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倫分別的場面:“假如你是李白,會對汪倫說些什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通過學生口語交際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可以確定好朗讀基調。最后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誦讀全詩、領悟詩情,學生從聲情并茂的吟誦中讀懂了詩歌,領悟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學生在誦讀中輕松背誦詩文。
三、 想象入境
學生感悟古詩文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能逐漸具備把古詩文,特別是古詩詞,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轉化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撥動學生的情弦,被古詩文中蘊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動感染,得到古詩文的內核中的精髓。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多元意象。多元意象不能成為脫韁的野馬,它離不開古詩文所涵蓋的意蘊。如果失去一定的控制,就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老師在這時要起調控作用。但在調控中同時又要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見,不扼殺學生特有的獨到的體會。例如:我在教《夜書所見》這首詩時,我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引入,使學生體會李白看到皎潔的明月,而產(chǎn)生的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讓學生明白“景”與“情”的聯(lián)系。接著展示圖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踴躍回答“高興!”“有趣!”這與作者孤單寂寞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同一情景為什么感受會不一樣呢?”這又為理解作者寫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鋪墊,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由于作者獨身一人,游離在外,才產(chǎn)生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身臨其境、遷移體驗是使學生與作者達成共鳴的最好途徑。我班住宿生比較多,離開父母,孤獨無助,想家的感覺尤為強烈。借助這一特點,我把他們很自然引進情境中“你們離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難受!”……(當時有一位女生說著說著竟然掉下了眼淚。)趁此機會,我說:“那你用這種感受,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好嗎?”此時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 品位悟理
通過誦讀入情,然后通過想像入境,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把景、把人融合起來,讓學生來悟理,所以第三個境界實際上是悟理。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說明什么道理。如在比較《春望》和《錢塘湖春行》這兩首詩的時候,我就抓住了悲和喜來讓學生比較,就是讓學生從感性的一種體驗上升到一種理性的認識。那么欣賞應該說就到位了。但是,我們要防止一點,就是說老師過分的把詩歌的分析嚼得過細、過碎、過生。有的詩歌,學生還在他的這個年齡層次里,他不一定能夠理解得很深,那么我們老師也不一定講得過多。學生暫時不懂的,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或者過了若干年之后,他回過頭來就能理解了,她就是把畫面的想像和語言的品味,融合在一起。通過品味語言來想像,通過想像來品味語言。把這兩個點比較好的結合在一起了。這樣呢就使得學生的感受、理解始終同文本在一起,這是做得很到位的。
五、 訓練運用
要從挖掘課文本身入手。有故事情節(jié)的,可以組織學生練習復述,或者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有對話的,可以分角色朗讀;介紹物品或描繪風景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畫圖,然后為全班同學講解;還可以通過小競賽、或綜合活動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核舟記》一文,介紹的是一件工藝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討論,按照課文內容畫一幅核舟的示意圖,并提醒同學們要仔細研究文中的說明,這樣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詩文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學習步驟、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經(jīng)驗的遷移運用。例如學了《江上漁者》,學生知道了“但”古意常作“只,僅”講,那么在《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及《景陽岡》中的“但凡客人來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時,便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古詩文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學好古詩文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有助于提高現(xiàn)代漢語水平,提高語文素養(yǎng),于國家于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在這種社會要求下,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更應該審時度勢,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以求極早找到科學的、高效的、獨特的古詩文教學模式。古詩文教學還必須樹立一個觀念:古詩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簡單堆砌。文言文教學要關注文本的作者情懷,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養(yǎng),對文本進行充分鑒賞,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