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順生 嚴玉華
摘要:在鹽類的水解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手持技術、三維動畫與POE演示策略相結(jié)合,從微觀角度用定量實驗來直觀揭示微觀世界變化,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定性為定量,化解傳統(tǒng)實驗教學難題,充分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POE策略;鹽類的水解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322-01
新課程、新標準、新技術、新方法。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各種新的教學模式、方法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教無定法,適合的才是好的,POE策略只是其中的一種,部分課程內(nèi)容宜采用"POE策略",并結(jié)合信息技術做探究實驗,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筆者針對課標要求和教材內(nèi)容,采用"POE策略"和手持技術對鹽類的水解教學設計試作探析。
1 教學思路
本課例結(jié)合信息技術,利用先進的PEO教學策略,重構(gòu)教材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已經(jīng)具備基本解決問題的弱電解質(zhì)電離平衡知識和平衡移動原理知識,引導學生以實驗為前提, 分析溶液中鹽所電離出的陰離子和陽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H+和OH-結(jié)合形成弱酸或弱堿的趨勢,可清楚地知道不同的鹽溶液呈現(xiàn)不同酸堿性的本質(zhì)原因。
POE策略的使用建立在學生了解實驗或事實情境的基礎上,結(jié)合手持技術和動畫模擬的使用,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預測的不一致性,從而形成正確的理解。采取活動探究與理論探究結(jié)合的形式,使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2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鹽類的水解反應概念引入
【展示】濃度均為0.1mol/L的碳酸鈉溶液、硫酸鉀溶液、氯化銨溶液、氯化鋁溶液、醋酸鈉溶液、和硝酸鈉溶液,手持技術設備(附PH傳感器)
【設問】鹽溶液都顯中性嗎?怎樣進行實驗操作可以知道這些鹽溶液的酸堿性?
【P-預測】碳酸鈉溶液為堿性,其它可能為中性,可以用PH試紙來測定或用PH傳感器來測定。
【O-觀察】使用PH傳感器測定前三種溶液的PH,并將測定結(jié)果投影到大屏幕上。再請同學來測定后三種溶液的PH值。
【設問】6種溶液中有4種不為中性,碳酸鈉溶液的確為堿性,這是為什么?
【E-解釋】某些鹽溶液中存在著水解平衡,因而顯酸或者堿性。
【結(jié)論】引入鹽類的水解反應概念。
環(huán)節(jié)2:探究鹽類的水解反應原理
【設問】往一只裝有100ml蒸餾水的燒杯中,滴加2滴酚酞,不斷加入碳酸鈉(邊加邊攪拌), 從微觀的角度看鹽溶液中具體微粒數(shù)目的變化?溶液的顏色如何變化?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最終的濃度還相等嗎?PH值將如何變化?
【演示】把碳酸鈉慢慢加入蒸餾水中,并打開磁力攪拌器,用1個PH傳感器測定其PH,并繪制PH曲線,通過電腦投影到大屏幕上(如圖1)。
【P-預測】
[學生甲]溶液中微粒OH-、Na+、CO32-變多,H+變少,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濃度不相等,溶液變紅色。
[學生乙] 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的最終的濃度不相等,溶液由中性變堿性,PH從7變大。
【O-觀察】通過大屏幕上PH曲線的變化,PH由7逐漸變大,溶液逐漸變紅色。
【設問】純堿溶液為何顯堿性?
【E-解釋】碳酸鈉溶解電離出CO32-,CO32-可水解消耗水中的H+,促進水電離,OH-變多,所以純堿溶液顯堿性。
【追問】為何溶解前期溶液PH突然增大,最后幾乎不變?
【E-解釋】前期碳酸鈉易溶解,CO32-水解消耗水中的H+,促進水電離,OH-變多,所以前期PH突然增大;后來,由于溶液達到飽和,水解達到平衡,PH幾乎不變。
【投影】 用PPT課件展示鹽類的水解的微觀過程(三維動畫)。 通過動畫使水解的微觀過程宏觀化,并能進一步強化鹽的水解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過程,使學生加深對鹽的水解的認識。
【設問】如何判定其它鹽類是否水解及鹽溶液酸堿性?
[學生甲]當鹽溶于水后,電離出來的微粒與水中微粒結(jié)合能變成弱電解質(zhì)的,就能水解。
[學生乙]水中OH-變多則為堿性,反之則顯酸性。
【總結(jié)】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兩強呈中性。
【練習】舉一反三。
3 教學反思
本課例圍繞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依據(jù)學生的認知心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中,由學生依其原有的知識,提出支持的理由,去預測曲線變化。在觀察的結(jié)果和預測不同時,產(chǎn)生概念的沖突,由學生提出其解釋。教師要對學生的解釋適時做出引導,畢竟學生對看不見的微粒的行為和抽象的原理難以完全把握與理解。
恰當?shù)倪\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把握自己的認識過程,增強自己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孫丹兒,李法瑞,占小紅.基于手持技術的高中生化學概念學習認知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2
[2] 趙國敏.化學概念轉(zhuǎn)變教學中PEODE策略的探索和嘗試[J]. 化學教學,2012,(4)
[3] 尹求元.傳感技術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學化學,2012,(7)
[4] 顧江鴻,史小梅,李春密.預測-觀察-解釋-一種基于現(xiàn)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