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山
摘要:藝術(shù)性的評價和處理能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問中有“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對沒能作答的重鼓勵和幫助;對錯誤答問的重疏導和點撥;對正確答問的重肯定和贊揚;對創(chuàng)造性回答的重激勵和倡導。
關鍵詞:語文課堂;答問;評價;處理
眾所周知,課堂提問的整個過程,一般可以分為發(fā)問、答問、評問三個階段。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很多語文教師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投放在對發(fā)問的設計上,而評問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并未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實際上,教師對學生答問的評價和處理,“不僅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進程和效果,而且對學生學習興趣、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以及情感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答問與評問上取得“雙贏”的效果呢?本文試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答問的評價和處理論述如下:
一、對沒有作答的評價和處理
1.信任學生,鼓勵作答
俗話說:“一兩的鼓勵勝過一噸的批評”。記得在一次公開課上,筆者教學《海燕》一文,提問前排的一位女同學:“本文中海燕象征了什么?”本想她平時成績不錯,象征手法不久前又剛在《白楊禮贊》中作為重點講過,她一定能給筆者一個“漂亮”的回答。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站了很久,臉漲得通紅,欲言又止,旁邊的同學都替她急了。筆者一看這“架勢”,頓時明白了。于是,筆者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向她投去鼓勵的目光,并說了一句:“不要緊張,象征手法我們學過,老師相信你能行”。她這才恢復了信心,克服了膽怯的心理,很自然地回答了出來:“海燕象征英勇善戰(zhàn)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先驅(qū)者?!弊詈蟛┑萌嗤瑢W一片熱烈的掌聲。的確,面對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教師唯有鼓勵才是最好的辦法。
2.化難為易,激發(fā)思維
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問題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要指責學生太笨,把責任推給學生。例如,教學《故鄉(xiāng)》時,在講了一段少年閏土的肖像描寫后,提問一位學生:“這說明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位學生一下子還轉(zhuǎn)不過彎來,有些懵了。筆者便將這個問題簡單化,變成三個小問題:
(1)“紫色的圓臉”說明了什么?(日曬雨淋——健康)
(2)“頭戴一頂小氈帽”說明了什么?(浙江農(nóng)村孩子)
(3)為什么“頸套銀項圈”?(父母疼愛他)
問題的難度降低了,激發(fā)起學生答題的積極性,思維也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從這幾個小問題中,學生很快領會到問題的用意,稍加思考,便做出正確的答問。由此可見,碰到學生答不出問題,教師不妨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學生在經(jīng)過思考后能輕松作答。
二、對錯誤答問的評價和處理
1.鋪設臺階,因勢利導
由于學生思維活躍,但不成熟,所以遇疑難時往往把握不準,在答問時難免會出現(xiàn)“擦邊”、“出界”,甚至“答非所問”的情況。此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所答內(nèi)容與應答內(nèi)容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明察學生思維的動向和火候,適時點撥,把思路引向正確,從而使學生能順利地回答問題。例如,學習《背影》時,提出“作者為何一反人物肖像描寫的常規(guī),不從正面刻畫人物,而專寫背影呢?”很多學生認為是“朱自清先生寫作力求選材角度新穎”。對于這個“擦邊球”,可做如下疏導引申:“這個背影是在什么情況下留下的?”學生就悟出是在“惜別”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父親留給作者的最后印象。在此基礎上再提出:“這個背影僅是車站惜別留給作者的印象嗎?”這樣,通過鋪設臺階、因勢利導,使學生悟出這個背影不但是車站送別時父親留給作者的,而且是父親進入老年家境慘淡、精神頹唐時的背影。它融入了父親半生潦倒,飽經(jīng)風霜的苦澀。這也讓學生明確:朱自清不從正面刻畫人物,而專寫背影,是因為這個“背影”觸動他產(chǎn)生惜別之情和懷念之間的基點,是全文體現(xiàn)“父子情深”的焦點描寫。
2.搭橋鋪路,引向正確
學生答問有時會出現(xiàn)部分正確、部分錯誤的情況。對于這一類答問,“可先肯定正確的部分,然后想方設法為學生搭橋鋪路,引導學生多角度、立體化地思考問題,減少不必要的迂回曲折,力求較快地接近正確答案?!崩纾簩W習《孔乙已》一文中的“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讓學生回答這個句子寫出孔乙已怎樣的性格特征。學生常會答成“貧困潦倒”。此時可以作如下點撥:“既然貧困,就該脫下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走進短衣幫的行列。然而他卻不能,不肯脫下這一件長衫,是惟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這樣一搭橋,學生自然地悟出孔乙已“貧困潦倒卻又總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式——虛榮心十足”的性格。
3.討論爭執(zhí),明辨是非
當發(fā)現(xiàn)被提問的學生回答片面或錯誤時,可先了解一下其他學生對該問題的看法,看哪些學生支持該同學的看法,哪些學生持反對或懷疑態(tài)度。然后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各自陳述其看法及理由,最后讓學生從討論和爭辯中辨明是非,獲得正確答案。例如,學習《驛路梨花》一文時,提出“小茅屋的主人是誰?”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是解放軍,有的學生說是梨花,有的學生說是梨花妹妹,有的學生說小茅屋沒有主人。學生各抒己見,爭得不亦樂乎。這時,教師可組織意見相同的或相近的同學各推薦一名代表作歸納性發(fā)言,闡明本組的觀點和理由。這樣,在學生之間邊思考、邊討論、邊辨析中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答案也逐步得到明晰,最后意見達成了一致:本文很多人物與小茅屋直接或間接地發(fā)生聯(lián)系,小屋給了他們溫暖,他們又都為小屋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是小屋的匆匆過客,但他們又都是小屋的主人。
三、對正確答問的評價和處理
1.肯定表揚,激勵學生
學生的回答若很正確,教師應立即表示肯定,并加以贊揚。此時的評價語言應簡潔有力,客觀準確。比如,我們可以說:“好”、“真棒”、“你的思路很正確”、“你考慮得很周到”或“你的闡述很明確”、“希望下一次再聽到你的精彩發(fā)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口頭表揚要符合學生答問實際,要求認真、恰當、真心實意,不宜過分夸張。在肯定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通過重復這位學生的正確答案,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一下自己剛才的思路和思維的結(jié)果,并能實現(xiàn)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起到強化和鼓勵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讓全班學生明白發(fā)言同學的思維過程,欣賞該同學的精彩答問。
2.共同評定,補充完善
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有時雖基本正確,但還不盡滿意。此時,教師不必重復學生的答案,應抓住時機,讓全班學生注意聽該學生的回答,回答完畢,讓全班學生先來評定,進行糾正補充,最后教師作必要的評定與補充。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講到小說中對人物刻畫的細節(jié)描寫,提問:“吃牡蠣那一細節(jié)時,菲利普被很漂亮的太太的‘高貴的吃法打動了,這一描寫是否是與主題無關的閑筆?”一學生回答:“這一描寫絕非閑筆,而是有意表現(xiàn)菲利普欽羨闊氣、風雅,想擠進上流社會的心理狀態(tài)。”“好!”同學們都為他叫絕,“大家想一想,僅僅是一方面的作用嗎?”筆者提醒全班同學一句。于是課堂就熱鬧開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補充出答案“這一細節(jié)描寫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鋪墊作用,它為后文菲利普他們吃牡蠣,遇上于勒,推動整個事故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好準備?!蓖ㄟ^幾個學生的補充,問題的答案就更加完整。這種師生一起評定的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于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習興奮,深化對教材的理解。
四、對創(chuàng)造性回答的評價和處理
在現(xiàn)實教學中,常常有學生會通過發(fā)散思維,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提供的材料中提煉觀點,許多學生能提出許多新觀點。下面是一篇材料:
世界著名球星馬拉多納說:“告訴孩子們,讓他們崇拜有學問的人,不要崇拜我,我只讀過小學,只讀過小學的人是一頭驢子。”在對這篇材料提煉觀點的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得異?;钴S,歸納起來有以下八條不同的觀點:(1)馬拉多納值得崇拜。(2)人應該謙虛。(3)有學問不是成才的唯一要素。(4)社會應當首先尊重文化。(5)文化對一切人都很重要。(6)不要求全責備,社會需要各種人才。(7)不應該看不起沒有文化的人。(8)成了名的人,應該正確認識自己。
筆者很高興學生能給出這么多的看法。當然,八條觀點中有些觀點不盡合理,有些觀點并不適合中學生寫作。但這是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結(jié)果,是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值得我們教師為他們喝彩。我們歡迎學生在答問時有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都應給予重視和肯定性的鼓勵,讓學生全身心地體驗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快樂。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答問的評價和處理,是學生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它,學生可以及時地了解自己的答問情況,分析、思考學習中的失誤,調(diào)整思路,更好地學習。同時,恰如其分的評價又代表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結(jié)果的認可程度,也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和態(tài)度,這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徑。這是答問和評問之間的有益探索,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對話。
參考文獻:
[1]李國斌.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答問的評價技巧和藝術(shù)[J].新課程學習(中),2011(6).
[2]王超.論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評價技巧[J].中學語文,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