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王海燕
摘 要:北師大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主題是人生境界,其中的《岳陽樓記》更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千古絕唱,文中所揭示的三種人生境界,更是昭示后人,發(fā)人深省。
關鍵詞:境界;心;舞臺;人生
千百年來,官場上的起落浮沉,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深解個中滋味。面對貶謫的失意,有人憂憤難平,以致傷身,一蹶難振;有人坦然面對,豁達自若,隨遇而安以致做了不少好事;有人初衷不改,繼續(xù)奮發(fā),時機一到又如野草遇春風一般茁壯生長。
遷客騷人的人生境界
世上有一種人,很值得我們同情——遷客騷人,多愁善感之人。他們有時“以己悲”,觸景生情,“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有時“以物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便是真實寫照。柳宗元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千二百多年前,柳宗元因“永貞革新”而獲罪,被貶謫到永州,一個滿懷“濟世”理想的人卻屢遭陷害、打擊,加上母親的去世,朝廷的誹謗不斷,柳宗元內(nèi)心是何等憤懣、冤屈、酸楚。因此被貶永州司馬之后,有職無權,有官位無官事,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抑郁,只好去荒僻角落尋找探求奇幽之境,用暫時的山水之樂來讓自己暫時忘卻心頭的抑郁之情,于是,《永州八記》一篇篇應運而生。但細研究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八記》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柳宗元寄予在字里行間里的感情,那就是“先樂后憂”。山水之樂讓柳宗元全身心地融入自然,暫時忘卻了自身的憂煩,“以物喜”,但時間一久,不安之情便在心頭潛滋暗長:如此美景,我能賞識,那么誰能賞識我呢?于是被貶的冤屈,小人誣陷的陰險,別人譏笑的冷眼,前途的迷惘,萬千悲情一齊涌上心頭,讓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久久不能釋懷,“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終至“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永州之野的奇幽美景也不能讓詩人曠達,雖然時有“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警世吶喊,但一個并不愿遁世隱居的有志之士,卻不得不過著無所事事的山林生活,柳宗元一直無法從貶謫的打擊中走出。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無盡的怨憤抑郁,才是柳公的真意啊。十年后被召回京,不久又被貶柳州,這次對他的打擊更大,敏感的柳宗元意識到:朝中的政敵這樣仇視自己,而自己年事漸高,再次復出希望渺茫,在憂憤貧困交加中,他匆匆走完了47年的人生歷程,而此時,皇帝再次召他回京的詔書正在路上……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我們已經(jīng)無法猜度若他再次回京會有什么際遇,他已經(jīng)等不到了。柳宗元空有滿腹經(jīng)綸,空有壯志凌云,卻因終日“憂讒畏譏”而早逝。
“古仁人”的人生境界
世上有一種人,值得我們尊敬,“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岳陽樓記》中是這樣概括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其核心是一個“憂”字,憂國憂民。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彼麑⑶?、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并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tài),亦無謫宦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態(tài)。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依然堅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蘇軾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處窮而不忘兼濟天下之志。光明磊落,一世坦蕩,蘇軾更能積極處世,超然物外,曠達樂觀,超脫于世俗的苦樂和生死之外,追求進入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在為官上,雖然他深知“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但是處廟堂之高,他卻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見解和人格堅持,初入朝廷,他不滿王安石的變法,忠言讜論,直而不隨,“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不能見容于元豐,于是自請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處江湖之遠的蘇軾也沒有忘記兼濟天下之志,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館,興修水利,架橋鑿井,賑災施藥,都于史有證。
蘇軾一個光輝的名字,“千古風流人物”,是那璀璨星河中一顆最閃亮的星。
“心懷天下”的人生境界
世上還有一種人,我們必須得仰視!范仲淹,就屬于這一類人!孟子曰:“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狈豆唬骸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毕啾让献?,范公的精神更主動,更博大,更無私,更感人。范仲淹不排斥個人的憂樂,更真實,更感人,更真切,不必說他求學苦讀晝夜不息;也不必說他為磨煉自己每天劃粥而食,光是那仕途的三起三落仍然不改憂國憂民之心,心中全無自己榮辱得失的高尚情操就讓人敬仰不止。
他的心始終裝著君主,裝著黎民百姓,裝著天下蒼生。他無論官做到哪里,每到一地,都興修水利,培養(yǎng)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難怪在他離任時,每每會發(fā)生百姓阻攔傳旨使臣,只想讓他繼續(xù)留任——做官到這份上,還有什么可說的!也難怪在他死后,朝野上下一致哀痛。老百姓更是自發(fā)地聚集舉哀,并為他畫像、建祠以紀念他!更可貴的是,他為了天下百姓能過上更好的日子,敢于與權貴作斗爭,甚至不怕一次又一次地卷入政治斗爭的陰謀中而從不后悔,三次貶官他都坦然面對,最后一次竟與送行的王質(zhì)開玩笑,讓他送整羊來“祭祀”自己,別說名利榮辱,他連自己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了!一篇《岳陽樓記》,范公不是用筆,而是用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與感悟濃縮而成,那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當然,由于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個人遭遇不同,三人不一定有可比性,我們也不能苛求古人,但心有多大,人生舞臺就有多大,心有多寬,人生的路就會有多遠。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北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