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使用手機為基礎的移動設備在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與培訓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的吸引力,本文從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的概念出發(fā),分析其在工作、學習環(huán)境中的特點,并與傳統(tǒng)的移動學習方式進行比較,得出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在創(chuàng)建和共享學習內容、連接學習和工作、建構個人和社會的學習形式、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教育以及綜合社會認知、社會文化和建構主義學習觀點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
[關鍵詞] 基于工作的學習; 個體發(fā)展; 社會認知; 社會文化; 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蔡曉平(1971—),男,廣東揭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信息化教育與傳播研究。E-mail:caixp@scnu.edu.cn。
一、 前 言
隨著移動學習概念的提出,通過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開展學習活動,在專業(yè)學習領域和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領域引起專家極大的研究興趣。從開始的概念研究,到后來在學習中使用移動設備,研究的重心總是落在技術使用,如研究如何使用移動設備將系統(tǒng)知識有效地展現(xiàn)出來并應用于學習和個體能力發(fā)展,或者是試圖將現(xiàn)有互聯(lián)網上的學習內容搬遷并使之適應到小屏幕的移動設備上。[1]本研究將以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概念出發(fā),探討移動學習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環(huán)境中的特點。使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可以為學習者職業(yè)生涯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形式提供連接與跨越,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和職業(yè)學習提供支持。
二、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的概念與特點
(一)概念
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是屬于移動學習的一種類型,從其過程來看,是指在不斷變化的、新的、跨越式的工作環(huán)境中,通過移動設備進行不斷的學習,從而獲得工作所需要的知識。[2]該定義的應用范圍廣闊,這里的“工作”指的是動態(tài)性質的工作,如為了增強工作的基礎教育,包括正規(guī)教育、非正式進修等,或者說不同程度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它也可以指職場中學習和一系列以正規(guī)教育為基礎框架的學習,如高中、大學、職?;蚣夹W習等。也就是說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并不是只用于狹義的工作培訓與職業(yè)學習,它可以是學習者在工作之前準備階段的學習,這一學習過程包括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培訓與學習,如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在職學習等;還可以是工作后的進修階段,包括離職學習、升職教育等。
就如每一次技術革新一樣,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使用移動設備而衍生的移動學習就是一種技術創(chuàng)新,充實了現(xiàn)有教育的實踐范圍。但是從其使用的情況來看,感覺是用來加強如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一樣。[3]而以工作為基礎的移動教育,卻是以真正的技術來增強學習,特別是移動學習。[4]從文獻的研究結果顯示,許多專家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提供個人學習內容的企業(yè)移動學習在手機上將占統(tǒng)治地位。[5]這是因為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具有與傳統(tǒng)概念上的移動學習不同的特點。
(二) 特點
1. 創(chuàng)建和共享內容
相對于常規(guī)的移動學習,使用移動設備訪問已縮小的E-Learning內容應該是最直接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將學習內容傳送給固定地方的學習個體,或者移動學習者。而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在學習個體上的選擇范圍上更廣,可以是一般的學生,或者是任何工作性質的職員,如銀行家、工人甚至是司機。[6]其次從教學的角度看,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比常規(guī)移動學習更有前途,它以學習者為中心來創(chuàng)造和共享學習內容,如音頻、圖像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料。比如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習個體可以采用移動技術來創(chuàng)建和分享自己的學習內容。Brandt[7]等人曾做過一個關于醫(yī)院中如何使用重癥監(jiān)護室相關設備的培訓案例,他們通過攝像,將護士在實際照顧重癥病人,使用、操作相關醫(yī)療設備的順序記錄下來。然后通過移動設備(如筆記本電腦)進行演示,并要求他們進行評價、反饋,從而使同行獲得了相同的經驗。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也可以要求有相關技術經驗的學習者使用移動技術自己制作數(shù)字化故事,分享給他們的同齡人或者同學、同事、同行等,這些數(shù)字化的故事可以制作成不同的語言版本,通過移動設備使同伴獲得相關知識。從這兩點上看,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方式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使學習個體進行更有意義的主動知識建構,可以通過生成和分享視頻、分享文字等多媒體資料方式進行學習,同時也為個體學習、同伴學習或者反思性實踐等提供了機會。當然,其中的移動設備(如手機)的集成功能成為生成和共享多媒體資料的關鍵。[8]
2. 在工作中學習
一般學校的教學培訓系統(tǒng)提供給企業(yè)員工的是標準的培訓形式,即員工們想要獲得與現(xiàn)有工作相關聯(lián)的知識通常都是在遠離工作的情況下獲得的,這種知識是抽象的,與現(xiàn)有的工作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學習者所學到的知識不一定能夠應用在他的工作中?;诠ぷ鞯囊苿訉W習卻通常發(fā)生在工作過程中,也就是學習個體在工作過程中,面對其碰到的問題,使用移動設備直接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這證明了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連接工作與學習的方便性,即在學習中工作與在工作中學習。[9] 移動設備支持學習者在工作過程中,利用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識,結合剛學習的抽象知識,通過訪問知識點或搜索內部網去面對工作挑戰(zhàn)。如IBM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就印證了這樣的觀點。IBM最初考慮讓公司25,000名員工“隨時隨地”的使用智能手機學習已開發(fā)的微型課程,但他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沒有使用自己的手機去學習網絡課件。相反,他們經常訪問的資源是能提供“現(xiàn)場性能支持”去解決正碰到的問題的資源。這樣的研究結果導致了IBM移動學習戰(zhàn)略發(fā)生變化:他們不再提供一系列網絡課程,而是使用公司內部的知識庫網絡系統(tǒng),使所有員工在面對工作需要時,可以隨時訪問知識庫,查找自己所需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支持員工的即時求解的需要。經過這樣的改變,IBM發(fā)現(xiàn)員工對這種工作中學習的訪問量大大增加。說明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并不是追求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學習的機會,而是在有需要時能提供幫助,使人們能馬上訪問到相關資源。因此,如果將這種模式應用于基礎教育上,也具有其教育應用價值。這種模式,可以解決學生面對學業(yè)問題時,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PAD等搜索所需的知識點,來進行決策支持和問題求解,從而鞏固知識,即在學習中學習。
3. 結合個體和社會學習
從很多移動學習案例中可以看到,手機作為一個學習工具,可以根據任何一個學習個體的學習需要,在任意的工作場所,尋找相關主題的專家,或尋找有經驗的同事的幫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另一方面,通過手機的使用,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交網絡,這對于研究社交網絡的人員來說是一個迫切的研究熱點。比如說,使用社交網絡可以研究人員交互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保持學習個體與社區(qū)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弱關系)。[10]根據強度弱關系網絡理論,弱連接可以為學習者和組織提供機會,尤其是工作和學習的機會,因為它們有助于與組織關系協(xié)調理念的傳播和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個體與社會或社團之間關系的“標記”,并以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網絡來實現(xiàn)。這說明手機可以連接個人與社會,通過互動來共同解決問題。
4. 跨越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
與正規(guī)的學習訓練環(huán)境相比,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具有更大的潛力來支持非正式的工作和學習環(huán)境中的教育。因此,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更適合用來進行非正式學習。如通過短信形式要求培訓者到教室或實踐場地完成某項學習任務,然后通過短信形式回復完成情況。當然,移動設備也可以應用在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再現(xiàn)情境的方法,完全可以達到正式學習的效果。[11]如在技工、中專院?;蛘呤菑娬{動手實踐能力的高校中,學生一般都需要參加一定時間的實習。在學生實習的這段時間,移動設備就可以用來連接這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可以通過手機來指導學生的現(xiàn)場工作,這就像課堂學習中的情境學習法。而學生在不同的領域中實習,如公司、建筑業(yè)、旅游服務,甚至是餐飲業(yè),他們會碰到各種問題,并嘗試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方法進行解決。而對這些情況,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手機,使用文字、圖片、音頻或視頻,通過日志、微博、電話等方式發(fā)布問題,收集資料與分析結果,通過共享又可以在同伴間進行傳播。教師進行回饋與評價,也可以通過設置課堂匯報,增強學習效果。評估報告表明,這種方法深受學生喜愛,可以通過手機設置學習目標,支持反思和自我評估,形成自我和同行評價。[12]而這些過程與結果可以集成在電子檔案袋中,允許學生和教師討論評估,并擴展到更廣泛的問題。
5. 綜合社會認知、社會文化和建構主義的觀點
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研究人員和實踐者更多地考慮使用手機進行移動學習對知識回憶與鞏固的認知效果。實際上,從豐富學習策略方面,手機所能提供的移動學習手段是比較有限的,因為媒體本身具有不穩(wěn)定的有效性。即使從案例研究的數(shù)據說明“適應移動設備上的E-learning資源超過1.21%的增加量”。[13]
但從社會認知、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基于工作環(huán)境的移動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可以提高工作中對學習資源的訪問,進一步促進學習和意義的建構,[14]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減少工作與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如學習個體在工作中,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記錄下他們的學習進度、學習過程,或者工作過程(如前面案例中說到的臨床醫(yī)生的手術過程等),然后在工作之余,可以使用這些記錄來進行自我或集體的評估與反饋,從而促進學習個體的反思性實踐,即在行動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行動。[15]另一方面,學習個體的這些記錄,可以提供給其他實踐者或工作者作為學習、觀摩的資料。說明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參與到工作中,可以增加工作中學習的社會動態(tài)性和鏈接性,達到移動學習的社會認知的目的,形成一定的社會文化習慣。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通過手機記錄和分享學習個體的工作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習個體的自我認識和工作經驗,使學習個體與相關工作領域的人員形成學習實踐社區(qū),可以提高學習個體在其中的自我接納程度,從而對其職業(yè)生涯產生正面的激勵性。而通過共享和展示自己的各種學習資料所形成的電子檔案,可以促進社會網絡的形成,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融合社會資源,彌補“弱關系”社會群體的建構,有助于社會觀念的傳播與創(chuàng)新,這超出了手機作為移動學習工具在工作環(huán)境中支持學習的社會教育意義。這說明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在建構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方面可以支持主動的知識建構和對等學習的形成。[16]
三、 結論與后續(xù)研究
傳統(tǒng)形式的以工作為基礎的培訓和E-Learning的設置是根據個人的學習教育結構來確定內容,在比較正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添加”工作所需要的認識。而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可以豐富教學策略,提高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的質量。如表1、2所示,表1為傳統(tǒng)的以工作為基礎的電子學習的技術特征;表2為以工作為基礎的移動學習的技術特征。通過表1與表2的比較,可以看到以工作為基礎的移動學習具有幾個方面的優(yōu)點:(1)創(chuàng)建和共享內容,如多媒體材料和數(shù)字故事的形式,音頻、文本、圖像和視頻;(2)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在工作過程中能直接銜接,支持個人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的發(fā)展;(3)縮小與社會互動的個性化學習和問題解決,例如與經驗豐富的同事通過移動社交網絡,以標記和定位的方式進行學習與幫助;(4)促進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跨越,可以通過記錄電子檔案或反饋問題,通過在職學習經驗,討論在正式的課堂教學或輔導中設置學習要點,制定相關策略;(5)基礎教育模式,從認知轉移到社會認知,文化和建構主義的綜合觀點,移動學習使學習者、學習內容的生產者、學習者的工作單位、學習內容的經銷商都參與到學習和共同創(chuàng)作學習內容的流程中。
[參考文獻]
[1] Pachler, N., Pimmer, C., & Seipold, J. 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 Concepts and Cases[M]. Oxford, Bern, Berlin, Bruxelles, Frankfurt am Main, New York, Wien: Peter-Lang,2011.
[2] Pachler,N.,Pimmer,C.,&Seipold,J.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 An Overview[A].In N.Pachler,C.Pimmer&J.Seipold(Eds.).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 Concepts and Cases[C]. Oxford,Bern,Berlin,Bruxelles,F(xiàn)rankfurt am Main,New York,Wien:Peter-Lang,2011.
[3] Attwell, G., Cook, J., & Ravenscroft, A.Appropriating Technologies for Contextual Knowledge: Mobil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World Summit on the Knowledge Society (WSKS 2009), Crete.
[4] Kraiger, K.Thir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Models: More about Guiding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han Selecting Training Methods[J].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8,1(4): 501~507.
[5] Pimmer, C., & Gr?觟hbiel, U. Mobile Learning in Corporate Settings. Results from an Expert Survey. mLearn2008. The Bridge From Text To Context[DB/OL]. from http://www.christoph.pimmer.info/wp-content/uploads/2008/08/mobile-learning-in-corporate-settings.pdf
[6] Stead, G., & Good, M.. Mobile Learning in Vocational Settings: Lessons from the E-Ten BLOOM Project[A]. In N. Pachler, C. Pimmer & J. Seipold (Eds.). 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Concepts and Cases[C]. Oxford, Bern, Berlin, Bruxelles, Frankfurt am Main, New York, Wien: Peter-Lang,2011.
[7] Brandt, E., Hillgren, P.-A., & Bj?觟rgvinsson, E. B. Self-Produced Video to Augment Peer-to-Peer Learning[A]. In J. Attewell & C. Savill-Smith (Eds.). Learning with Mobile Devi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 London: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2005:27~34.
[8] Pachler, N., Bachmair, B., & Cook, J. Mobile Learning: Structures, Agency, Practices (Vol. 1)[M]. New York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Springer,2010.
[9] Ahmad, N., & Orion, P. Smartphones Make IBM Smarter, But Not As Expected[Z].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10.
[10] Pirttiaho, P., Holm, J.-M., Paalanen, H., & Thorstr?觟m, T. Etaitava - Mobile Tool for On-the-Job Learning[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obile Learning, Lisbon, Portugal,2007.
[11] Lison. (2004). Metti?覿inen, S., & Karjalainen, A. L. (2011). ICT-Based Software as A Supervision Tool in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raining[Z]. Pachler, N., Bachmair, B., & Cook, J,2011.
[12]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 12(4):1143~1168.
[13] Swanson, K. Merrill Lynch: Bullish on Mobile Learning (Case Study). Chief Learning Officer Magazine[DB/OL]. Retrieved 14.10.2012, 2012, from http://clomedia.com/articles/view/merrill_lynch_bullish_on_mobile_learning,2008.
[14] Pimmer, C., Linxen, S., Gr?觟hbiel, U., Jha, A., & Burg, G. Mobile Learning in Resource-Constrained 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 of Medical Education[Z]. DOI:10.3109/0142159X.2012.733454. Medical Teacher,2012.
[15] Coulby, C., Hennessey, S., Davies, N., & Fuller, R. The Use of Mobile Technology for Work-Based Assessment: the Student Experi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9,(42):251~265.
[16] Wallace, R.. The Affordances of Mobile Learning That Can Engage Disenfranchised Learner Identities in Formal Education[A]. In N. Pachler, C. Pimmer & J. Seipold (Eds.), Work-Based Mobile Learning:Concepts and Cases. A Handbook for Evidence Based Practice[C]. Oxford: Peter-Lang,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