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東
一、作文評改困難的原因
語文教師教學時都會有同感:最費神的莫過于作文。作文教學既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重”主要是因為它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標志,看學生的作文就可以了解這個學生的語文水平;“難”主要表現為學生難學、難寫。每個學生的知識面、生活閱歷及思維方式都不相同,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審美情趣也就不一樣。而教師的作文教學并不只是針對某一個或一類學生,而是兼顧全班各個層次的學生,這是作文教學難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很難顧全大局、處處有的放矢,學生僅能從教師的泛泛而談中獲得一些空洞的寫作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經常束手無策、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恰當的作文評改方法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采取有效作文評改方法的迫切性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批改歷來是語文教師的一大負擔,教師艱難地唱著“獨角戲”時,對作文也產生了和學生一樣的“畏難”情緒——作文批改真的很難。若哪位教師在作文本上批得密密麻麻、仔仔細細,學生就會認為這位教師有本領,改作文高人一籌。然而,語文教師在這年復一年的“移山”勞動中灑下自己的辛勤汗水之后,卻收效甚微。只有極少數學生會仔細閱讀教師的眉批、總評及修改細節(jié),而能夠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學生都是只瞧了眼評分或耳語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數就將作文本擱置一邊,個別學生甚至連作文本都懶得翻,只等待新的作文題。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能不對批改作文產生畏難情緒嗎?長此以往,學生的多寫多練和教師的沉重負擔勢必形成更尖銳的矛盾,改革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迫在眉睫。只有有效地改進作文批改方法,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把教師從沉重的批改負擔中解放出來,才能讓學生有所想、有所寫,更有所得。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以往單向的、他主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不斷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教學建議”強調“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在“評價建議”中則列專題強調“要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三、改革作文批改方法的措施
新課標為語文教師在改革作文批改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生生互動”,主動參與到作文評改中。
這樣做可以有效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發(fā)揮優(yōu)勢,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方感知,積累材料;同時也是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越來越深刻。他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時,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fā)現、學習別人的長處。而對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則引以為戒,多了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批改作文時,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又每次都抽簽換人,這樣批的人也有新鮮感。每次批改時,都換一位學生批,每次都看到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學生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批改作文時,學生會從在批改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換能力,促進學生心理逐漸成熟。
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必須有一定的細化的規(guī)章制度,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一)教師提供范改。教師可以先通閱全班的作文,挑選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將復印件發(fā)給學生,師生共同批改。在批改過程中,教師結合例文,由“點”及“面”,教給學生評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自評,即學生自己評改。要求學生在作文后寫一個簡短的自評。內容包括:(1)構思的過程。評述自己是如何確立這篇作文的寫作思路的,是怎樣找寫作素材的,列出了一個什么樣的寫作提綱等。(2)作文的效果。首先是整體把握情況。如怎樣開頭,為什么這樣寫結尾,過渡是否自然,詳略及層次如何安排等。(3)作文后的體會。主要談構思時和作文后的效果對比或作文時的感受。
以上內容學生可以根據作文的要求,有選擇性地進行自評??傊?,在精不在多,有收獲即可。事實證明,如果學生對照要求重新審視自己的文章,就可以找出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做到對癥下藥,那么寫作水平自然就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三)學生互評,即由學生之間相互評改。先組建四人作文評改小組,領四本學生作文,一人一本開始評改,教師講解作文評改的具體要求:(1)改。修改錯別字,修改運用不準確的詞語,修改病句;(2)劃。用波浪線劃出文中的美詞佳句;(3)批。在作文空白處批出作文的精妙或不足;(4)評。寫評語,談自己閱讀此文后的感受。
學生按上述要求評改作文后,作文本先在小組內交換傳閱,并對評改人的評改情況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每小組上交作文,并推薦較好、較差作文的各一篇。教師再審閱,重點批閱學生推薦的作文。
在整個作文互評活動中,老師在教室巡回,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解決。討論不能解決的,可向老師詢問。教師退出評改主體的地位,成為集體評改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建議者,適時充當“主持人”的角色。
(四)教師課后評。課后,教師對作文進行分析總結,做好記錄,最后敲定作文的等次,打上分數。一般只寫簡短的評語、評關鍵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在歸類和記錄時,先把同等次的作文收在一起,然后在每個等次里拿出一部分做分析記錄,總結出各個等次的優(yōu)缺點,便于匯評,也方便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對學生的自評、互評也下個結論,有不同看法的,或寫到作文本上,或與本人交換意見,在評價方法上給予正確的指導。
(五)共同課上評。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學生共同參與作文講評。(1)學生講評。每次選幾名學生,談自己作文的構思、寫作過程,并朗讀自己的文章。主要由寫作能力較高的學生講評,讓大家分享他們的心得體會,從中得到教益。也特意選一些寫得一般但有特色的作文來朗讀,使這些學生覺得自己也有奔頭而產生寫作興趣。(2)教師講評。先公布各個等次的人數及第一等次的名單,然后分析各個等次的優(yōu)缺點,并拿一些范文來講解自評、互評、師評之間的異同,幫助學生提高評價能力。在第一等次的作文中選一兩篇較佳的張貼出來,供學生鑒賞。還有一項工作是課后完成的,就是把較佳的作文收集起來,一段時間后整理成冊(甚至可裝幀精美些),供學生傳閱、欣賞、交流。
通過上述嘗試,我發(fā)現作文課堂“活”了,學生真正“動”起來了。我給學生一個自主互動的舞臺,學生還我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結語
反思自己的做法,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教學就是要給學生搭建更多適合其個性發(fā)展的舞臺,讓他們自由馳騁、發(fā)揮潛能。當然,學生不拘形式的點評需要教師的精心指點,需要互相交流,以促使其寫出健康積極、客觀優(yōu)美的評論,達到評改的目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旦得到體現,就會主動和教師一道把案頭的兩座大山移走。教師可以節(jié)省出大量時間,給予學生更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學生得到了實際鍛煉,在具體實踐中掌握了終身受用的本領,這樣作文教學效率會極大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