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火琴
語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礎,是讀者思想認識通向作者內心的橋梁,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的金鑰匙,它強調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最終達到語言文字快速領悟的境界。因此,培養(yǎng)學生語感,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yǎng)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而,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訓練為“緯”,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指導吟誦,感知內容
就語文本身來說,語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內容。就語文教學來講,只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指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思維,使課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來,產生真切的感受,進而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語感,必須讓學生反復接觸和感受課文的語言,吟誦則是學生接觸和感受課文語言最經常、最重要的方式。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凡、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币髡b即有節(jié)奏地誦讀。通過吟誦,耳朵可以具體地感受到語言抑揚有致的音韻,緩急合宜的節(jié)奏;眼睛可以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鮮明的形象;內心能夠和作者的心相通,敏銳地感知課文的內容。
如《大海睡了》,這是一首詩歌,詩中描繪了風平浪靜、明月高懸的夜晚大海的美麗景象。詩歌共8行,語言流暢、富于想象。教學中,我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讓詩文幽遠深邃的意境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切體驗。然后引導學生用輕松、舒緩的語氣有節(jié)奏地進行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感受,從而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啟發(fā)想象,領會意境
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確,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樣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意境呢?葉老認為:“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篋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個之意,弦外之音,沒有說出來,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領會它。如果拘于有跡象的文字,而拋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夠鑒賞一半;有時連一半也鑒賞不到,因為那沒有說出來的一部分反而是極關重要的一部分?!边@段話啟發(fā)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時,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根據語言文字,在腦中進行加工再造,顯現(xiàn)出相應的具體形象,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從而領會課文的意境。
三、聯(lián)系生活,體會感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培養(yǎng)學生語感,應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同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不是單從語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去研究表現(xiàn)生活的語言。葉圣陶先生說過:“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培養(yǎng)學生語感,還要多引導學生調動、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扎扎實實地體會出語言文字所含的感情。
如《奶奶的白發(fā)》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指導朗讀時,要注意人物說話語氣和內心感情的變化。特別是奶奶笑著說:“這白發(fā)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這句話是本段也是本文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教學中讓學生就詞解詞,就句解句,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因而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插圖,回想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來說一說,為什么“這白發(fā)一半是爸爸給的,一半是我給呢”?這樣,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把課堂學習與家庭生活銜接了起來。將生活的經驗運用于課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碰撞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充分地認識到,長輩為晚輩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卻無怨無悔,從而能有感情地讀好奶奶的話。
四、積累運用,積淀語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迸囵B(yǎng)語感,應高度重視積累和運用。所謂“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積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讀成誦的過程,不僅是積累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的過程,也是內化成套的語感圖式的過程。
如《奶奶的白發(fā)》一課的教學,在學生理解了重點詞句,體會了人物情感之后,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奶奶和“我”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等,并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比一比哪組表演得最棒,師生共同擔當評委,對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動情的語文實踐中積淀語感,增強體驗,同時達到背誦積累的目的。
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我想:教師只要從低年級起,堅持不懈地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逐步提高感悟能力,學生是不難做到“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志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