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富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教學手段也不斷更新,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早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是明日黃花,多媒體教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實無論往后傳播媒體變得怎樣的先進,不管它的功能如何的完善,它們也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是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又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完美和補充。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了多媒體,用來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下就是本人對多媒體技術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既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傳統(tǒng)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感知課文的情感內容,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同樣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讀出感情,引起別人共鳴,而有人平鋪直敘,沒有絲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朗讀的教學還不盡人意,許多時候,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學主體水平的高下。多媒體教學制作時,課文朗讀可以交給專業(yè)人員來完成,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課文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課文的感情基調。無論是快樂明朗的、緬懷追憶的、慷慨激昂的都能把握的非常到位。同時,圖片、聲音、音樂等多媒體手段一起參與進來,可以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景,把學生引到情景氛圍之中,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調。
這樣利用多媒體,教師將美術、語言兩種藝術手段完善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手、腦、眼、耳、口多種感官,讓學生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產生情感共鳴,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使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學習的動機與需要,喚醒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從而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激發(fā),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二、增強課堂密度,提高信息容量
多媒體的使用增多了信息傳遞的通道,它能為教學提供各種資料并能隨機抽取。如文學資料包括教學所需的背景、作者簡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選題的其它作品等。如教師在教學詞《卜算子·詠梅》時,可以通過計算機向學生提供作者的背景資料以及以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把兩首詞同時放在屏幕上,學生通過直觀比較,很快就能發(fā)現他們之間的異同,趁機可以介紹詞牌名、填詞等文學知識,并能通過兩首詞的意思的對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毛澤東的詞《卜算子· 詠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節(jié)省許多時間,既增加了信息密度,提高了效率,又使知識前后相連,加強了知識系統(tǒng)性,幫助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詩詞。
三、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教學重點是知識體系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學習內容,也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應該著重教學的內容。根據新課程標準,每一冊教材,每一個單元,乃至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有的教學重點,在課堂教學中,重點不夠突出的現象比比皆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沒有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來突出重點是一個主要因素。比如在古詩《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中,“學習吟誦惠崇《春江晚景》,掌握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吟誦規(guī)則并嘗試運用到本詩的吟誦中?!笔莻€難點。運用多媒體可以進行如下的教學:首先以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為背景,配以中國民樂,進行吟誦,以渲染出詩歌特有的意境。在學生大致讀懂詩題的基礎上,在屏幕上展現有節(jié)奏的配樂范讀,最后,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讀中,掌握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欣賞詩歌描繪的意境。
四、多媒體教學擴大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口頭講授和書寫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由于課堂時間所限制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要求,在一節(jié)課中,教師既要講授新課,又要回顧舊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練習,既不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板書上,也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讓學生記憶知識。 這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不僅學生所獲取的信息量有限,而且其獲取的信息多是文字性的、口頭的、平面的。多媒體教學則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這一不足,采用多種視聽手段和技術,用幻燈片、圖像、影像等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節(jié)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使教師集中精力講課,而且使學生獲取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體化,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將它與有效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根據課堂需要,適量、適當地使用,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