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蘭
【摘要】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語言藝術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fā)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公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這門深奧的哲學,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語言是一門藝術,中華民族的漢字,更形象地體現(xiàn)了這種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而這種藝術是要必須傳承下去的。
【關鍵詞】語言 ; 漢字;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言的藝術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chuàng)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語言藝術就是可以把是說成不是,把不是說成是;把美的說成丑的,把丑的說成美的。即使說的是自己都不認同的謬論,就是有很多人點頭稱是,甚至拍掌叫好。
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語言藝術,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fā)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公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這門深奧的哲學,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漢字是這種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
漢語,字正腔圓;漢字,方方正正。余光中先生說過:“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泵看蜗氲竭@句話,想到自己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想到自己幾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可以傳承和享受這不滅的靈感不老的中文,就深感欣慰。因為在我的心中,沒有哪一種語言可以和中國話相媲美,沒有哪一種文字,可以和漢字相提并論。因為漢字本身不只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方式,更是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最有感染力的藝術。
一、最好的傳承是運用
語言和文字最偉大之處在于它的功用。中文豐富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chuàng)造更多更廣的途徑,找不到哪一種內心的感觸是用中文不能表達的。它的細膩和廣博是其他種類的語言所不能匹敵的。不管如何星移斗轉,不管多少鉛華洗盡,都洗不掉它的輝煌底色,褪不了它的恢弘神韻。那是中華的底色,那是華夏的神韻,那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最初記憶和寫真。
二、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傳承
說到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很多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會很驕傲地說,他們非常有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新鮮感”的新型字符。他們的這種所謂個性創(chuàng)新,被其他的國人戲稱為“腦殘體”。經常看到他們這樣的文字或者離奇的語言,卻很多時候不能理解和溝通。腦殘體以自以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造成錯誤的價值觀,危害了正常的文化教育,影響年輕人對正確、標準漢字的認識,造成傳承民族文化的困難和危機。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像哪個字就讀什么音,誰都隨便地改變漢字的讀音,改變漢字的正確寫法,看見不認識的字就想當然地亂讀,寫不明白的字就自己瞎寫,甚至有很多無知的青少年以為自己用的腦殘體就是繁體字!雖然這和大陸學校教育缺乏繁體字教程有一定關系,但無疑腦殘體的流行才是直接的禍根。如果把這也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進行發(fā)揚光大的話,語文教師再不必糾正錯別字,不必研究形近字、近義詞,而且,相信在若干年后,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將一塌糊涂,說不定比未統(tǒng)一語言和文字的先秦時代更糟!我們的母語和母語文化也將淪喪到無可挽救的地步了。
我不認為一種語言和文字必須從古至今不容改變,我們現(xiàn)在所運用的中文,相對古時,甚至民國時期就已經有太大的變化。從甲骨文到現(xiàn)代的簡體文字,這中間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紛繁的歷史、無數(shù)人的努力和實踐。語言和文字是為交流和溝通而生,也必將為交流和溝通的需要而變。而這種變,不是推翻,不是盲目地以所謂網絡語言、隨意編出的幾個符號來取代。語言的豐富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生活和實踐的內容和方式都在豐富,它們所承載的語言形式也必將改變。
但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傳承,只有當對一種語言和文字駕輕就熟,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這就像是歷史上每一種名車的創(chuàng)造和改進,都是駕駛者一次次的實際操作來驗證優(yōu)缺點。而且,這種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嘩眾取寵,需要的是集體的智慧和足夠的實踐經驗和時間。
同時必須明確,語言和文字的基本功用是溝通,失去了這一功能,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意義。只有站在中文這一高大和美麗的豐碑上,我們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才會更有實際意義,更有成效。
作為一個教學十幾年的語文教師,已經用過好幾種版本的教科書,當然每個版本都有自己的編排特點。個人認為,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更注重選文的優(yōu)美,更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最讓我喜歡的是對寫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視,不僅每篇課文后都安排了硬筆字的描紅,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練習里都有毛筆字基本筆畫的圖示指導。讓孩子們去感受和體會漢字不僅作為一種語言工具,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這是一種多么好的文化傳承方式?我認真研習,為自己可以有再次學習和提高的機會而欣喜,我想,這就是享受這一過程吧。
通過書法字畫,通過詩詞歌賦,我們的孩子不只是在學習一種語言和文字,更是在繼承一種文化和文明,更是在傳承一種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和認知。而這一過程,正是享受的過程。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作為這樣的一個中文的傳承者,雖然我的各方面水平都很有限,但我愿意做那個帶著孩子走一段路的引領者,我要把他們帶到中國語言和文字大師面前,帶到從古至今的無數(shù)精品面前,帶到一扇中文的門前,讓那些好奇的眼睛找到可發(fā)掘的方向,求知的心靈真正充滿對美好文字和語言藝術的向往。
所以,對一個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我不僅是在教授語文知識,更是在傳承我們的文化,同時,我也在享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享受傳承過程的語文教師,樂在其中!
(編輯: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