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寫作不僅可以體現學生在語文上的綜合素質,還能體現學生自身的修養(yǎng)。然而,就目前的寫作教學狀況來看,在中文的寫作中還存在著很多缺失,主要表現在僵化封閉的教學模式、課時不足的教學時數、“學”與“術”相脫節(jié)的理論體系以及單一機械的測評體系四個方面,這些寫作教學的缺失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就此進行了詳細的探究并提出了一定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文寫作教學;教學模式;測評體系;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校的中文專業(yè)教學中,基礎寫作教學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還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寫作技能的有力手段。然而,受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影響,在高校教學中,寫作課所表現的特殊性常常被忽視,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都被等同于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其教學效果很是不盡人意。長久以來,寫作課早已被稱為高校課程的邊緣課程,被學校以及學生冷眼相待。對此,本文在了解當前中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學校的教學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一、低效的寫作教學困境
(一)僵化封閉的教學模式,開放性偏低
首先,多數高校在中文寫作教學上依然是以文本作為教學主要內容,以課堂講授作為教學主要方式的模式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扼殺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使其寫作行為處于一種極為被動的狀態(tài),沒有了寫作本身的意義。在任何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都應處于主體位置,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將自身情感融入文中的寫作才是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其次,現如今學生的寫作教學多數局限于一個狹小的空間(如教室),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學生的創(chuàng)新以及開拓性思維,從而使寫作教學處于一種教師進行理論指導、學生進行埋頭寫作、最后再由教師進行批改的循環(huán)狀態(tài)中。這種教學模式完全與社會實際相脫節(jié),從而使得學生所寫文章毫無情趣可言,進而導致了僵化式的思維模式。
(二)課時不足的教學時數,過程性不足
即使是在教育還不發(fā)達的1991年,108數目的教學課時也是嚴重不足的。二十多年后新世紀的今天,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以及高校開設課程的不斷增加,即使課時數有所增進,但遠遠無法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在總課時一定的情況下,很多高校將寫作教學的課時縮之又縮,學校的不重視以及學生積極性的下降,嚴重影響了寫作教學的發(fā)展。
(三)“學”與“術”相脫節(jié)的理論體系,本體性欠缺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70年代結束,我們的寫作理論多數是對前蘇聯(lián)模式的拷貝,整個知識體系相對繁瑣、龐大,很難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進入80年代后,人們對各種理論體系進行了相應的改進,使其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思維形式。與此同時,寫作教學的理論體系也變得更加專業(yè)化、學術化,具有了極佳的動態(tài)性,寫作主體、客體、載體以及受體各種名詞術語層出不窮。但是,這樣的理論體系嚴重忽視了寫作教學的目的,將理論體系中的“術”拋在了身后,只注重“學”的重要性。寫作教學的目的本身在于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寫作技能,并非只是對理論知識爛熟于心,更注重教學中的實際演練,使學生在實際的寫作中提高對寫作教學的認識,增加對寫作教學的興趣。
(四)單一機械的測評體系,綜合性偏低
據有關調查表明,寫作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寫作課的興趣,進而波及學校寫作教學的正常進行。在我國,有很多學校是憑借學生的一兩次作文狀況對其進行評測的,這樣的評測方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寫作水平,單一且機械。這樣的測評方式對于那些真正熱愛寫作的同學而言有失公正,且很難提高學生對寫作教學的積極性。
二、高效的寫作教學應對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測評體系
首先,讓學生樹立較高的寫作理念,如以在報刊、雜志等上發(fā)表文章為中心。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進行寫作的過程同樣是一種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過程,而寫作正是一種進行自我表現的方式,也是學生尋找并實現其自我價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大膽發(fā)表,并以所發(fā)刊物的級別進行相應的評分,以此作為學生寫作的評測成績。
其次,更改理論考核以及日常訓練的評測比例。在過去,這兩方面通常以七比三的狀態(tài)出現,導致學生對日常訓練以及積累的不重視。因此,為扭轉這種狀態(tài),可以將其調整為一比一的比例狀態(tài),也可適當增加日常表現的比例,如課堂討論以及文章的發(fā)表各占10%,日常的習作練習占40%等,以此增加評測的多樣性。
(二)建立全程化的寫作教學訓練體系
寫作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將寫作的意識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到更廣闊的空間中進行寫作教學的練習以及學習,從而使寫作教學處于全程化狀態(tài)。
(三)完善寫作教學內容
由于寫作這一學科,從任何教學階段來講都具有極強的“術”性,就此而言,在寫作教學上,相關人員應該根據其實踐性以及可操作性對寫作的內容進行界定、篩選以及整合和剪裁,從而使寫作教學區(qū)別于其他的文學學科。這就要求:第一,區(qū)分寫作理論以及文學理論。前者對寫作的現象以及規(guī)律的研究具有整體性,后者只是對現象以及規(guī)律的單一認識;第二,對純學術性質的教學進行相應的弱化;最后,在對純學術性質的教學進行相應的弱化的同時,加強實際操作的練習。
三、結語:
高校里中文專業(yè)的寫作教學相對而言是一門學術性、實踐性、開放性以及綜合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及時地對這一學科中存在的缺失進行改進,是確保高校寫作教學順利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工作。只有這樣,寫作教學的發(fā)展才可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邵志華.高校中文專業(yè)寫作教學的四大缺失與對策思考[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2(11).
[2]王言鋒.談高校中文專業(yè)寫作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與改進措施[J].文教資料,2010(13).
[3]徐哲.中文專業(yè)寫作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與改進措施[J].改革與開放, 2011(28).
[4]陳靖武,馬果成.關于寫作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