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云 梁俊薇
關鍵詞:分泌性中耳炎;啟閉通竅湯;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3)06-0040-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是兒童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因此積極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F(xiàn)將2011年以來治療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運用導師經(jīng)驗方啟閉通竅湯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來自山東省中醫(yī)院耳鼻喉科門診,男26例,女20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4.3±12.5)歲;單耳30例,雙耳16例;病程一般在3 d到6個月之間。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1]有關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①患者有耳脹悶感,聽力下降,可有耳鳴,自聽增強,無眩暈、惡心、嘔吐等前庭癥狀;②早期可見鼓膜充血、內(nèi)陷,若有中耳積液,可在鼓膜上見到液平面;若反復發(fā)作,可見鼓膜增厚凹陷,或見灰白色斑塊;③純音測聽呈傳導性聾,聲導抗鼓室圖為“B”形曲線圖(平坦型)或“C”形曲線圖(負壓型)。
2 治療方法
采用啟閉通竅湯加減治療。組方:柴胡12 g,石菖蒲12 g,川芎9 g,辛荑花12 g,白芷12 g,生地黃12 g,赤芍12 g,黃芩12 g,魚腥草12 g,陳皮12 g,半夏9 g,茯苓12 g,澤瀉12 g,薏苡仁15 g,炙甘草6 g。若鼻塞重者,可加蒼耳子9 g,鵝不食草9 g,輔以噴鼻劑噴鼻;若有鼓室積液者,可加車前子15 g;若病程久者,可加路路通12 g,地龍12 g。水煎服,每日1劑,7 d為1個療程。用藥2~4個療程,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聽力恢復正常,耳鳴、耳脹悶感消失,檢查可見鼓膜顏色恢復正常,活動度好。純音測聽平均閾值≤20dBHL,聲阻抗檢查:鼓室曲線轉為“A”型;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但仍伴有輕微耳鳴、耳脹悶感等癥狀,經(jīng)純音測聽聽閾提高20dB以上,鼓室曲線轉為“A”型,或“B”型轉為“C”型;無效:癥狀和體征同治療前,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46例中耳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全身不良反應,亦未并發(fā)中耳炎其他病變。治愈30例(占65.2%),有效13例(占28.3%),無效3例(占6.5%),有效率為93.5%。
4 討論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病因至今尚不明了,目前認為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局部感染和變態(tài)反應等為其主要原因[2]。從中醫(yī)方面講屬于“耳脹耳閉”的范疇。此病多由風邪挾寒、挾濕、挾熱偱經(jīng)上犯,氣血瘀阻、日久邪毒滯留,痞塞耳竅所致?!吨T病源候論·卷二十九》:“風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睂熃?jīng)驗方啟閉通竅湯中柴胡、石菖蒲、川芎、白芷、辛荑花行氣通竅,以改善鼻腔通氣情況,解除咽鼓管之閉塞,恢復鼓室通氣。生地黃、赤芍涼血祛瘀,促進鼓室黏膜瘀血的吸收。黃芩、魚腥草清熱瀉火。陳皮、半夏、茯苓、澤瀉、薏苡仁健脾燥濕化痰,以消除鼓室之積液。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通竅,活血化痰,清熱利濕之功。
參考文獻:
[1]王士貞.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
[2]田勇泉.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
(收稿日期: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