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唯
我在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中發(fā)現,導致一些高中生語文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差,我認為,閱讀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質疑能力?!百|疑”是指能夠提出問題。只有當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在自己閱讀時,才能讀得深,讀得透。因此,是否具備這種能力也就成為學生閱讀能力高低的一個標志。
對于高中生而言,尤其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這是因為,第一,有助于實現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的。第二,可以更快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第三,符合高中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第四,有利于克服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不善思維的問題。學生在閱讀時不能提出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包辦過多是原因之一。即使是讓學生自讀,教師也常常是布置思考題,幫助對答案。這樣就形成了學生閱讀時的依賴心理。為了使學生學會“生疑”,從而學會質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嘗試著做出如下努力。
一、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閱讀中的質疑過程
因此,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對于培養(yǎng)質疑能力非常重要。提高思維水平,主要是提高具體思維、整體思維、聯系思維和多角度思維的水平。具體思維,是指就具體問題進行思維。例如,對魯迅小說《祝?!返念}目進行思考:《祝?!啡膶懙亩际侵魅斯榱稚┮簧瘧K遭遇,為什么不以“祥林嫂的故事”為題,而以“祝?!睘轭}呢?這就是針對《祝?!愤@篇小說的題目進行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具體思維,實際是為了克服在閱讀中容易出現脫離閱讀內容,進行抽象推斷的現象。整體思維,是指從全局著眼進行思維。例如,對郁達夫《故都的秋》的主題的理解,就不能只是從作者描寫的一兩幅圖景中去尋找答案,而應當從全文所描寫的五幅風景去思考,才能把握全文的主題。這就是從全局著眼進行思維。學會整體思維,有助于克服學生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現象。聯系思維,是指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入手進行思維。例如對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寫到的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的理解,就不能只從文中找答案,而必須聯系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思想態(tài)度。讓學生學會聯系思維,是為了克服學生思考問題時容易產生的片面性。多角度思維,是指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這樣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例如對司馬遷《鴻門宴》中描寫的劉邦。從政治家的角度看,劉邦是一個有謀略、善決斷的人;但如果從搶奪天下的一代梟雄的角度看,他又是一個有野心、善權術的人。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進行思維,有助于克服學生思維的狹隘性。如果能夠從具體思維、整體思維、聯系思維,多角度思維等方面去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就會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這些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的質疑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示范,使學生由模仿而逐漸形成獨立的質疑能力
要提高他們的質疑能力,就必須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教師的示范是為讓學生看到教授閱讀中是怎樣質疑的。例如,以曹禺《雷雨》中周樸園形象分析為例,為學生做出示范。對于周樸園這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自私冷酷、殘忍等思想性格特點,學生一般比較容易理解。教師以這個人物形象分析作為質疑示范,可以抓住第三幕中對周樸園始終保持周公館三十年前的舊模樣這一點。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周公館三十年不變的擺設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樸園的“懷舊”情思?從而是否可以證明周樸園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呢?接下來教師可以聯系全文,對這個疑問進行回答,把這樣一個質疑過程展示給學生,實際上就是告訴學生,質疑先要從具體內容入手,然后要聯系全文,最終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示范多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去學習如何質疑。教師的示范也可以通過對課文的批注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更可以從教師的學習中直接受益。還可以選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讀書評點或札記等作為質疑示范,這既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教師要為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設一定的條件,給學生以啟發(fā)為了使學生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質疑的范圍。為學生開一個頭,讓學生由此去生疑。此外,教師設置懸念,拋磚引玉,舉名家之說,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認識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質疑的條件。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聲像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質疑的條件。學生提高質疑能力,教師一定要在豐富學生的知識上下功夫質疑是以思維的形式而出現的,但質疑的重要基礎是豐富的知識。沒有知識做基礎,質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著邊際的。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可以提供有關材料,鼓勵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當學生的知識逐漸豐富之后,質疑的水平也就一定會日漸提高。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閱讀中的質疑能力,讓他們在閱讀中有所發(fā)現,有所領悟,這對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實際上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終身的學習中受益。而這一切與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無疑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單位:陜西富平縣美原中學)
(責任編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