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珠
摘要:《荷塘月色》這篇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案,但從沒有一個權威性的做法。著重對《荷塘月色》的時代背景、作者“不寧靜”原因、文眼等問題發(fā)表了看法。
關鍵詞:《荷塘月色》;文眼;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這篇寫景抒情散文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經(jīng)典,它的教學歷來被教師所重視。我教《荷塘月色》時,曾上網(wǎng)看過十幾篇教案,它們的教學設計各有不同。現(xiàn)在我想結合我的教學,就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關于“不寧靜”原因的問題
解讀《荷塘月色》這篇課文,關鍵是要認識到作者的“不寧靜”,這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在教課文時需不需要向?qū)W生講清其原因呢?
1.“不寧靜”的原因
在文學界,關于朱自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有許多種看法,代表性的,有人教社的“政治苦悶彷徨說”,錢理群的“政治苦悶彷徨深說”“濃烈怨憤無法排遣說”,孫紹振的“家庭責任說”以及“女性美說”。前三種說法的共同點是認為朱自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因為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使他痛苦,但他又不能像其他激進知識分子那樣參加革命,所以他陷入不知往“哪里去”的“惶惶然”中。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不寧靜的。這種說法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所以,許多教師在上課時采用了這一說法。而我認為,采用這一說法來理解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就得詳細講述時代背景,尤其要了解朱自清1927年前后的思想狀況,這有利于學生體會意境,解決難點。而且,最好是一上課就先介紹歷史背景,或者由第一句直接引出。不過有些教案先講解第四、五段后再倒回第一段講述時代背景,雖然是抓住了重點,但我認為最好不要打亂原作的思路而講授文章。朱自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有淡淡的哀愁→在荷塘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fā)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記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如打亂課文的行文順序,就無法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
我比較贊同孫紹振的“家庭責任說”,他根據(jù)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在1925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三一八”慘案期間,盡管朱自清寫過大量的如《血歌》《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之類的詩文,表現(xiàn)了積極的政治覺悟,但以后(包括1927年的大革命和大反動時期)作品的政治性越來越弱,這與朱自清的人生選擇有關。而且,作品明白寫著主人公心緒不寧的時間是“這幾天”而非“四一二”以來的“這幾月”,《荷塘月色》寫的是作者任教于清華大學——尤其是1927年1月從白馬湖接眷北來后住在清華園西院的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因此,與其把“我”心緒不寧的原因歸之于政治,還不如把它歸之于這種日常家庭生活更為可信。采用這種說法和第五種“女性美說”就不用提到時代背景,而是主要從文本本身品味出藝術的奧妙。
2.需不需要講
其實,我覺得在作者為什么“不寧靜”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guī)定一個權威性的唯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者說,沒有必要去問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在日常生活中誰沒有“心里不寧靜”的時候?這有時是毫無理由可言。而且,原因是什么并不影響對作品的理解。高一學生每個人都已經(jīng)歷過許多事,都有過“心里頗不寧靜”的時候,只要教師善于誘導、啟發(fā),觸動學生的情感神經(jīng),激發(fā)他們的潛在情愫,并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他們是能融入作者情感世界的。也就是說,不需知道作者為什么“不寧靜”,而只需知道作者“不寧靜”,引導學生去解讀課文,那學生也能準確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感情了。所以,我們可以不管作者“不寧靜”到底是政治原因還是家庭原因,只要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去賞析就可以了。所以,我認為時代背景可以不講。
不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朱自清“不寧靜”的思想感情,我在教《荷塘月色》,回答作者“不寧靜”的原因時,沒有給學生提供結論性的東西,而是將現(xiàn)有的幾種說法講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體會。這既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給學生留下一片自由馳騁的天空,又有利于教師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
二、關于文眼的問題
許多人在教授散文時,總習慣性地去找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也是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那句話,即文章的文眼,教《荷塘月色》自然也不例外。許多教案中都認為這篇文章的文眼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認為它定下全文的基調(diào)。不過,《荷塘月色》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而“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卻只見哀愁,不見喜悅。如果說這句是文眼,那難道是因為“不寧靜”才有月下荷塘的美麗景色,才想起南朝采蓮的舊事嗎?不,絕不是。作者走到荷塘邊時心情早已平靜,他正享受著“獨處的妙處”,也只有這樣,作者才能寫出4、5兩段中美麗的景色,“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風與月的自然生命的靈動,才有其朦朧綽約的風情,才有其雅淡與猙獰交織著的和諧之美?!薄逗商猎律分阅艹蔀楝F(xiàn)代散文作品中的佳作,“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品淡化背景,而做融情于景的渲染描摹”。其清新的美麗景象、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那田田的荷葉、朵朵的荷花、縷縷的清香、溶溶的月色,無不讓人傾心玩味不已。在這里,朱自清內(nèi)心是喜悅的,是不受任何俗世的羈絆,他正享受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因此,我認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它只是一個“切入口”,讓讀者看到作者“內(nèi)心難以平靜釋懷的某種郁結之情”。如果真要給《荷塘月色》定一個文眼,我認為就像易喜平在1998年2月的《語文教學與研究》發(fā)表的一篇《〈荷塘月色〉的文眼》中講到的:“最好的一句是‘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崩碛墒?,“受用”表明作者喜愛荷塘月色,這包含有一種喜悅之情,而“且”字表明作者知道這“受用無邊的荷塘月色”只是暫時的,他仍要回到現(xiàn)實,這自然流露出一股哀愁。這兩者結合,準確地表達出作者雖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愁悶,但仍借月下美景來暫時超然現(xiàn)實的心理。作者這種矛盾的心理便形成了“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格調(diào)。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散文的典范,它的教學設計歷來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人們也仍在不斷討論、創(chuàng)新。也正因為如此,它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部.高中語文選講.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09.
[2]常國武.中學語文教材析疑.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12.
[3]戴永壽.中學語文教學的原理與藝術.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
[4]賴瑞云.混沌閱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1.
[5]易喜平.《荷塘月色》的文眼.語文教學與研究,1998(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