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彥恒
美國教育家吉諾特認為,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作為教師,必須重視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贏得每個學生的心。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更要努力通過各種途徑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真正走進青少年的內(nèi)心深處。
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這樣一類學生,他們倔頭倔腦,軟硬不吃,有一股牛勁兒。明明犯了錯,教師苦心教育,他卻置若罔聞,對教師的斥責和懲罰橫眉冷對,甚至擺出一幅試比高低的唱對臺戲的架勢,弄得教師氣沒處發(fā),只能感嘆“恨鐵不成鋼”。像這種“不按常理”的學生,總是想用跟別人不一樣的方式來顯露自己“高明”的心態(tài),可以稱為逆反心理?!澳娣葱睦怼笔乔嗌倌陮W生在生理、心理發(fā)展高峰時期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心態(tài)反應,主要表現(xiàn)是當面頂撞教師,背后謾罵教師,嚴重者甚至與教師動手等不服從教師管教和學校管理的行為。事實上,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有這種心理出現(xiàn),但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初中生正處于生理變化與心理變化交織相伴的青春期,又稱為“心理斷乳期”。逆反心理就是這一時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生逆反心理的各種表現(xiàn),將對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提供新的契機。反之,如果處理不好,小則對學生、家長、教師造成不良后果,大則影響學校的聲譽以及社會的安定。因此,班主任教師在面對學生逆反心理,處理學生逆反行為時,應慎之又慎,要講策略、講方法。
一、宜“穩(wěn)”不宜“急”,愛字當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yè)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quán)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當學生發(fā)生“逆反”時,教師激動、生氣是在所難免的,但作為班主任,必須理智、冷靜、穩(wěn)妥處理。如果在轉(zhuǎn)化逆反行為時,將懲罰教育與愛心教育、賞識教育截然分開,轉(zhuǎn)化工作將很難奏效:一味懲罰,后進生要么“硬碰硬”,要么面服心不服;一味賞識,他們認識不到自身的不足,更談不上改進與完善自我了。如果把懲罰的“鹽”融入愛與賞識的“湯”里,效果將截然不同。對待學生的不良習慣,適度的懲罰猶如猛醫(yī),能更好地幫助其徹底改掉不良習慣,學會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嚴,無以正風;不嚴,無以肅紀;不嚴,無以養(yǎng)德。但是,必須通過積極的暗示等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良苦用心和一片愛心。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睈鄄粌H僅是關(guān)心和呵護,更包含著尊重和信任,事實上,學生需要愛,需要寬容、理解和信任,需要愛的陽光雨露去滋潤。為此,我們可以把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記錄在案,定期給他們看,定期在班級中予以表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心血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即使這些微弱的優(yōu)點還不穩(wěn)定、不突出,也要倍加愛護,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扶植并予以發(fā)揚,使之發(fā)展成為良好的品德,成為良好的習慣。
二、宜“疏”不宜“壓”,“通則不痛”
一些班主任教師在“逆反”事件發(fā)生后,為了趕緊解決問題,往往找家長,或找學校領導,或者當堂大發(fā)雷霆,把學生震住、壓住、吼住,但這樣往往會事與愿違。因為發(fā)生逆反舉動的學生,大多心理都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學生家長,或?qū)W校領導來處理,實行壓制政策,那就是火上澆油,會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此時,應先穩(wěn)住事態(tài)的發(fā)展,然后從正面引導學生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解決癥結(jié)。對有逆反心理和行為的學生,有時“哄著”比“訓著”更管用,教師應該用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以平等的態(tài)度禮遇學生,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疏通學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結(jié)。任何高壓政策、強制手段都是行不通的。壓服會有兩種情況發(fā)生:一種是學生嘴服心不服,暗中與你較勁,背著你用更惡劣的行為來發(fā)泄對你的不滿;另一種情況是當你“壓”到一定程度時,學生的思想問題會因長期積聚而得不到解決,他的心結(jié)會越來越大,最終爆發(fā),與老師對立沖突,讓教師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一般情況下,只要發(fā)生學生對教師的逆反事件,其后必有隱情。我們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應深入調(diào)查,了解、親近學生,而不應遠離學生。要和學生交流,我們必須以平等的身份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如果我們不肯放下教師的架子,一味地以長者的說教、訓斥作為教育學生的手段,其結(jié)果只能是師生對立,不利于教師教育,也不利于學生成長。如果教師能夠放低姿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關(guān)心他,與學生開誠布公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了解學生成長中的困惑,跟學生一起解決成長路上遭遇的難題,這樣學生肯定會從心里接納教師。
三、宜“誠”不宜“虛”,以誠相待
有時逆反事件發(fā)生后,班主任怕事態(tài)擴大,往往會偽裝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這種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澳娣础笔录蚨嗷蛏俣紩诮處熀蛯W生的心中留下陰影,如果不真心誠意地解決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教師的身心也會受到影響。當“逆反”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作為教師,應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誠的態(tài)度去檢討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勇于承擔責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學生,教師要寬容學生,尋找出適合的教育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睙o論是“優(yōu)秀生”“普通生”還是“學困生”,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理解、關(guān)愛、寬容和尊重。作為教師,在處理問題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待逆反學生,更是如此。要充分相信學生,真誠面對學生,寬容地看待學生的錯誤,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善、平易、自然。學生犯了錯誤,作為教師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耐心教育,并鼓勵其慢慢改正錯誤。以寬容、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一定會激發(fā)學生心靈的火花,從而使師生關(guān)系得到改善,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四、宜“寬”不宜“嚴”,嚴中有愛
教師在處理學生逆反事件時,要把握好度,即使是學生真的有錯,也不應訓斥、謾罵、惡言攻擊,應該多些寬容,多些諒解,使學生自我反省,認識到自己的不是。當然,寬容不是放松對學生的要求,而是寬而有度,不是降低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標準。如果通過一件事、一席話、一個眼神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們就無須求全責備。教師不僅要像嚴父,更要像慈母,在獻出愛心的同時,多給孩子們一點理解,多和孩子溝通。要用一顆寬容、博愛的心來對待學生。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拉一把;在學生裹足不前時,推一把;在學生受挫跌倒時,扶一把,讓學生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真誠與愛,從而鼓起勇氣,奮發(fā)努力。
有時由于科任教師判斷失誤,處理問題出現(xiàn)偏差,導致學生與其發(fā)生逆反沖突,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是要藝術(shù)地為學生“護短”。教師給學生面子、給學生自尊,自己就有面子和尊嚴;教師把尊嚴、快樂給學生,也能讓自己得到尊嚴和快樂。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做好“法官”“警察”和“馴獸師”,還要做好“律師”和“牧師”,會用自己的智慧為學生“護短”。班主任維護了學生的自尊,維護了學生的權(quán)利,學生就愿意接納你、信任你、親近你,畢竟“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宜“粗”不宜“細”,大智若愚
學生的自尊心很強,特別是逆反心理比較大的學生,他們有時犯錯并非是有意而為之,往往是一時的疏忽大意或無意之間的過失,有時甚至是好心辦了壞事。如打掃衛(wèi)生時,損壞了公物;在玩耍中弄疼(傷)了同學,情急之下,一失口,說錯話,傷了人。類似這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只要不礙大局,不傷大雅,班主任就要大人不計小人過。只要在發(fā)生錯誤的一瞬間,學生吐了舌頭,紅了臉,低了頭,有知錯之意,班主任就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予過問,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因為寬容往往比懲罰引起的震蕩感更強烈些,班主任既要細致、細心,又要學會“粗心”“馬虎”,用“閉一只眼”來對待犯無意之錯的學生。這不是糊涂,而是清醒,是理智,是寬容,是洞明心靈世界和教育真諦的大智若愚。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但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往往會適得其反。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過高,要知道犯錯是孩子的權(quán)利,應溫柔而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期盼孩子自我發(fā)展、自我調(diào)整。當然,降低期望值并不是降低要求,而是從學生最基本的學習習慣要求抓起,從最容易忽視的小事抓起,從身邊能看得見、能摸得著、做了就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教起,堅持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要求和循序漸進的過程。班主任教師要坐下來或蹲下來,降低身份與其對話,傾聽其心聲,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為其營造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溫馨、快樂的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用愛心和智慧喚起學生對希望的追求。
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么難教,畢竟是青少年,其內(nèi)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丑與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毙呐c心之間的路確實是世界上最難走的路,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成功的教育是走進心靈的教育。種樹者必養(yǎng)其根,育人者必育其心。教師要做有心人,時刻注意學生的言行,善于運用一些偶發(fā)事件,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尊重、理解學生,才能最終博得學生的信賴,使其打開心靈的窗戶,從而為我們贏得教育的契機,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單位:寧夏中衛(wèi)中學)
(責任編輯:吳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