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佳月(1989-),女,湖北仙桃人,貴州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yè)戰(zhàn)略與人力資源管理。
摘要:200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掀起了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的浪潮,盡管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的動因美好,實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成功率僅三成。研究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風險管理對指導我們企業(yè)成功參與海外經營至關重要,本文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不同階段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風險管理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海外并購;風險管理;文獻綜述
1.緒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并購已成為企業(yè)拓寬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途徑,而發(fā)達國家企業(yè)因市場成熟更早的參與跨國并購活動,有關國際化經營、海外并購風險的研究也更深入和微觀。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海外并購活動趨于頻繁,有關海外并購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漸成熟,整體看來海外并購風險管理研究從時間序列上看分為三個階段。
2.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1921年到1970年,這一階段產生了風險管理的概念、性質、內容,且提出了專門的風險管理職能的觀點。1921年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Knight在其發(fā)表的《風險、不確定性及利潤》一書中認為風險是由不確定性因素的大小和收益函數的性質所導致的損失,并指出風險是一種可以測定概率的不確定性事情。所羅門.許布納于 1930年在美國管理協會發(fā)起的一項保險問題會議上首次提出風險管理一詞。1937年Coase從動因的角度提出了交易費用理論,認為產業(yè)鏈上下游的企業(yè)間進行縱向并購的目的在于實現市場交易的內部化,減少貿易中高昂的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交易費用。1956 年的《哈佛商學評論》出現了風險管理的最早文章,拉賽爾.加拉爾建議進一步擴大風險經理人的權限,在企業(yè)中應該有專人負責管理風險的全職風險管理者,他們不僅要被動、消極地轉嫁的保險功能,還要具有把潛在風險轉化、提升為積極因素的事前風險管理功能。Tobin于1969年闡述了著名的價值低估理論,他認為并購公司在利用自身信息優(yōu)勢的情況下認為被并購目標存在市場價值被低估的情況時,就會傾向將其并購并等待升值。
3.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風險管理發(fā)展迅速;隨著海外并購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延伸,海外并購的風險管理理論也出現較大的突破。20世紀80年代初各主要發(fā)達國家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和企業(yè)并購經驗的成熟,海外并購成為一些大型企業(yè)進行爭奪市場、獲取資源和布局全球經營網絡的有效手段。海外并購風險也來源于風險和海外并購等理論的結合,是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延展。1987年Porter以及1990Chakrabarti等人通過調查發(fā)現,并購企業(yè)在經營四年后普遍出現業(yè)績下滑的現象,多半數的并購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1992年Anderson認為,隨著跨國公司將更多資源投放于海外市場,其市場開拓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從而引發(fā)風險也不斷提高;1992年開始研究者們開始了定性分析以外的定量分析,試圖通過引入計量模型,客觀的評估并控制風險。1992年Hwang量化測度了一些并購活動的政治風險;之后學者們對具體的指標因子與體系進行了研究,1992年Mille嘗試構建了一個能調節(jié)多維度問題的國際風險模型 (PEU模型),通過向相關從業(yè)人員發(fā)放風險感知調查問卷的方法評測評風險,他在1993年設計了包含35個問題的問卷對拉美六國的企業(yè)做了評測;1996年BroutherS、Werner等學者基于PEU模型對荷蘭448家企業(yè)進行了調查,并修訂了新的PEUZ模型,他們將環(huán)境不確定性分為政府政策、宏觀經濟、資源和基礎設施、產品市場和需求、競爭等5個方面的不確定性。
4.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上世紀 90 年代后,風險管理有了新發(fā)展,HaimeS于2007年提出了利用等級全息建模(HHM)的思想進行多層次識別風險的理念,使人們可以全方位地認識各種潛在的風險,并介紹了進行風險過濾的八重法則;2009年JohaathanMun等對各種海外并購的風險進行了蒙特卡羅模擬試驗,通過設計風險模擬軟件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為測度海外并購的風險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參考方法。
同時在我國提倡“走出去”的大時代背景下,逐漸有部分企業(yè)走出國門收購海外企業(yè),參與跨國經營,然而我國企業(yè)并購海外企業(yè)的戰(zhàn)績卻不盡如人意,屢屢受挫。國內的研究者在借鑒外國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開始探討我國資源型企業(yè)海外并購的風險識別與控制措施。
2004年葉建木、王洪運指出跨國并購會形成一條風險鏈,貫穿于并購決策、融資支付及整合三個階段,分別是決策風險、融資風險和整合風險。海外并購企業(yè)首先要支付并購費用,接著是目標企業(yè)的買價,最后是增量投入資金,資金的使用貫穿始末,而且只有量的要求和結構上的要求同時得到滿足,才能避免風險的發(fā)生。2006年湯谷良、胡佳超主要是從財務視角來分析海外并購風險。分為四類:并購動機風險、融資風險、業(yè)績規(guī)劃風險和制度風險。在每一類風險中都結合典型的海外并購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并且結合數據,從財務能力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入手透視財務風險。2009年林源指出在中國海外并購20多年的歷史中,道路異常艱辛,主要是面臨很多風險,必須加以管控進行規(guī)避。海外并購所面臨的風險,可以從宏觀、微觀兩個層次分析,分為外部環(huán)境風險和企業(yè)內部風險,前者有國家風險、法律風險、利率、匯率風險和產業(yè)風險;后者包括決策風險、融資風險和整合風險。最后強調企業(yè)和政府兩個層面都要著手構建海外并購風險管控體系來防范這些風險。2010年李杰指出海外并購的主要風險有政治法律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并購整合風險。其中,財務風險集中體現在并購支付方式與融資方式的選擇兩個環(huán)節(jié)。企業(yè)應遵循資金成本最小化和風險最低化的原則,選擇合理的對價方式,實施并購支付對價。同時,并購企業(yè)要根據自身獲得流動性的能力,對并購支付方式進行合理設計,滿足收購雙方的需要,降低并購成本和風險。2010年郭雪平指出在面對海外并購的嚴酷現實的同時要正視面臨的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認識風險、機會風險、運營風險、客戶風險、戰(zhàn)略風險等。在諸多風險中,作者強調最突出的是法律風險,詳細論述了法律風險在各個階段的表現,像信息披露風險、法律專業(yè)化操作風險、融資風險、財務風險和反收購風險等都有所體現,最終提出對策。李玉梅、桑百川于2010年指出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的特點表現為在規(guī)模、并購主體、動因、領域和并購區(qū)域的變化,海外并購面臨的風險主要有政治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和整合風險。盡管國內學者在風險識別與風險指標體系的構建的研究上已比較成熟但是在風險的測評與應對措施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結論
總體而言,現階段風險管理的研究沖破原有理論對風險的狹隘理解和認識,進入整體化風險管理階段,把風險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解決的是風險對企業(yè)的整體影響,是站在整個公司角度的風險管理,也稱為全面風險管理,主要關注風險的對沖目的以及對整個公司價值的影響和作用,從而引出了風險管理理論發(fā)展的最新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最終是所有風險聯合對公司產生影響,公司只有從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最有效。風險管理既包括了針對各個風險因子的風險管理活動,又開始從整個組織機構戰(zhàn)略管理的角度,將各個風險因子整合在一起,從而進行全面風險管理活動。(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課題得到貴州大學創(chuàng)新基金(編號:研人文2013021)支助
參考文獻:
[1]黃昶生,王言梟.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 理論探討. 2011(05) :12-16.
[2]李哲.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中的風險與對策[J].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11(07):8-10.
[3]王杏雙.我國企業(yè)海外并購失敗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 廣東經濟. 2011(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