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強
摘 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必須找出相應的閱讀訓練方法和途徑。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只有深刻把握今天語文課改中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fā)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
關鍵詞:自主閱讀;循序漸進;培養(yǎng)興趣
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要在閱讀教學上下功夫。在閱讀教學中,誰是閱讀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解決的根本性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必須要找出相應的閱讀訓練方法和途徑,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的主體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小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這樣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這種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切合實際的方法,它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就是教師無休止的講授,反復嘮叨。這樣的教學一般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學生的主觀意識,預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大大提高,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知識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二、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要求和知識水平,我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一年級時,只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讀懂、讀通一段話,能準確地理解斷句,有一定的感情,能用自己的話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段連接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總之,語文閱讀訓練的方法很多,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我們只有深刻把握今天語文課改中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fā)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