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喚
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再從大學到現(xiàn)在,我們學習生涯的每一刻都有老師的陪伴,他們既是師長,又是朋友,不管你的成績或者收獲如何,我們都應該對老師懷著一顆敬重和感恩的心。當然,世無完人,即便“圣人”孔子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成為萬世師表的,他對自我成長的描述即:“十五弱冠,二十沖發(f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無所逾矩”,所以學習與教授是息息相關的。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可以說每時每刻都會有不同的境遇,這些境遇的帶來者顯然是與教師有著不同特質的學生們,他們既是教師的傳授對象,也是教師的學習對象,還是教師工作的監(jiān)督者和督促者。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一顆向上的、真誠的心,真正做到韓愈在《師說》中說到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我人生前一小部分學習生涯中,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老師,有過良師益友,也有過各方面水平參差不齊者,就我自己的體會,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下教師以及教師工作的個人理解。希望對老師有些許的幫助。
一、 慎言、慎行
這里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言,言什么,如何言,怎樣慎言;其次是行,行什么,如何行,怎樣慎行;最后是言與行的把握,什么是言而不行,什么是形而不言,如何做到言而行,行必言。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教師的一句話有可能會改變學生的一生”,在一些人眼中,這句話有夸大之嫌,其實不然,它所說的就是慎言的道理。無論是哪一階段的學生,都希望在老師心中有自己的一席之位,都期望能與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在“言”上面,教師必須下工夫,不管是課上還是課間,亦或是課后,希望教師對學生說出的話都是經過思考的。在你大聲呵斥一個正瑟瑟發(fā)抖或是內心忐忑不安的學生時,請放慢你的思緒,以免說出不該說的、事后追悔莫及的話;也請放慢你的語速,以免你過高的音調、過激的口氣嚇到他們。否則,你就被列入到了學生群體的“黑名單”中。
“行”包括的內容是在很多。除了言,幾乎全部歸屬于行。教師的行是有方向的,有目標的,有尺度的。他們是學術上的楷模,也是道德上的標桿。所以,要想贏得學生及家長的尊重,要先具備值得尊重的資源。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拋開之前的種種解讀,我試著從自我的角度去揣摩其中的寓意。首先是魚,什么是魚,都有哪些種類的魚;其次是漁,什么是漁,有哪些不同的漁。最后是魚與漁之間關系的把握,如何做到先漁后魚,據魚而漁。
古人云“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不同年齡、不同專業(yè)的教師,會對自己專業(yè)內外的知識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在這里,我認為可分兩個層次,一方面,“魚與漁”是相對而言的,有什么樣的“魚”,就要施以什么樣的“漁”;另一方面,“漁”又可以是具有廣泛意義的,比如我們的哲學方法論的一些觀點,又比如說道德層面的內容,它們適合我們進行著的所有事業(yè)。我們可能不知道某些高深的知識,也可能做不好知道的一些事情,但我們必須明白它們能給予我們什么,應該如何在遵循道與德的前提下去做。
三、 情最真,要用情、用心
有人說“社會本很簡單,復雜的是人”,我想添一句話來加以贅述,就是“人本簡單,復雜的是情”。
在美國勵志電影《阿甘正傳》中,是媽媽用情點綴了兒子的內心,使他不在弱??;正是兒時玩伴的情,消融了女孩的孤寂落寞。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正是老教師的悉心與不放棄的真情,感化了一群叛逆的少年,并讓他們進入了音樂的天堂。只要你用情夠專,用心夠真,相信再冷、再硬的冰山也會被你融化掉。沒有壞孩子,也沒有差學生,有的是把孩子、學生摧毀或是引向成功的種種方式。我們或許沒有電影里的天才寶寶,也沒有優(yōu)越的教學條件,但我們有滿腔的熱情與真心。
此刻,請放下手中的事情,假如你是一名老師,去想一想自己那些可愛的學生吧,相信們的淚會讓你的鼻子發(fā)酸,他們的笑會觸動你的嘴角,他們的跳躍會讓你覺得自己依舊年輕,還未變老。
四、 學會微笑,并經常微笑
微笑有“退一步,海闊天空”之美,有“欲上青天攬明月”之豪情,有“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之高尚。微笑是每個人快樂生活的方式。居里夫人受到喪夫的打擊,毅然一個人在破爛的實驗室中試驗,最終發(fā)現(xiàn)了鐳,造福于人類,并兩次獲得諾貝爾獎;越王勾踐忍著亡國之辱,臥薪嘗膽,終于再次奪得天下;貝多芬雙耳失聰,仍堅持作曲,用牙咬著木棍來“聽”音樂,最終譜寫出許多激奮昂揚的曲子,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
歷史總是帶給我們許多思考,是什么使他們擁有如此驚人的毅力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呢?——就是微笑面對生活。所以,請給與您的學生以微笑,他會還您一個世界。
五、教書有道
學生畢竟是被教授的對象,他們的自控能力、管理能力總是有限的,不能因為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而放棄對他們的引導和管束。絕對寬松、自由、民主的課堂是不復存在的,對學生的管理過嚴過松都會遭到學生的反對,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因此,設計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就尤為重要。它一般遵從以下幾條原則:
保留人文色彩:制度的語言不應過于生硬,應充分具有人情味,生活化,使學生樂于接受。制度的內容不應過于苛刻,應充分體現(xiàn)制度的導向、督促功能。制度本身可以從學生中來,充分體現(xiàn)民意。
依據科學事實:制度的設置要以促進學生的進步、提高和終生發(fā)展為宗旨,因此要充分考慮宏觀和微觀,集體和個人,眼前和未來。任何片面的、短效的、不理智的條款應堅決杜絕。
存留彈性空間:針對學生的管理制度不必像針對成人的法律條款那樣精密,相反它還需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語言。因為責罰不是目的,對學生施以教育,促其進步才是終極目的。
對于管理制度的執(zhí)行是要注意分寸的,不因過嚴而把學生管“死”,也不因過松而讓學生放縱,真正做到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所提出來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念。
參考文獻:
[1]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仍需更多努力[J].教育與職業(yè),2009-06.
[2]高校教師的職業(yè)倦怠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