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劍 于經(jīng)元
形意統(tǒng)一拳,郭漢之先生學于梁興華先生。梁興華先生,時為隱士,世人僅知其曾為清末翰林,文武全才,不知原籍,其他亦不詳。
郭漢之先生(1882-1980),天津人,得李存義開蒙形意拳,后拜尚云祥為師,還得到過孫祿堂和劉文華的傳授。后遇高人隱士梁興華先生,得學形意拳二步功法——形意統(tǒng)一拳,拳藝大進。郭漢之先生從梁興華先生學的形意統(tǒng)一拳,為形意拳的二步功法,自茲后用心鉆研,拳藝大進,并終生習練,對拳理等頗多發(fā)揮、所得。后傳金寶華、楊立德、楊潤田、高椿年等。
形意統(tǒng)一拳是形意拳的二步功法,由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字功拳、陰陽,共二十七種人的本能集會成的,全套動作共60余式。形意統(tǒng)一拳拳譜如下:
1、無極;2、太極;3、兩儀;4、四象;5、八卦;6、五行;7、六合;8、天;9、地;10、人;11、三體式;12、鷂形;13、退步四個劈拳;14、兩個截字功;15、四個進步鷹形;16、兩個展字功;17、向后轉(zhuǎn)挑字功;18、進步三頂;19、三體式;20、鷂形;21、退步四個舵形;22、兩個截字功;23、反手劈;24、猴形;25、退步橫拳;26、三個馬形;27、甩手雙劈;28、三個領字功;29、兩個正展字功;30、兩個隅纘拳;31、裹字功;32、三體式;33、鷂形;34、雞形;35、龍形;36、虎形;37、右領字功;38、裹字功;39、挑字功;40、兩個崩拳;41、兩個隅鎖拳;42、兩個正展字功;43、裹字功;44、三體式;45、鷂形;46、左右炮拳;47,兩個駘形;48,四個進步蛇形;49、燕形;50、三體式;51、鷂形;52、四個蛇形;53、隅鉆掌;54、八個進步熊形;55、退步八個云手;56、轉(zhuǎn)身領字功;57、四個進步胯字功;58、叉步后劈;59、轉(zhuǎn)身龍形;60、混元一氣;60-1、立平視;60-2、由平向上一尺視;60-3、由上轉(zhuǎn)平,由平轉(zhuǎn)下一尺視;60-4、由下再轉(zhuǎn)平視;(練完拳后,來回溜十分鐘)。
欲學形意統(tǒng)一拳,需先要練好形意拳的基本功,如二十四樁功;然后練五行拳,十二形拳。五行拳為形意拳之根本,十二形為形意拳之精華,五行拳精,十二形衛(wèi)。形意拳練到相當基礎后,才能轉(zhuǎn)人形意統(tǒng)一拳的習練階段,故此真正得傳形意統(tǒng)一拳的人數(shù)不多,只有跟郭漢之先生時間比較長的幾個弟子。
形意統(tǒng)一拳是柔術,最符合人的生理和養(yǎng)生,是故形意統(tǒng)一拳習練者,多得長壽。郭漢之先生,60歲時戴老花眼鏡,練形意統(tǒng)一拳,練至70歲時,反而不需要戴花鏡了,耳不聾眼不花,壽98歲無疾而終。郭漢之先生弟子金寶華、楊立德、楊潤田、張牧石等皆享高壽。寫此文時的2012年,高椿年先生已89歲,亦是耳不聾眼不花,走路勿需人幫扶。每天還要給癱瘓在床的老伴進行2小時的功法按摩。數(shù)年前曾大病一次,好在有功夫托著,無大礙,病后用形意統(tǒng)一拳調(diào)理身體并對拳中“放松”有新的感受,以此練拳,每動時全身骨節(jié)做響。高椿年先生,一生研習拳學,到晚年仍能精進,堪為后學楷模。
《武魂》雜志2012年第4期刊發(fā)《郭漢之小傳》一文。篇末編輯者對郭漢之先生的名諱是“之”還是“芝”提出疑問。筆者就此電話請教了高椿年先生,高椿年先生確認是“郭漢之”。另有以下資料,可資參考。
1、在郭漢之先生留給高椿年先生的手稿拳論及手札中,多處署名為“郭漢之”或“漢之”(見圖2、圖3);
2、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十五日出版的天津市國術館6周年紀念特刊《國術》中,郭漢之先生發(fā)表的文章“國術問答·形意拳問答”一文中署名也為“郭漢之”(見圖4);
3、據(jù)《天津地方志》記載民國武術組織一章中,介紹1928年成立的“天津市國術館”,最初館長為馬良,副館長為王毅夫,其中教授形意拳的教員為“郭漢之”。
編者:《武魂》雜志編者當年對郭漢之先生的名諱之所以有“之”還是“芝”的疑問,緣于北京的劉長國先生的《關于郭漢芝老師的師承問題》一文。為此劉先生后來曾給《武魂》編輯部寫信說:“郭漢之老師的名諱誤為“郭漢芝”,請您予以更正,并向您、廣大讀者及郭漢之老先生致歉!文中引用姜容樵先生《形意母拳》一書中的“郭漢芝”先生的名字,其原文如此,非我所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