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峰 何艷華
摘 要:伴隨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原有計劃經濟背景下的“舉國體制”制度,正在向著職業(yè)化、市場化的發(fā)展方向轉變,這使得當今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的投資主體與生產主體呈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勞動成果的歸屬成為各主體間競爭的焦點,并由此引發(fā)運動員產權爭議與矛盾問題突顯。文章從經濟學理論視角,借助產權理論和服務產品等理論,對運動員產權的本質屬性進行規(guī)制,從而明晰競技體育生產過程中關于勞動成果產權的界定問題,消解主體間因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所引發(fā)的矛盾沖突,推動我國競技體育向更高層面發(fā)展。
關鍵詞: 產權理論;運動員產權;科斯定理
中圖分類號: G 80-0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3)06-0489-05 文獻標志碼: A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Athletes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TAI Feng,HE Yanhu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planned economy under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s changing toward a professional and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direction.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investment entities and production entiti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ervice products exhibit a diversified trend,and the ownership of the products become the competition focus of the different entities,both of which result in the disputes and contradictions about the ownership of the athletes.Therefore,the present thesis sets to define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athletes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the theories of service products,et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theory,so as to clarify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ompetitive sports of products,eliminate the conflicts resulting from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ests allocation between subjects,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to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property rights theory;athletes' property rights;Kos theorem
收稿日期:2013-03-04
基金項目: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部分研究內容(12BTY038、
12CTY003)。
作者簡介:邰峰(1984—),男,吉林長春人,在讀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何艷華(1956—),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教授,碩士導師,研究方向為競技教育學。
長期以來,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界定與歸屬問題一直是國內學者爭議的焦點。無論是關于姚明、王治郅、田亮等事件所引發(fā)的產權爭論,還是以李娜為例的網球“單飛”制度的衍生,都映射出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員培養(yǎng)體制正在發(fā)生制度性轉變。在原有計劃經濟時代“舉國體制”的背景下,我國競技體育勞動成果的生產從其生產資料的供給,到勞動生產的整個過程,以及勞動產品的產出全部歸屬集體或國家所有。而如今,伴隨職業(yè)體育賽事的高度商業(yè)化、市場化發(fā)展,部分項目已經日漸走上了市場化的發(fā)展道路,如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當今競技體育非實物性勞動產品的屬性具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雙重特點,并且,由此導致了生產主體與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發(fā)展,使得運動員產權的界定,以及生產勞動成果的歸屬,成為了各投資主體間競爭的主要內容,也是各主體間利益矛盾產生的根本所在;因此,究竟誰才是這些勞動成果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的產權主體,如何明晰運動員產權的歸屬,消解投資主體間利益矛盾糾紛,構建科學合理的運動員產權制度,成為了當今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1 對產權理論和產品屬性的研究
1.1 產權的概念
不論是在世界經濟學領域中,還是哲學領域中都對產權問題及其相關理論有過很多研究。世界著名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德姆塞茨認為:“所謂產權,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富魯普頓和佩杰威齊通過對產權理論內涵的研究,總結并歸納諸多經濟學家關于產權的定義,概括得出:“產權不是關于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們之間一些被認可的行為性關系,社會中盛行的產權制度便可以描述為界定每個在稀缺資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組經濟和社會關系”[1]。
1.2 產權的內涵
由于不同的產權學派研究產權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不同,他們對產權的內涵各取所需,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產權定義;但是,對產權的理解還是有一些共識。例如,產權學家都把產權視為人們對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關系,即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而不是人對物的關系,是一些社會制度來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強調產權是一組權利,或者說是一個權利束;在產權權能中,其各項權利可以分別歸屬不同主體所占有與使用。產權與其他權利最大的不同在于,這種權利包含的4項權利中的所有權、使用權與收益權可以隨財產的出租、出借和交易等處置方式而發(fā)生轉移,并且能夠為原產權主體帶來利益。
1.3 產權的基本功能
在一個資源并不稀缺的社會中,產權是不起作用的;但是,人類生活卻是在一個資源稀缺的環(huán)境中,每個人享有資源的權利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與控制,如果不對人們獲取資源的競爭手段和方法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亦即產權的制訂與安排,那么就會發(fā)生因爭奪稀缺資源的利益沖突,以產權界定為主的交易活動也就無法進行,因此,產權制度對資源使用的決策有重要影響,并影響經濟行為和經濟功效。薩繆爾森曾在1950年預言,南美將是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因為那里資源豐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高,可后來事實證明他錯了。因為曾經認為產權制度在經濟結構中是無關緊要的一個問題,但事實上,戰(zhàn)后發(fā)展最快的地方是歐洲及東南亞地區(qū)。盡管這些地區(qū)資源很貧乏;但是,由于產權制度的合理制定與運用,使得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因此,產權制度的建立對經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4 服務產品的產品屬性分析
要想清晰地界定出競技體育運動員產權的歸屬,首先要對運動員勞動成果的基本屬性及產品屬性的歸類進行研究,即共有屬性、私人屬性或混合屬性。本文通過對李江帆《第三產業(yè)經濟學》和楊年松《服務產品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經濟學家按照產品在使用中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將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所謂競爭性,是指個人對某商品的消費影響該商品對其他人的有效供給。所謂排他性,是指商品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是否可以有效地排除其他人從商品的供給中收益[2]。如果一種商品同時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即屬于私人產品,如果不具備排他性和競爭性即屬于公共產品,第三類產品屬性即介于二者之間,例如,一個商品或只具有部分的排他性,或僅具有部分的競爭性,不能同時滿足既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產品稱之為準公共產品;因此,在競技體育中運動員通過自身天賦,加之長期刻苦訓練、比賽等,所創(chuàng)造的金牌、名次等榮譽,被稱為非實物性勞動成果生產,而且這種非實物性勞動成果,又兼具公共產品、私人產品和混合產品屬性。
2 對我國運動員產權爭議與矛盾問題的研究
2.1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發(fā)展致使產權爭議與矛盾問題突顯
過去,國家、政府或集體長期充當著競技體育生產過程的生產主體和投資主體;因此,遵循“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運動員勞動成果的回報收益和產權是歸國家和集體所有,這體現(xiàn)了運動員產權“公有制”或“共有制”的基本屬性;然而,伴隨當今我國競技體育市場化發(fā)展趨勢的日漸形成,職業(yè)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投資主體也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除了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俱樂部或企業(yè)的投資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運動員自身也在競技體育生產過程中投資了他們的天賦、健康、時間、精力及未來職業(yè)的轉型成本,已經成為了投資和生產主體之一。此外,還有家庭培養(yǎng)模式的顯現(xiàn),也表明了如今我國運動員產權形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應該說在如今的競技體育生產過程中,國家、俱樂部、家庭和運動員本身都在對這一生產過程共同進行投資;但是,由于人力資本區(qū)別于物質資本最大的特點是,人作為競技體育生產過程的承載者,決定了無論有多少個投資方和投資了多少,資本的形成都需要通過承載者本人付出健康、體力、精力、時間、天賦,以及未來職業(yè)轉型成本才能得以形成競技體育生產資本。那么,他既是競技體育生產過程的投資主體,也是競技體育生產過程投資的客體;所以,人作為競技體育生產過程的主體者同其所有者一樣,始終享有對勞動成果或生產資料分割和控制的權力。由此引發(fā)了國家、俱樂部(或市場),以及個人(家庭)對勞動成果的商業(yè)利益與價值等的爭取,并使得產權爭議與矛盾問題突顯。
2.2 混合性的勞動產品屬性是導致產權界定不清的關鍵
產權清晰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產權界定對提高經濟效率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產權界定的清晰與否與建立所有權、激勵和約束主體的行為有關[3];然而,導致運動員產權歸屬界定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生產者、投資主體、收益主體間產生了關于生產資料與勞動成果的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問題的爭議,因此,要消解上述問題,首先就要明晰運動員勞動成果的根本屬性。為此,國內著名學者楊年松、陳慧敏等基于服務產品理論認為,競技體育服務產品包含3種基本屬性,即公共產品屬性、私人產品屬性和混合產品屬性。競技體育公共產品是指運動員在獲得優(yōu)異成績時所帶來的榮譽,這種榮譽不僅是運動員個體所擁有的,而且是國家及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并擁有的榮譽。私人產品是指運動員通過優(yōu)異成績所換取的一系列經濟回報?;旌闲詣t是指公共與私人產品重疊或交叉的部分,即公共責任和服務意識等內容。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界定主要在于對不同產品作出不同的產權安排,所以矛盾的根源是,在“競技體育非實物性勞動成果”產出之前,國家與運動員之間沒有對“成果”產出后的資產產權屬性進行合理劃分;因此,由于其經濟屬性的多重性與混合性,使得如今運動員產權界定并不清晰,導致了生產者、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間產生了產權界定與歸屬的矛盾和爭議。
2.3 利益分配矛盾和沖突
體育經濟學家認為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勞動,社會對競技運動員勞動成果與勞動能力的認可也是運動員身價體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4]。也就是說,競技體育之所以是一種職業(yè),是因為運動員自身具有能夠生產出特殊勞動產品的勞動能力。運動員也正是依附這種特殊的勞動技能,換取有形與無形的勞動價值回報。如今,運動員的收入已經不再是原有計劃經濟時代背景下的單一形式,而是包含了更多,如獎金、廣告、贊助等。在競技體育走職業(yè)化、市場化發(fā)展路線的今天,運動員在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同時,在他身上所蘊含的商業(yè)價值和潛能也隨之體現(xiàn)出來,越來越多的商業(yè)、企業(yè)注意到了體育明星的影響力和商業(yè)效應,愿意提供更高的薪酬聘請運動員為自己的產品代言。美國著名的《體育畫報》公布的2007年度國際體育明星收入榜單中,姚明以3 176萬美元的總收入排名第8位;2008年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中,劉翔排名第2位,收入1億6 320萬元;2011年李娜的廣告收入1億3 800萬元;美國權威游泳雜志《游泳世界》預測,孫楊在2013年的廣告收入很可能突破2 000萬美元(約1億1 400萬元人民幣)。這些廣告或其他方面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國家所給予運動員的工作薪酬和獎勵;但是,國家在占有運動員通過拼搏和努力所得來的獎牌、成績、聲譽等無形資產的同時,對運動員勞動成果的有形資產,例如運動員商業(yè)贊助、獎勵、廣告、代言等收入也進行了占有,而對這部分商業(yè)利益回報的占有與利益分配問題就成為了引發(fā)主體間矛盾沖突的又一致因。如“田亮事件”的發(fā)生就是因產權主體間對利益分配的不同看法,所導致的國家與個人間的矛盾沖突,最終使得運動員和國家都蒙受了重大損失。再如,網球“單飛”制度的衍生,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運動員對其利益分配比例的不滿,引發(fā)了一度脫離國家隊,走個人發(fā)展路線。因此,如何消解利益分配矛盾,化解爭議,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完善運動員管理制度,推動我國競技體育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
3 基于產權理論對運動員產權界定與歸屬的研究
產權的界定不清會使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易產生糾紛,甚至導致交易成本、費用無限升高,最終使交易斷裂或無法進行;因此,通過產權的科學合理化界定,不僅可以明確不同產權主體的權利責任界限,使權利與責任相互對稱,還能夠建立起有效的獎勵與約束機制,控制交易成本與交易費用的增高。其次,界定了產權界限與主體劃分,其不同主體就會得到約束和激勵,就會有相對穩(wěn)定的獲得與預期收益,這樣才能提高產權主體承擔對產權權能行為的責任感,并且努力提升生產資料的利用率[5]。然而,運動員的勞動成果包含了有形和無形資產2種,其基本屬性兼顧了私人、公共的利益;因此,很難對運動員的產權整體進行界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這種特殊勞動成果產權具有“殘缺性”。
3.1 對運動員產權特征的研究
1)排他性。指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主體對其他主、客體具有對外排斥性或壟斷性[6],即當一個主體擁有產權權能后,就排斥了其他主體對該資本的使用和享受。由于運動員是其資本的先天主體,因此,運動員自身對其他人力資本具有先天的“排他”能力和條件,且具有“排他”成本低的特點?!芭潘浴笔沁\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可交易性的基礎。
2)可分解性。指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各項權能可以分屬于不同主體的性質,即運動員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可以分解開來,分屬于不同的主體[7]。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分解可為運動員勞動成果的市場交易、流通、配置和價值轉換創(chuàng)造條件,并且,該過程與運動員產權的交易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大大提升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因此,該產權的分解要準確地界定各主體之間的權能關系,其結果便是:原來完整的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分解為所有者產權,歸運動員所有;經營部分的權能歸國家或俱樂部所有;而利益的享有權則歸共同所有,并且利益的分配將依照產權轉讓契約,由國家或俱樂部統(tǒng)一分配。所以,運動員人力資本交易過程也是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分解過程。
3)可交易性。指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在不同主體之間的轉讓活動過程,是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的充分條件和實現(xiàn)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功能的內在條件,也是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促使運動員通過交易活動主動地出讓一部分權利。借助對人力資本產權的分割,運動員可以把經營權進行自由交易給任何集體或國家。同時,在取得交易權力后的集體或個人又可在契約或合同規(guī)定范圍內,對其經營權與其他主體進行交易,這如同籃球、足球等項目中的運動員轉會制度一樣。
3.2 對運動員產權本質屬性的歸置
運動員勞動成果的產出,既有運動員投入自身先天的自然資源,也有國家投入的物質與其他保障資源;但由于缺乏事先的產權界定,運動員無法合理地享受產權的收益,那些獲得世界冠軍和奧運金牌的運動員,也就不能單獨處置其有形和無形資產的使用、交易、轉讓和獨享等權益,進而引發(fā)了對運動員產權歸屬的矛盾和爭執(zhí)。可以說,目前因利益分配問題所引發(fā)的競技體育的矛盾,都與運動員的產權歸置有關。
在經濟學領域中將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2種。
1)當產品一旦具有了完全公共產品性質,那么任何人無論是否交易都可以參與使用和消費,而且一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也不妨礙他人的使用;因此,這種公共產品的產權性質屬于共有產權或國有產權。首先,共有產權意味著在共同體內的每一成員都可以分享和使用這一產品。其次,經濟學理論中的國有產權是指由國家所選擇代理的,并且作為權利的使用者,享有對生產資料、勞動產品的買賣、交易、使用、交換和收益享有等權利[8]。上述研究說明,我國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與特征。例如,運動員在賽場上通過競技、拼搏所獲得成績和榮譽,不僅屬于運動員個人,也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驕傲和榮譽。這如同奧運賽場上劉翔的奪冠,很難將其他國民排除在民族自豪感的受益者之外,而且由此產生的激動與喜悅也不會因大家共享而降低其效用。此外,我國運動員勞動成果的獲得,是國家通過長期以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等生產資料,才得以實現(xiàn);因此,國家作為競技體育生產過程的投資主體和生產主體,同樣享有非實物性勞動成果收益或回報,或者一部分商業(yè)價值利益等,如比賽獎金、廣告費、贊助費等。所以,在我國競技體育服務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其產權具有公共產權和國家產權的基本屬性。
2)在經濟學領域中私有產權的含義就是將勞動資本的使用、轉讓及收入的獨享等權益,歸界給一個特定的人,只有他可以將這一產品同其他主體進行自由的交易或轉換,還可以通過自由合約將這些權利轉讓給其主體,他對這種權利的使用不應受到任何干預或限制[9]。同樣,我國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具有私人產品特性與特征。首先,運動員是競技體育非實物性勞動成果生產的主體,他既是生產資料本身,同時也是生產者,因此,對于勞動產品的回收效益,理應具有享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等。其次,運動天賦是運動員自身特有的、稀缺的、不可復制和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因此,運動天賦是實現(xiàn)勞動產品利益最大化的邏輯起點。也可以把這種天賦確立為運動員作為投資主體的原始資本或原始資料。再次,競技運動屬短期職業(yè)和風險職業(yè)的一種。運動員的競技運動壽命有限,因此,必然承擔著職業(yè)轉換或二次就業(yè)的風險。最后,在當今激烈的競技比賽和大運動量訓練中,導致運動員出現(xiàn)傷病、勞損或殘疾等情況屢有發(fā)生;因此,運動員還要承擔傷病等意外情況發(fā)生所產生的后果和風險??傊?,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員產權,存在其私人產權這一基本屬性,運動員理應享有平等交易、自由買賣、收益獨享等權益。
綜上所述,我國競技體育勞動成果的生產,兼具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雙重屬性,這就意味著競技體育的運動員對其產權的歸屬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既可以采用私人產權,也可以實行共有產權或國有產權。
3.3 我國運動員產權界定的“殘缺性”
產權經濟學理論主要是著力于對產權、激勵與經濟行為的關系研究,尤其是探究不同的產權結構中對于收益、報酬及資源配置等行為制度的影響,重點是關注權利在經濟交易中的作用。值得深思的是,從經濟學視角來分析產權,它不是指一般的物質實體,而是指由人們對物的使用,所引發(fā)的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9]。它的作用是用來界定人們在交易活動中如何收益,如何受損,以及交易主體之間如何進行補償?shù)囊?guī)則,因此,產權的主要用途就是幫助交易主體實現(xiàn)與其他交易客體在進行交易時的預期目標。其次,一個產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行動團體對資源的使用權與轉讓權,以及收入的享有權。它的權能是否完整,主要可以從所有者對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轉讓性來衡量,如果權利所有者對他所擁有的權利有排他的使用權、收入的獨享權和自由的轉讓權,就稱他所擁有的產權是完整的。最后,根據(jù)處置權的權能使用范圍來看,雙方在法律的基礎上簽訂契約后,二者既存在著相互激勵功能,也存在著主體對客體的約束功能即所有權歸屬方對另一方的法律約束,例如運動員因酬勞及利益分配不均出現(xiàn)的“怠練”現(xiàn)象影響到比賽時,國家、俱樂部可以根據(jù)雙方所簽的契約合同對運動員進行法律基礎上的有效約束。如果這些方面的權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稱為產權的殘缺。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我國運動員產權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殘缺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無論是國家、俱樂部還是運動員本身,都是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的主體;因此,都不具備完全享有其勞動成果的使用權、收入獨享權及自由轉讓權,其中投資主體與生產主體間彼此重疊的關系,才使得運動員勞動成果可以在市場中流通或存在交易的價值,運動員產權才能得以實現(xiàn)。另一方面,運動員與國家之間沒有任何明確的法律條文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界定,導致在產權界定上的模糊而引發(fā)的爭議,所以,不論是哪一個個體都無法成為這種產權的唯一享有者。由此說明,我國運動員產權歸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殘缺”性質。
4 對完善我國運動員產權制度體系策略的研究
既然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的生產產權存在較大的選擇空間,即公共產權與私人產權。這就通過其產權屬性界定出勞動成果的歸屬,并且遵照這一屬性進行合理分配,即政府、企業(yè)等集體扮演投資者角色買斷或投資運動員的勞動產品生產過程,而運動員一旦接受買斷后必須為投資者服務,并且回報利益的分配由買斷者根據(jù)合同決定。由此說明,運動員與國家之間應該是一種勞動法律關系,勞動法律即主體一方必須是勞動者而且必須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和隸屬性,勞動法律關系具有以國家意志為主導,當事人即運動員意志為主體的特點。而根據(jù)勞動法律關系定義,運動員與國家、俱樂部之間的合同屬于勞動合同,即球員是勞動者,國家、俱樂部是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的標志是運動員的勞動力,二者之間關系是運動員向國家提供勞動力,國家應支付運動員酬勞。從合同條款看,盡管各個工作合同名稱不同;但是,具體條款的表述與受我國勞動法調整的勞動合同條款相符,以勞動權利和義務關系為內容,即運動員履行競賽訓練勞動義務,向國家、俱樂部提供競技體育勞動產品,國家、俱樂部向運動員提供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9],所以,運動員與投資者之間具有雙向選擇的權利,投資者為運動員的成才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并與之分享利益回報,而運動員則應該為投資者履行其合約承諾,并且在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放棄自身部分權益,從而實現(xiàn)運動員運動資本與收益的雙贏。
其次,依據(jù)國家對發(fā)展競技體育根本目的與動機,可以判斷出國家或集體作為生產與投資主體的目的,是致力于公共服務產品的生產,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共與公益事業(yè)的和諧發(fā)展,是以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目的的,是為了追求全國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單純?yōu)榱双@得金牌的產權,也不是以營利與商業(yè)回報為目的的;因此,基于我國競技體育發(fā)展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保障運動員個人利益收獲的同時,兼顧國家榮譽和集體利益,才是我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和集體主義發(fā)展的根本意圖。也只有這樣,才能完善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的建立。
4.1 完善保障體制
目前,由于國家與運動員之間產權經濟收益分配的矛盾日益增多,國家在對運動員收益權的管理方面也加入了文件契約進行管理。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工作規(guī)范化有關問題的通知》(體政字2001號)中規(guī)定運動員廣告收益分配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我國運動員的成長凝聚著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心血,因此,運動員商業(yè)性廣告收入的分配應兼顧各方面的利益,使中心與地方的利益得到合理體現(xiàn)。原則上應當按照運動員個人50%、教練員和其他有功人員15%、全國性單項體育協(xié)會的項目發(fā)展基金15%、運動員輸送單位20%的比例進行分配。國家隊運動員參加大獎賽及各種商業(yè)性比賽的獎金、收入,也應當本著兼顧各方面利益的原則,根據(jù)國家體育總局《國內外有獎比賽獎金、獎品管理暫行辦法》(體人字[1996]519號),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分配:運動員、教練員及其他有功人員50%,項目協(xié)會獎勵基金或發(fā)展基金30%,運動員、教練員所在?。▍^(qū)、市)10%,10%以上繳體育總局[5]。
在遵循競技體育體制發(fā)展的基礎上,國家作為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主體之一,是本著激勵國民鍛煉身體,增強國民素質,提高我國的國際聲譽的目的來進行競技體育投資發(fā)展,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而運動員作為競技體育投資主體在獲得優(yōu)異成績后,所帶來的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國家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運動員獲得有形資產的同時需向國家繳納一定的稅,在無形資產上可使國家民族素質得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國民整體素質提高。這樣看來,國家體育總局對于文件上的資金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太合理的,大部分有形資產歸國家所有,運動員本身既沒有得到經濟利益的“刺激”與保障,還要繼續(xù)投資自身的人力資本資源,嚴重地影響其他投資主體的積極性,應該合理地將資金分配給其他投資主體,對運動員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實行更人性化的激勵制度。
4.2 通過法律機制保障產權權益的有效實施
競技運動員的產權界定與權益區(qū)分,是要以我國制定的相應法律、法規(guī)為基礎。現(xiàn)階段,我國正在逐步建立法制型社會,所以,在人力資本方面我國出臺了《勞動合同法》《人權法》《物權法》[9]。相應法律的出臺給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清晰界定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障,能夠更好地保障各類投資主體的合法利益,也明確了運動員和投資者的勞資關系。構建人力資本產權的法律制度,由此來保障人力資本承載者實現(xiàn)其所有權。完善人力資本流動、人力資本使用方面的制度。體育部門應以法律條文或規(guī)章制度來界定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明晰產權歸屬和產權關系。在體育部門中,通過制定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對人力資本產權的投資主體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關系進行明確規(guī)定。這種途徑與市場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它便于解決不適合“聘任制”的成員產權界定問題。
5 結束語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競技體育勞動成果的創(chuàng)造具有2種基本屬性,即公共產品屬性和私人產品屬性;因此,運動員產權也同樣存在2種屬性,即私人產權和共有產權或國有產權,并且,2種屬性既彼此獨立,又在某種程度上相互混淆與重疊。也正由于產品產權屬性的重疊,使得產品生產的主體出現(xiàn)了多元化發(fā)展趨勢,這使得利益沖突與矛盾突顯;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依據(jù)產權理論明晰了我國運動員產權的含義,歸置其本質特征,并且結合服務產品理論推導出我國運動員產權根本屬性,從而基本界定與清晰了我國運動員產權歸屬,完善和發(fā)展我國運動員人力資源產權制度體系的構建,消解多元主體化發(fā)展所導致的矛盾突顯與利益,并且通過勞動成果的產權界定,努力實現(xiàn)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過程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科斯,阿爾欽,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66-167.
[2] 劉金麗.體育贊助的產權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8-70.
[3] 盛洪.現(xiàn)代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1-91.
[4] 李江帆.第三產業(yè)經濟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230-231.
[5] 屈興鋒.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界定理論演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
[6] 陳慧敏.競技體育服務產品生產制度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0.
[7] 李海,萬茹.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的本質與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7):879-881.
[8] 李娟,孔慶波.基于產權理論對運動員產權界定的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6):36-39.
[9] 韓勇.體育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