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話語權與刑事司法之間是互為作用的動態(tài)關系。在互動關系中,任何一方都是在假定為理性的情形下,在公共領域中的交流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實現(xiàn)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在自身內部同樣也存在著一定的利益博弈關系。對網絡輿論來講,網絡大眾的集體行動具有凝聚力的特性; 對刑事司法活動而言,司法主體決策機制的合理構建與運行是其重要的目標。當二者相遇面臨利益博弈時,就需要它們之間進行良性互動,以實現(xiàn)社會的整體效益。
[關鍵詞]新時期;網絡話語權;刑事司法;互動
一、網絡話語權
話語這個概念最早是在語言學中出現(xiàn)的,它具備一定的交際目的。在上個世紀的時候,話語這個概念就已經走出語言學的范圍,并不斷地擴展到其它的領域,所以其意義也具有了一定的變化,目前可抽象概括為基于詞語表達的具有一定的實踐功能以及特定的知識價值的思想主體,譬如政治話語等。也就是說話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了新的更為廣闊的力度,即社會與歷史的維度。其實一直以來權利與話語是不可分割的,權利是由話語來實現(xiàn)的,話語是一種展現(xiàn)權利的工具,同時也是權利掌握的一個關鍵。在我們的社會群體中社會各個階層基于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均會通過話語權來實現(xiàn)自己在這方面的主動權,只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話語權的展示渠道與方法比以前豐富多了,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以及媒體等實現(xiàn)我們這一方面的權利。不過在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階層由于其自身的素質或者社會地位方面的不同,話語表達的渠道以及方式是不同的,也就是因為如此不同的階層的話語表達所以出現(xiàn)了強弱之分。通常情況是位于社會上層的人員具有較多的社會資源以供其利用,同時他們具備較強的知識素質等,在行使話語權方面是比較強大的,社會底層的人員則不同,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是很有限的,所以其表達的意愿往往不被關注,處于被壓制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這就意味著不同階層的話語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網絡環(huán)境下社會上的各個階層的話語表達呈現(xiàn)多元開放的趨勢,由于網絡的普及應用,社會階層結構的表達權開始呈現(xiàn)一種動態(tài)性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網絡話語權具有了權利與權力的雙重屬性,也就意味著社會各個階層的言論更加趨于自由化以及多元化。話語主體從社會的上層開始傾向于社會的底層部分,國家以及政府方面也開始關注普通民眾的意愿,不過目前多數(shù)相關學者對于網絡言論的社會輿論層面的代表性是持有不同意見的,而且存在一定的質疑。
二、網絡話語權和刑事司法聯(lián)系互動的必要性
首先是自由開放性。網絡屬于一個虛擬的平臺,而且由于網絡技術屬于一個新興的事物,所以相關的制約機制在各個國家都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這就是說網絡可以形成一個虛擬化的社會系統(tǒng),但是在這個社會系統(tǒng)中是沒有相關的制衡的力量來規(guī)制其中的社會成員的言行,他們可以在上面任意妄為而不受到懲戒,每個人可以在上面自由的發(fā)表言論,雖然有諸多的問題,但是它始終是民主實現(xiàn)的另外一個途徑,維護了人們的話語權,也拓展了他們的話語權的展現(xiàn)方式。
其次是網絡暴力性。正是由于它本身缺乏相應的制約機制以及制衡的力量,所以在現(xiàn)實中不敢實施的言行,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實施。
其三是匿名與虛擬性。網絡創(chuàng)建的初衷是自由、開放以及平等,這也就意味著個體在網絡上的身份是受到保護的,也就是隱匿性。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化的社會,在這個虛擬的社會里行為主體只是一個符號,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而行事,在這里身份角色的界限是模糊的,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而且這些角色是其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不會發(fā)生的,或者說是當下情景中是不能夠發(fā)生的,也就使得網絡社會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隱匿與松散的性質,就是由于這些特性,無論是社會中的個體或者是群體均變得大膽而開放起來,他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拓展自己的民主空間,同時在這個平臺上的言行可以逃避法制以及輿論力量的壓力。因為在網絡中個體僅僅是一個符號,雖然說可以依靠網民的道德責任來解決,但是通常情況是他們?yōu)榱吮荛_現(xiàn)實的懲戒壓力而尋求網絡釋放,道德是很難發(fā)揮作用的。
其四是主體的平民性。在過去社會上的聲音多是社會精英等上層社會的聲音,多數(shù)群體人員的話語權是被淹沒的,現(xiàn)在由于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狀態(tài),也就是說話語傳播又回歸到人性方面上來了。網絡話語權已經與普通民眾結下了情緣,進一步彰顯其社會性,正是由于網絡話語權的出現(xiàn)使得社會不同的階層出現(xiàn)了界限消解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對于社會界限它具有一定的模糊以及解體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fā)展以及和諧發(fā)展。
其五是泛化與分散性。在網絡世界里現(xiàn)實的力量變得異常的微弱。網絡傳播的傳統(tǒng)方式被打破,傳播空間在時空上變得失去了界限,在這個沒有時空界限的網絡社會里所形成的輿論就會出現(xiàn)泛化的特點。德國的一位學者曾經這樣說,在傳統(tǒng)社會里人們往往出于害怕被社會所孤立,就會對強勢的意見采取趨同的心理,從而形成一種主導性的輿論。而在網絡社會則不是這樣的運行機制,在這個時代里,個體是趨向于追求自由以及個性的,所以他們會借助網絡尋求同盟軍,并且呈現(xiàn)出不同的輿論團體,也就使得輿論失去了主導性的力量,輿論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變得泛化而分散,呈現(xiàn)出不同的輿論主體,由于他們的力量不相上下,也就導致了輿論的多元化,在這些眾多的輿論力量里,不乏具有一些偏失者的輿論。諾依曼曾經指出輿論的過于分散是不利于社會整合的,而且很可能導致社會的崩潰。而偏失者的輿論導向很明顯對于社會發(fā)展來說是一個負向發(fā)展的能量,如果被一些人所利用則會給社會以及國家?guī)砗艽蟮奈:Α?/p>
其六情緒化特性。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現(xiàn)實社會的壓力,便在網絡中尋求一些發(fā)泄的途徑,就會發(fā)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是一些偏激的言論,這是形成輿論情緒化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很不幸的是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面是比較高效的,所以這些情緒化的言論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迅速的傳播,在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個體對于事物的鑒別能力是比較弱的,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思想共鳴,而加強這種不當?shù)妮浾摚罱K使得這一言論失去控制。
三、網絡話語權與司法刑事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互動
首先網絡話語權的開放性與刑事司法活動的封閉性的互補。我們知道網絡話語權是開放性的,所以說在處理相關的輿情危機的時候就需要實施公開化以及透明化。公開化的輿論是化解其危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不過司法刑事則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以及封閉性,所以說通常情況下需要與社會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開一些社會輿論等的不適當?shù)母深A,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司法事務。所以說一旦遇到輿論危機,司法這種具有封閉性的系統(tǒng)就會露出一定的缺陷,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化解其中的危機,所以需要結合兩者進行干預事件危機。
其次是網絡話語權與刑事司法活動二者具有共同的目標。無論是網絡輿論還是司法刑事活動,他們均指向公平與正義。網絡輿論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輿論觀點,但是其絕大多數(shù)出發(fā)點以及歸宿是良好的,絕大多數(shù)是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與維護,具體說就是揭露社會的事實真相。通常情況下司法刑事機關是被視為社會上的公平以及正義的第一個防線,它們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以及正義為根本目標。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平臺以及網絡話語權的實現(xiàn)是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它也是社會正義體系構建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網絡輿論以及網絡話語權的實現(xiàn)可以促進司法以及刑事活動的公正性。通過網絡輿論以及網絡話語權的實現(xiàn),可以把一些社會案件公諸于眾,從而增強司法刑事活動的透明度以及公開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有利于抵制司法以及刑事活動內部的不公正處理以及不當?shù)母深A。在處理社會案件時可以促進實現(xiàn)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有效的統(tǒng)一,當社會事件遭遇到不公正的審理的時候網絡輿論就會發(fā)揮其一定的積極性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司法刑事活動的隊伍的純潔性以及活動的廉潔性。
其三是獨立的刑事司法權可以對民眾的網絡輿論起到維護以及矯正的作用。刑事司法對于民眾來說是一個話語權表達的法治方面的保障。刑事司法權的獨立性的加強可以促進其相關機構能夠公正公平的行使職權,從而避免刑事司法成為網絡話語權的壓制性工具,真正實現(xiàn)網絡民眾的話語權利。我們知道網絡話語具有很強的情緒性,而通過相關的法律途徑以及理性的鑒證,可以矯正網絡話語的錯誤行為,從而使得網絡話語權的作用的發(fā)揮朝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其四充分行使網絡話語權可以提高刑事司法機關的輿論辦事能力。社會的發(fā)展意境把普通的民眾推向了輿論的邊緣,在這個時代由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任何一個人都能夠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就使得輿論事件的不斷的升級,在客觀上要求相關的機關部門作出一定的問題處理。由于這些事件的范圍涉及的比較廣,而且責任具有一定的彌散性等特點,促使刑事司法機關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辦事能力,更加獨立和更加理性的處理這一事件,促使他們做出更公正合理的措施,因為這些事件涉及的眾多的普通民眾,刑事司法部門則會更加的謹慎對待,更加冷靜的分析,同時把這一事件公開化,以增強其社會公信力以及部門工作的透明度,在網絡輿論以及網絡話語權方面給予一定的解決。
四、司法網絡和刑事司法互動平臺的構建
現(xiàn)實生活中公眾對司法活動,尤其是刑事司法廣泛關注,持續(xù)地發(fā)表著言論,然而,從司法主體方面,卻很少做出及時的回應。把司法主體的網絡回應平臺與網民的網絡平臺進行有效對接無疑是網絡話語權與司法刑事互動的一個有效途徑。在當下即使在公正上已經沒有任何瑕疵的司法裁決,出于社會公眾對司法腐敗的痛恨,經過公民網絡的相互傳播,也會引起網民的質疑。及時、公開、透明是防患網民非理性表達的最好辦法,法院應當轉變觀念,建立網絡咨詢臺,通過司法網絡平臺揭開自己的神秘面紗,避免因網民質疑司法公正而產生不必要的猜疑與對抗。我們知道和諧司法的打造,是需要公眾與司法主體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相關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消除誤解和疑問。針對這一問題司法網絡平臺的建立,無疑可以解決公眾與司法機關交流平臺缺失。通過它,法院可以積極主動地依法公開必要的信息,良性引導公眾輿論,以互動來促民主,尋求公正。
[參考文獻]
[1]關英彥.網絡輿論與司法如何良性互動[J].人民日報,2011(14).
[2]趙 露.論網絡輿論與刑事司法關系的現(xiàn)狀[J].今日南國,2009(2).
[3]袁瓊,呂雪梅.網絡話語權與互聯(lián)網輿論監(jiān)控機制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11).
[4]呂美香.走進網絡話語權[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9(8).
[5]尹振國.論網絡輿論對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權的負面影響[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2).
[6]馮越.網絡輿論怎樣干預司法審判——以兩起熱門刑事案件為例[J].今傳媒,2010(2).
[7]趙云澤,付冰清.當下中國網絡話語權的社會階層結構分析[J]. 國際新聞界,2010(5).
[8]劉陽.網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的現(xiàn)象和危害[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0).
[9]賀小軍.網絡輿論與刑事司法決策互動的經濟考察[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4).
[作者簡介]尹曉,麗水廣播電視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法學會2012年重點課題(編號2012NB04)階段性成果之一;2012年高等學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編號:FX2012089)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