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安
摘要:文化教學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勢在必行。從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的關系、文化差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漢語文化負遷移、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要求等五個方面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非常必要,本文提出語言與文化結(jié)合、學習與實踐結(jié)合、課內(nèi)與課外結(jié)合的文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077-02
在當今高科技和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世界各國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往更為頻繁。為了確保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人們必須對不同的文化有相當?shù)牧私?,對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有充分的認識。現(xiàn)行教學中,重視語言知識,忽視文化知識;重視語言知識輸入,忽視文化知識輸入;重視抽象理論分析,忽視具體知識感悟等傾向十分突出。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傳播媒介,還要受到文化的制約。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語言表面是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總和,但卻承載著整個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和思想,語言脫離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通過英語學習,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又能有助于語言的理解。林汝昌認為,外語教學有不可分割的三個層次:語言的結(jié)構(gòu)層次、語言的結(jié)構(gòu)文化層次和語言的語用文化層次。[2]前兩個層次強調(diào)語言及文化知識的講授,后一個層次在于語言實踐,這也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趙愛國、姜雅明提出,外語教學至少應包括語言內(nèi)容、言語技能、交際能力和文化悟力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1]
因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包含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它們要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英語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而文化教學要貫徹于英語教學之中。英語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教師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足夠的語言知識,訓練他們的言語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和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使他們能夠準確、順利地進行交際。
2.文化差異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文化差異卻成了不同國家人們交流的重大障礙。由于社會風俗習慣、言語與非言語表達方式、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雙方在交流時對于同一話語、身體語言的真實含義存著不同的理解,導致無法溝通,甚至造成誤解與矛盾。
美國社會學家Hymes認為,交際能力有四個重要參數(shù),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和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zhì)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3]換言之,就是使用者應能在英語環(huán)境中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恰到好處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能冒犯他人的隱私和忌諱等。如果忽視文化教學,學生無法深入地了解英語語言中蘊涵的文化現(xiàn)象,進而影響對語言現(xiàn)象的語用層次上的正確理解。在教學中導入文化,有助于學生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非常必要。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社會發(fā)展也對語言交際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國家教育部組織制訂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4.漢語文化負遷移
因為英漢民族文化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基礎上形成發(fā)展的,所以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都存在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以及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常常受到母語文化因素的干擾,這種干擾稱為文化遷移,通常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漢語的文化特征與英語的特征相似時,往往會出現(xiàn)正遷移,它對學習和掌握英語極為有利;相反則出現(xiàn)負遷移,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負面或消極的影響,阻礙英語學習的順利進行。比如,同一詞匯在不同的文化里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和聯(lián)想意義。如果學生不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而借助于漢語語言及漢語文化習慣思維,推測詞義,望文生義,就會造成誤解。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將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比較中英文化的異同,加深對英語國家較為突出的文化特征的了解,能夠消除文化障礙,減少母語文化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這是非常重要的。
5.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要求
趙愛國、姜雅明認為,文化教學是指“與外語教學中語言教學相對應的傳授或移入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形式和方法”。[1]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學習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知識,從而使他們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知識結(jié)構(gòu)得以優(yōu)化。大學英語教材全部選用原文材料,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涉及英美等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nèi)容豐富,將他們的文化展現(xiàn)在中國學生面前,這種文化教學使他們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有所了解,豐富知識文化,拓寬視野,培養(yǎng)文化意識,有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策略
楊學云指出,文化教學應遵循適用性、適度性、科學性、客觀性及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兼容并舉的原則,并以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和教材為依托,以文化知識為重點,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5]
1.語言與文化結(jié)合
大學英語學生不可能專門系統(tǒng)地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但教師可以把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jié)合起來,在語言教學中獲得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和交際能力等。教師應結(jié)合教材介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積累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zhì)。通過教材實現(xiàn)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完美組合。
2.學習與實踐結(jié)合
由于大外學生沒有很多機會直接體驗英美文化,教師可在課堂上模擬現(xiàn)實生活情景,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實際應用得到加強,提高他們跨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3.課內(nèi)與課外結(jié)合
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以及網(wǎng)絡資源也讓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要手段。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比如計算機、幻燈片、電影等資料進行文化教學,使學生直接而生動地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教師也可以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在圖書館、網(wǎng)絡等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班上進行展示,這樣,他們既學到了文化知識,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結(jié)語
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jié)合起來,努力探索語言中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領悟力和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和維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愛國,姜雅明.應用語言文化概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林汝昌.外語教學多學科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3]Hymes,D.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4.
[4]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楊學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導入研究[J].外國語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