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霞
【摘 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輕易傷害。現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閉鎖性等階段性性格特點,老師就要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師德修養(yǎng);人格魅力
在學生們接觸的各個學科中,語文包含的內容最廣泛,上接天文下接地理,通遠古連中外,更是深入探尋世界名人們的內心世界,從而提升學生們的精神素養(yǎng)。可是,為什么上語文課,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卻是“愛你不容易”。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老師的深思,到底是教育觀念陳舊,還是責任感不強?是教學方法不當,還是自己的課堂缺乏情趣?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真實而具體的接受者,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當個知識的傳聲筒,不考慮學生的思想情感,那任憑他講的口干舌燥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所以老師只有首先從學生的思想認知角度和愛好興趣角度及他們年齡段的特點方面切身考慮,采取學生們喜歡的方式教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自己主動的去學,“好之”、“樂之”,這時的效果才會如雨后的竹子般節(jié)節(jié)高。那老師應該怎樣做呢?我說一說自己的一孔之見。
一、努力提高師德修養(yǎng),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
傳道者必須聞道在先,塑造他人靈魂的人,自身必須有高尚的靈魂。老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同時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的言行舉止,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的語言要規(guī)范、文明,舉止要大方端莊。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輕易傷害?,F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閉鎖性等階段性性格特點,老師就要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另外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教師要用自身的行為,用人格力量來教育和感染學生。我們一定要常修為師之德,做一個有風格、有風度、有風骨的人,做一個道德高尚,正直無私,富有愛心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行才能對學生產生震撼,才能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動學生、教化學生??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缸水”,老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誦讀貫穿始終,讀中品情,讀中品味,讀中升華
葉圣陶先生曾說:“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言學科,不該只用心和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上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們要摒棄那種只動口、不動腦的小和尚念經式的朗讀,提倡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朗讀,眼、耳、口、腦等多種器官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這種朗讀,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信息、知識,還有助于培養(yǎng)氣質和修養(yǎng)。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發(fā)音、吐字、節(jié)奏、語流及語態(tài)等朗讀技巧,其氣質也必然會得到升華。
現行課本中的文章,多為名家名作,雖有相應的范讀錄音,但總不能代替現場范讀,音樂會現場和屏幕前觀看產生的情感總是不一樣,就是這個道理?,F場的范讀不僅能讓學生聽到最真實的聲音,還能通過手勢、表情、眼神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出神入化地傳遞給學生,比錄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讀需要的是激情,即使老師的普通話不太標準,朗讀技巧不太高明,但融入了自己感受的聲情并茂的范讀是最具滲透力的,最能引領學生走進作品。
除此之外,學生的誦讀又是其中之重。朗讀是一種審美活動,朗讀者是在扮演著雙重角色,既是審美者,又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朗讀本身就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盡顯他們的個性才能,必須保持朗讀的開放性和形式的多樣性。老師要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讀出他們自己的理解,抒發(fā)和張揚自己的個性情感。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齊讀、個人讀、男女分讀、分角色讀、還有配音朗讀、表演朗讀,只要學生喜歡,能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創(chuàng)造欲,無一不可。
三、聯(lián)系現實,注入活水,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受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边@啟示我們只有將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語文教學才有活的課堂。課堂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情緒體驗。同樣的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內涵與現實生活、現實社會聯(lián)系起來,也會使學生的思維打開,思維空間更加的廣闊,頭腦更加充實,不會變成書呆子。
四、因勢利導,巧于點撥,活躍課堂
教學好比演戲,無好的劇本,演不出好戲;有了好的劇本,還必須要有好的導演和演員。教師就是一個集編、導、演為一身的演員。同樣的內容,善教者巧起妙引,使學生如乘輕舟,順風揚帆;不善教者照本宣科,使學生如人泥沼,舉步艱難。僅僅靠“告訴”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動之以情,使自己的課堂充滿情趣,富有滋味,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使學生由“厭之”而“好之”、“樂之”。恰當的課堂提問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而課堂提問應該著眼于知識的不同角度,并注意體現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力求采用新穎的問法,從合適的角度巧妙切入,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的引導著學生逐步深入,探究出答案。
總之,要使語文課有滋有味,教者就是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撥動學生的心弦,奏出美妙的樂曲,就是應給學生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種子,在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語文課堂點綴得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普通教學課程方案(實驗)》.
[2]任長松.《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
[3]魏國棟,呂達主編.《普通教學新課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