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我國擁有綿綿數(shù)千年的燦爛文化,那活潑恬靜、充滿田園風情的遠古歌謠《詩經(jīng)》,博大精深、格高境闊、把漠漠穹空作掌上觀、閃射著哲理光芒的先秦散文,猶如江河出峽、百川灌海、氣象萬千的唐詩,情深、意婉、空前繁榮的宋詞……它們五彩斑斕,是一座座文壇高峰,是一個個千古美麗而神奇的世界,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在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取其精華,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極其重要。早在30年代初期,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本是讀的學科”,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人們?yōu)槭裁催@么推崇“讀”呢?我想,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
1.非讀,無以培養(yǎng)語感。學語文,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語感,養(yǎng)成了語感,聽、說、讀、寫的能力就都容易提高了。
2.非讀,無以激發(fā)美感。讓學生懂得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增強文學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又一重要任務。
3.非讀,難以培養(yǎng)邏輯思辨能力。好的文章,常常充溢著不容置辯的思辨力量。
明確了“以讀為本”的重要性,就該研討怎么讀了。顯然,要學生死記硬背不行;無論長文短文,都采取一樣的讀法不行;不作指導,完全放手讓學生讀也是不行的。我們知道,現(xiàn)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接受的知識多,信息量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不同的文章應采取不同的讀法。大體來說,應分為如下四種:
1.對那些篇幅不長的傳統(tǒng)名篇,應以誦讀為主。其方法是老師在對文章的背景、難點作些必要的介紹和疏通之后,便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直到背誦。以誦讀為主的文章切忌講的過多、過細,許多東西應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自己領(lǐng)悟,有些甚至是在學生背熟之后才慢慢揣摩出來的。但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對記憶的技巧作適當點撥,要求學生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語氣語調(diào)。教師宜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來激發(fā)學生讀背的興趣。
2.對那些篇幅較長的名篇,可采取“通讀+誦讀”的方法。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教者宜先指導學生先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然后要求誦讀重要段落?!读H藺相如列傳》重點誦讀藺相如對秦王說的兩段話和對門客說的一段話。對這類文章,通讀部分宜講得稍詳一點,要求背誦的段落不宜講得太多,應注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揣摩。
3.對文字較艱澀、含義較深刻的文章,宜采取“研讀+誦讀”法。如教學魯迅的文章,朱光潛的美學論文等時須先設(shè)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研討,在學生明白文章大意、作者采取的基本方法及語言特點之后,讓學生反復誦讀。
4.對于文字較淺顯、篇幅又較長的文章,則宜采取速讀法。前面講過,現(xiàn)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學會以較短的時間獲取大量信息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時,既要采取多種措施要求學生熟讀或背誦一些典范的文章,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chǔ),又要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因而,教給學生一些速讀的技巧,利用典型材料,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速讀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在指導速讀時,一要授之以法,如找中心句法,找重要信息法等;二要規(guī)定時間和任務,或要求幾分鐘讀完,回答幾個問題,或要求寫內(nèi)容提要、寫結(jié)構(gòu)提綱等。
以上幾種方法,當然不是孤立的使用,宜配合著使用,如用“誦讀法”讀的文章,宜先用速讀了解大意,再熟讀成誦,對文中重要問題也可采用研讀法討論,每篇文章只須確立一個重點,不必面面俱到。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在語言教學中,都須堅持“三個為主”的原則,即以“讀”為主,以學生活動為主,以提高素質(zhì)為主。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堅持了以讀為本,堅持“三個為主”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