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鵬飛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時多,耗費師生精力大,但收獲甚微,這無疑制約著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語文教學要達到“教就是為了不教”的境界,無非要突破閱讀課這個“瓶頸”。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了探索閱讀教學的新路子,我認為下面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
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應有一席之地。從中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如寧鴻彬的卡片教學,使學生積累詞語范圍不斷擴大,數(shù)量不斷增多。否則,就很難談到能力的提高。
閱讀中,生詞值得注意,對熟詞也不容忽視。對熟詞要認真研究,因為在一篇文章中,孤立地看,沒有什么特別之外,但要與上下文聯(lián)系來看,往往別有韻味。研究它,對體會文情,摸清文思,理解文旨,都大有好處。
那么,在中學進行詞語教學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詞語教學要和閱讀同步進行。特別是對那些在文章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中心詞,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詞,概括段意的重點詞,都不能離開它賴以存在的具體語境。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教讀,認真揣摩品味,深化理解詞的意義和其特定的表達作用。
教師指導閱讀,要在析句求旨的過程中貫穿詞語教學,而不能游離文章之外孤立地釋詞,脫離句中之意去釋詞。只有聯(lián)系上下文,把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解釋,和閱讀同步進行,才能避免簡單化、抽象化。
其次,加強造句訓練,熟練掌握詞語。學習新詞語,在課堂上可以口頭造句訓練,也可以在課后布置一定的造句練習。學生對新詞語的學習,做到會讀會寫,會解釋,也會正確應用。事實告訴我們:學生對新詞語掌握的標志,就是能夠熟練地應用它。
再次,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詞的好習慣。學生的詞匯量的豐富,是閱讀能力高的一個標志,也是寫作能力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養(yǎng)成建立詞匯表、小詞典的習慣,把詞語的積累當成自覺而為的事。隨時把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生詞、優(yōu)美的詞語,摘抄下來,或通過查工具書知其意,或儲備起來。
(二)
在中學語文課堂,閱讀課中的朗讀存在著弱化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在臺上慷慨激昂地講解,而齊讀、個人讀、分角色讀減少了,甚至課堂缺少了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讀課文時破詞、重復、增刪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往往課文已學完,學生讀課文卻還吞吞吐吐、結(jié)結(jié)巴巴。根本談不上朗讀的速度,語氣,讀出句子、段落的層次等文章的結(jié)構關系,讀出標點的停頓,準確體現(xiàn)作者表情達意、意志傳情的思想感情了。
針對朗讀教學的不盡人意之處,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采取措施:首先,在閱讀教學中,給朗讀一片晴朗的天空。提高朗讀的質(zhì)量,“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語)。其次,精講多讀,能在朗讀中掌握的知識無需去講。同時,教師要注意示范的作用,達到“感之以趣,趣之以讀,讀之以思”的效果。最后,要注意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指導朗讀的技巧。
(三)
學生學習語文,如果始終處于低水平階段,原因除前面所述原因外,更主要還存在于閱讀的本身,說確切點,與我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有很大關系。我們有些教師一上閱讀課,頭腦中就想到的是中考、高考閱讀題的模式,教一篇課文,便是設計一套試題,估計要考的重要段落、語法修辭、句子含義、結(jié)構層次,必定詳作分析。凡所要考,唯恐不教;凡所不考,一概不教。學生也整體圍著筆記轉(zhuǎn),至于真正的閱讀就無從掌握。
這樣“填鴨式”的閱讀教學,就算有師生的一問一答,也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習的激情,也提不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當休矣,這種“反科學”的教學方式!
閱讀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活動,它需要大量的腦力活動。閱讀課上,對一篇文章的理解,作為讀者的教師和學生,關系上是平等的,那么就允許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反對把自己的觀點或是教參上的觀點強加給另一方。
那么,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案顯而易見,起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的講解不可少,教師精彩的講解給學生以示范。但學生的閱讀能力要真正得到提高,還必須自己花費心力去實驗,去給學生以拐棍,再加上教師的攙扶,以后逐步丟到拐棍,不需攙扶,直到能夠自己獨立行走。教師的作用主要就在于“相機誘導”上。
通過訓練,學生閱讀逐步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就是我們教師教學的目的,即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形成自覺讀書的習慣,勤于誦讀的習慣,堅持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那么,我們語文教學就走入了正軌,實現(xiàn)葉老的“教就是不教”的目標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