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經(jīng)典敘事學的理論,查爾斯·狄更斯在短篇偵探小說《跟蹤追擊》進行了寫作實驗,運用第一人稱敘述者的不可靠敘述來巧妙地表現(xiàn)了主題,為日后偵探文學乃至現(xiàn)代文學豐富的敘事技巧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狄更斯 《跟蹤追擊》 敘事學 不可靠敘述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作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英國小說家早已家喻戶曉,他的幾部長篇著作也已得到了評論家和中外廣大讀者的肯定和好評,但其短篇小說,尤其是他的“離奇小說”,還未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相比起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結(jié)構(gòu)嚴謹,具有短小性,濃縮性和經(jīng)濟性等特點,更易在結(jié)構(gòu)安排和敘事模式中出彩,其中信息和情節(jié)的緊湊性更易使讀者及時地感受到其瞬間爆發(fā)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李,2011:VI)。因此,本文就以狄更斯的較有代表性的偵探故事《跟蹤追擊》( “Hunted Down”)為例,挖掘文本的隱含作者,來分析作者如何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者的不可靠敘述來表現(xiàn)真正的主題。
《跟蹤追擊》于1895年發(fā)表在《紐約流水賬》(New York Ledger)雜志上,是狄更斯有名的偵探故事。該小說的敘述者是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經(jīng)理桑普森先生,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讀者講述了一個關于騙保的故事。
在該短篇發(fā)表之際,偵探小說尚處于萌芽階段,只有“偵探小說鼻祖”愛倫坡的推理故事流行于歐洲大陸(坡, 2010:7)。狄更斯在這篇小說開創(chuàng)了一種偵探敘事模式:犯罪與偵探過程同時進行,并在結(jié)尾時兩條線索碰撞達到高潮。作為連接兩條線的關鍵人物和敘述問題的關鍵要素,故事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桑普森先生在敘事中時并沒有明確交代自己的所知所想,但同時也謹小慎微地為讀者提供選擇性的暗示和線索,通過這張“不可靠”之口,揭示了小說的真正主題,達到高潮迭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震撼效果。
修辭性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始人韋恩·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了隱含作者這一概念來特指作者在創(chuàng)作某一作品時特定的第二自我,而敘述者的言行是否與隱含作者規(guī)范保持一致,是決定敘述者是否可靠的標準。這種“不一致”常常出現(xiàn)在類似于本文的第一人稱敘述中,其規(guī)范包括作品中的人物,技巧,語氣等各種成分體現(xiàn)出來的作品的倫理,信念,情感,藝術(shù)等各方面的標準 (Booth, 1961:173-174)。在《跟蹤追擊》中,狄更斯對如何通過敘述者的不可靠敘事來巧妙地揭示文章中心做了有益的探索,這一點突出體現(xiàn)在隱含作者對“面相學”的真實態(tài)度。
從聚焦角度來看,狄更斯在本文中沒有采用19世紀盛行的第三人稱敘述,而是采用了第一人稱見證人敘述。根據(jù)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Genette)在《敘事話語》對小說聚焦的分類,本文屬于敘事者固定型內(nèi)聚焦手法(敘述者=人物)(Genette, 1988:193);而根據(jù)斯坦?jié)蔂枺⊿tanzel)依據(jù)觀察位置對第一人稱見證人的敘述,本文則應當劃入“外視角”的分類,即敘述者是站在故事的邊緣的見證人(申丹, 2006:60)。但在兩種分類方法在運用于該文本分析時均不夠全面準確:敘述者桑普森先生對讀者所敘述的內(nèi)容少于他所知道的,且在敘事過程中帶有著明顯的主觀性,與熱奈特和斯坦?jié)蔂柕睦碚摯嬖诿黠@的矛盾。因此,本文的視角問題可從心理層加以分析,從而得出聚焦者(桑普森)對聚焦對象(史林克頓)的認知(知識,推測,信念,記憶等)和情感態(tài)度(主觀與客觀)(Kenan, 2001: 80)。
“面相學”,即“把相貌和舉止結(jié)合起來考察一個人”(狄更斯, 1991:54)是敘事者的一開始就提出來的關鍵詞,并成為他講述主體故事的出發(fā)點,在故事中具體化為史林克頓的中分頭路。在故事的每一部分,桑普森都會多次提到史的中分頭路給他帶來的不良感受,似乎這條光潔白亮的頭路不停地暗示聽話人“按照他規(guī)定的方式,而不是用別的方式看待他”(57),由此讓讀者認為敘述者是極其主觀任性,只憑對方一條中分頭路就決定自己了的好惡。但細讀文本即可發(fā)現(xiàn),隨著故事的推進,敘述者對中分頭路的描述和反應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故事的前半部分,敘述者會不自覺地順著這個“頭路”提供的方向與史進行對話,看到史優(yōu)雅得體的舉止也對讀者坦白自己可能存在偏見;但在兩天后史在其辦公室填表格時,敘述者開始回避這條頭路,“他……又把那條長長的紋路纖毫不爽地呈現(xiàn)到了我的眼前——這時我背對壁爐站著”(64);在海灘“巧遇”時,桑普森再次提到“我已下定決心,絕對不讓那條頭路再不偏不倚對準我的鼻梁了”(65);在最后一次見面時,桑普森又提到“(史)又把那條光滑的石子路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但這已是最后一次(73)”,直到史被當面揭穿,“把手舉到頭上,揪下了一些頭發(fā),扔在地上。那條整齊的的頭路就此完蛋了,他親手毀了它(78)”。
表面看來,桑普森無來由地堅信著“面相學”,呈現(xiàn)出固執(zhí)的主觀性,通過文章的草蛇灰線可以看出,這恰恰是桑普森先生與反抗主觀性的過程。史林克頓的這條頭路在隱含作者看來就是人類極具迷惑性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代表。史表面上衣著得體,舉止優(yōu)雅,談吐風度,若是不了解真相的人,很容易被其華麗的外表蒙蔽,“按照他規(guī)定的方式…….來看待他”(57)。直到最后被當面揭穿,史的殘忍貪婪的邪惡本性才暴露無遺,而此時,他整齊的頭路也撥亂了,表明這個假面具終于脫落,真相大白。通過這個故事,讀者可以推斷出作者想表達的其實與“我”的表述恰恰相反:人性是矛盾和復雜的,所謂的“面相學”其實是不可靠的,但世人總是愿意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xiàn),簡單地順著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去認識他人,從而做了外在表現(xiàn)的奴隸。
由此可以看出,該小說在表面看來是作者在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在說明一個淺顯的道理,而事實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證明了完全相反的道理。這種表面上的矛盾與內(nèi)在的統(tǒng)一增強了《跟蹤追擊》的張力與可讀性,表現(xiàn)了作者的精巧構(gòu)思,豐富了偵探敘事模式,也預示并孕育了日后現(xiàn)代敘事文學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Booth,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2] Kennan, Rimmon.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nd edition, 2001.
[3]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M]. Ithaca: Comell UP, 1988.
[4] Stanzel, F.K.. A Theory if Narrativ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4.
[5] 愛倫·坡. 外國中短篇小說藏本 愛倫·坡[M], 陳良廷等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6] 查爾斯·狄更斯. 中短篇小說選[M], 項興耀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1.
[7] 李維屏. 英國短篇小說史[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8] 申丹: 何為不可靠敘事, 外國文學研究,2006, (4):133-143
作者簡介:姜睿睿(1990-),女,山西臨汾人,學歷: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