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煥嵩 孫國棟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只要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做到耐心細致,充分尊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完全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將“學困生”轉變成優(yōu)秀生。
學困生轉化 合作互助 指導方法
身為人師的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的每一名學生都能非常的出色,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總是有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落后。怎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動力,改變學困生的學習面貌,這是一個困擾大多數(shù)教師的問題。學困生的教育、轉化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首先,大多數(shù)學生智力上的差異并不是造成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缺乏學習興趣、沒有自信心,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不當,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要求過高等加快了學生的兩極分化。但相信只要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做到耐心細致,充分尊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完全可以將“學困生”在我們的課堂上轉變成優(yōu)秀生?!安粧仐?,不放棄”這一理念完全可以放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一、用師愛感化,提高學習動力
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學困生的自尊心更加脆弱,他們更加在意老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渴望老師對自己以誠相待,不歧視,不諷刺,不打擊,不揭短,都有怕遭冷落的心理,他們能從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語態(tài)中了解到教師對他們的心態(tài)。因此,我們對學困生要有誠摯的愛,要用平等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愛生的情感體現(xiàn)在一舉一動中投射到學生心里。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時,隨之對學困生投去一個充滿信任的、親切的目光,他們會得到無聲的鼓勵而積極思考;課上巡視時,經(jīng)常走到他們面前,查看他們的做題情況,及時的給予他們點撥、指導,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并不是學習的局外人,老師在隨時關注他們,慢慢地他們上課不再懶散,而是變得很認真,注意力也越來越集中了;課后平等和藹的與他們交往,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幫他們解決學習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困難。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會給學生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學生自覺地學習。
二、體驗成功,重拾自信
只有充滿自信,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信心,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抓住學困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設法讓他們把自己的閃光點表現(xiàn)出來。對他們在學習和言行上的每一點進步都要在全班同學面前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勵,喚醒他們的自信,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在教學中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真正體會到經(jīng)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歡樂,樹立起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愿望。在我班有幾位學生,一直以來成績很差,上課不注意聽講,不愿回答問題。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就適當降低要求、降低起點、降低步伐,每一堂課都讓他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如果回答的結果是正確的,我總是會給以肯定的目光,并向他翹起大拇指;如果回答不好,我會根據(jù)具體情況予以啟發(fā)、提示、幫助等。同時并及時對他們加以肯定,表現(xiàn)出對他的賞識,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上課精力集中了,成績有了顯著提高。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他們堅定信心,奮發(fā)向上,從而不斷進步。
三、培養(yǎng)興趣,促進學習
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動力是對所學內容有內在興趣?!敝挥袑W生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時,才能形成學習數(shù)學的內動力。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教材的不同特征,在教法上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多選取一些接近他們生活的材料,讓他們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習當中來,推動他們去尋求知識,鉆研問題,開闊眼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合作互助,共同進步
同學是學生的益友,為了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們,感化他們,還要在班中建立“學習互助小組”,特意安排幾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于助人、耐心細致的同學與學困生一組,加強學生間的合作互助學習。課上讓組長把更多小組發(fā)言的機會留給學困生,學困生不明白的,要做到“手把手”的教,教完之后讓學困生自己再講一遍;課下及時監(jiān)督他們的學習。這樣通過優(yōu)秀生帶動學困生,讓學困生學習優(yōu)秀生的一種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共同進步。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很大的幫助,從而達到了減少學困生數(shù)量的目的。
五、指導學法,形成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轉化學困生,不應只停留在查漏補缺上,而應該重視培養(yǎng)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要加強學法指導,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引導他們制訂好學習計劃、布置課前自學、及時復習、獨立作業(yè)等。同時讓學困生每人都配一個“錯題本”“一枝紅筆”,讓他們將自己做錯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在上面,經(jīng)常拿出來翻一翻,以便自己尋求、總結解題方法。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避免進行過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因多次無效的思維所造成的倦怠情緒,注重啟發(fā)、引導他們抓住新舊知識的相關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學習,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長期努力,精心轉化,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學困生的上進心增強了,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與同學、老師的關系也融洽了許多,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改變,不再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學困生”,而是值得其他同學學習的“進步生”了。
總之,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歷程,亦非靠某個人單槍匹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全方位的配合。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寬厚、博愛、敏銳之心去理解“學困生”,關心“學困生”;我們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xiàn)的機會;積極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激發(fā)學習興趣。那么,“學困生”就會以一個成功者的姿態(tài)去追求、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