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隨著改革春風陣陣襲來,教育這片沃土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灌輸式的教學已成為課堂中最失敗的教學案例。在荊棘的教學路上,我們蹣跚而行,逐漸整理思路,反復換位思考,不斷總結經(jīng)驗、推陳出新,摸索出適應教學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一、做有思想的教師
師者,為人表率;師者,胸懷坦蕩。新時期的教師首先要有思想,也就是說做一個有想法的教師,要會思考,要用反思的心態(tài)對待自身的教學行為,用質疑的眼光審視教育現(xiàn)象。改變自身角色,從一味的知識灌輸者轉變?yōu)橹R的引導者、與學生共同排難的合作者。為此,教師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精于教學、樂于奉獻,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最新教學動態(tài),熟悉學生心理,為學生創(chuàng)造清新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再盲目地認同,而是有目標地思考,通過積極的討論自己總結概括問題的答案,實現(xiàn)自我學習的目的,營造全班參與、共同思考、普遍討論的良好氛圍。
二、做有作為的教師
教師的作為無外乎桃李滿天下,仁愛遍中華。記得我第一次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講臺,望著學生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時,真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們綻放出的友好笑容,又給了我莫大的安慰,由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將自己的全部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我對學生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來不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痹谖业墓膭钕拢瑢W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我理想樹立了、人生目標明確了,成為求知欲望極高的求學者。
三尺講臺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信息崗,一塊黑板是教師艱辛路程的見證人,而那小小的粉筆在教師手中,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樣,使那一根根稚嫩的樹苗,變成了參天挺拔的大樹,從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當身邊的人對我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時,我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可這榮譽背后的辛酸,又有幾人能體會?在人生中,教師是只求奉獻不計索取的春蠶,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當初選擇這個職業(yè),就注定要無怨無悔。
三、做有寄托的教師
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教師是神圣的,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然而學生的成績又是教師工作的動力。當學生這片小舟駛入學校這條大江時,教師又是導航儀,幫助學生乘長風、破萬里浪,從而抵達知識的彼岸。教學中,我的目光不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知識上,更放在了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養(yǎng)上,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學會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方法上,我靈活多變,審時度勢,巧設懸念,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教師給予學生的是愛,學生回報教師的是情。兩者形影不離,互相依賴。有理想的教師,會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這是在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把學生打造成集師所長、彌師所短的人才,順理成章地將學生安置到了教學的主體位置。
“欲速則不達”,也就是說教學不是一兩天能夠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對學生做整體規(guī)劃與長期培養(yǎng)計劃,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也不會一味地敷衍了事。遇到這樣教師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有助于他們發(fā)掘自己的內在潛力,通過關注學生的變化,從實質問題出發(f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糾正學生的學習方法,真真切切為上好每一節(jié)課做好準備。
四、做有影響的教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庇腥苏f教師似春雨,我很認同這句話。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業(yè)務學習,提高自身修養(yǎng),努力為學生做好榜樣。學生的學習很關鍵,但做人更關鍵。在課堂上我始終樹立這樣一個信條:“成才先成人?!崩蒙险n時所涉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意識到品行端正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勵、自強。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
五、做有先知的教師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需要教師做到未雨綢繆。教師要有細心、洞察力及正確的判斷力,在課堂中,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學生情況作整體部署,并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從學生的興趣尋找突破口,這樣有利于駕馭課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做學生課堂上的良師,生活中的摯友。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材編排教案,合理、正確地把握重、難點,詳細處理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可能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情況逐個分析,利用網(wǎng)絡資源查找恰當答案,生動、形象地開展教學。
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機智靈活,具備較強的鉆研能力。只有不斷武裝與充實自己,才能無愧于人民教師這個稱號,才會在教學領域展示最出色的自己。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