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
大腦有個“體驗模擬器”
計劃未來是人類特有的屬性。雖然有些動物也會提前為冬天儲藏食物,但這些行為只不過是由光照強度、白天變短等自然條件誘發(fā)的本能行為,它們并不是因為考慮到冬天的食物問題才做這些事的。而人類思考未來的方式則完全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能行為。
在最近200多萬年的時間里,人類的腦容量擴充了一倍還多,從重量只有不到0.6千克的能人的大腦進化成超過1千克的智人的大腦。這是因為大腦中額葉的體積增大了很多倍。額葉是大腦發(fā)育中最高級的部分,正是額葉的發(fā)展讓人類擁有了獨特的想象未來的能力—— 體驗模擬。
其他動物必須親身經歷每一件事才能了解其中的利弊,但人類的“體驗模擬器”則能讓我們在事情沒有發(fā)生前,先在大腦中體驗整個事情的過程和感受,從而使我們更有效地追求快樂、免于遭受痛苦的經歷。我們不需要將手伸進火里就能知道這樣做會很痛,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體驗模擬就能感受到,這是任何動物都不具備的能力。
有了這個“體驗模擬器”,我們就能夠控制前進的方向,并鞭策自己朝這個方向努力。于是,我們會盡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會因魯莽的一時沖動而毀掉自己的未來,而是將大部分時間用于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能夠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明天。我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地善待自己的未來,盡管未來如此遙遠,但我們相信自己是可以辨別怎樣的未來是好的,并堅定不移地朝這個方向前進。
人們無法預知未來的樂與痛
然而,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認真規(guī)劃并為之努力奮斗的事情不一定會在將來成功時帶給自己快樂,而我們沒能避免的禍事也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痛苦。
吉爾伯特在實驗中提供了兩種情境:彩票中了大獎;遇到車禍導致終生殘疾。然后他讓參與者評估當人們處于這兩種情境時,他們的快樂指數(shù)是多少。參與者無一例外地認為,彩票中獎比終生殘疾的人會快樂得多。然而吉爾伯特在現(xiàn)實中調查發(fā)現(xiàn),因車禍致殘的人一年后就不再悲傷,中了大獎的人一年后也不再高興。
吉爾伯特在研究人生巨大挫折如何對人們產生影響時發(fā)現(xiàn),在挫折發(fā)生三個月之后就幾乎不會再影響絕大多數(shù)人的快樂程度了。美國的前眾議院主席吉姆·賴茨因政治丑聞而下臺,從此失去了所有的權力、地位和金錢。但他面對《紐約時報》的采訪時說:“身體上、精神上各個方面,我現(xiàn)在感覺都非常好。我沒有一分鐘是后悔的,我相信這是最好的結果?!?958 年,美國黑人莫里斯·比克曼在一次槍擊案中被無辜冤枉,含冤入獄37年,最后通過DNA檢驗才證明他是無辜的,釋放出獄時他已經78歲了。然而他對此事的評價卻是“這是一個榮耀的經歷”。
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每個人身邊一定不缺這樣的事情:別人看來不幸的生活,自己卻過得有滋有味;有人擁有讓人羨慕的生活,但他本人卻感受不到這些帶給他的快樂。
不必勞神規(guī)劃未來
為什么我們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出的理想未來并不能讓我們快樂,而那些令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也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重?
原因就是我們想象未來的某件事就像是遙望遠處的山巒,我們只能看到事情大概的輪廓,不可避免地會忽略掉很多細節(jié)。人們在想象未來時就是像這樣遺漏了很多事情,而這些被遺漏的事情其實是非常關鍵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所做的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設想自己的球隊在比賽中獲勝或失利,并預測自己在此后幾天的心情如何。在預測之前,其中一些學生被要求具體描述一下這些天會發(fā)生的事情,而其他學生沒有這樣做。幾天之后,研究者又讓這些學生匯報自己這幾天實際的快樂指數(shù)。結果表明,那些沒有描述那幾天個人生活狀況的學生普遍過高地估計了比賽勝負對自己的影響,因為他們設想這件事時很容易忽略比賽之后他們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例如球隊贏得比賽之后他們就必須到圖書館為接下來的化學考試做準備,這樣即使球隊贏了,他們也高興不了多久。
我們想象未來時只會將注意力放在這件事情本身,從而使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忘記考慮什么情況了。很多人都削尖了腦袋往北京等大城市擠,然而,研究表明,北京人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快樂。但為什么每個人都相信來到北京后他們會更快樂呢?對于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一提到北京這個城市的名字,他們立刻想到發(fā)達的經濟、現(xiàn)代化的設施、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不過,這些只是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的一小部分因素,如果我們給這些人對北京的想象再添加一些被忽視的細節(jié),結果如何呢?上下班的地鐵就像沙丁魚罐頭一樣;高昂的房價讓“居者有其屋”成了奢望;還有糟糕的空氣質量、擁堵的交通、噪音等等。我們認為北京人更快樂是因為我們想象中的北京只有可憐的一點點細節(jié),而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最后的結論。
就像吉爾伯特所說,我們常常無法辨別未來的哪些事情比另一些要好。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要勞神費力地計劃未來,更不用為將來可能的不幸擔驚受怕。不論將來遇到什么事情,我們的大腦都完全能夠應付自如。
(摘自《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