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耳目之用,不外乎“看見”與“傾聽”??匆姷牟粌H僅是繁華世界的表象,更是撥開謎團之下顯露的熨帖真實。傾聽則是辨別自然之響,聽取來自人心底的聲音。前者有柴靜的《看見》,力透紙背的一句話“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不假思索的從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后者有《可凡傾聽》,節(jié)目一改主持人控場的硬朗做派,將嘉賓的心聲作為傾聽的立腳點,細膩感人。
看之所見,聽之所聞,是感受及了解世界的一扇窗?;ヂ?lián)網(wǎng)讓世界變成小小的地球村,聯(lián)系得愈加緊密。無論是時尚圈的鏖戰(zhàn),還是設計業(yè)態(tài)的創(chuàng)新……各式潮流趨勢紛至沓來,它們折射出跨界、開放的時代表征。面對信息大爆炸,設計師們的看與聽就變得愈加“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固步自封或冒險激進。在本期專題的采訪中,我們的感受尤其深切,邱德光先生精妙地拋出“抄”論:“我也在抄,但不是抄別人的設計,而是抄時尚、抄古人的東西、抄科技運用,然后轉變成自己的”?!俺币蛔直毁x予了新意,從這個字中似乎也能看到設計師痛苦蜷縮并企圖用力舒展的用心,它讓我們再次審視傳承與轉變的重要性——“要去了解歷史,吸取它的精神,并在觀察當下社會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精神與現(xiàn)代消費者所追崇的視覺效果重新整合起來”。
看與聽不外乎是獲取認知的手段。行走之間,我們看的是時尚元素的嬗變、傳統(tǒng)蘊藉的留存以及時代價值美學的變化,聽的亦然。古人說得好,“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只有有選擇、能辨識地看與聽,才能有的放矢地找準基點。古人以山水寄情,以自然承載詩心;詩人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摹寫的僅僅是給健全心智的中國人看的當時代的現(xiàn)狀;像Ilaria Miani這樣的大多數(shù)外國設計師們,喜歡騎腳踏車穿梭于羅馬、倫敦、巴黎等地,親臨當?shù)氐慕ㄖ铮^看備大藝術館,獲得靈感來源……對他們來說,生活不外乎真實的感受。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懂得觀察生活,反哺生活的設計師們也一定能締造真實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