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
我認為有一點值得宏源反思:宏源在合資公司董事會中根本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如果3名宏源董事在定期的例會中,能及時發(fā)現合資公司的問題,也不至于發(fā)展成現在這樣。出現目前的局面,難道不該追問宏源這3名董事的責任嗎?
對賭協議是目前孫先生極力想擺脫的。孫先生極有可能不執(zhí)行對賭協議,進而和宏源走上法庭。由于法律程序占時長、打官司花費高等因素,按此路走,宏源未必能在短時間內通過法律渠道拿回資金。
我認為宏源還是該加大對沈陽方面業(yè)務的細化跟進,盡快了解沈陽的業(yè)務,爭取讓沈陽方面的損失降到最低。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董事會中宏源的話語權。
如果真到了分家的地步,想要拿回資金有的是辦法,固定資產抵押拍賣、股份贖回等在法律上都有可以操作的手段;但前提是宏源先得做局,讓局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走。為了讓損失降到最低,只有先把事情做好,如果帶著問題分開,宏源肯定得割肉!
另外,海富投資和甘肅世恒之間對賭案例的“判決”,或許能給投資對賭的各方帶來一些啟示。
先來回顧一下該案的始末。
原對賭條款如下:
海富投資出資2000萬元現金投資甘肅世恒,占甘肅世恒增資后注冊資本的3.85%;如果2008年,甘肅世恒凈利潤低于3000萬元,海富投資有權要求甘肅世恒予以補償,如果甘肅世恒未履行補償,海富投資有權要求香港迪亞(之前甘肅世恒唯一的股東)履行補償義務。
結果,2008年,甘肅世恒的凈利潤沒有達到3000萬元,海富投資要求甘肅世恒按對賭協議補償未果,于是向甘肅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甘肅地方法院判決甘肅世恒敗訴,但甘肅世恒始終不服判決并于2011年提交最高法院申請再審。
最高法院最終判決如下:
1.二審法院判決甘肅世恒、香港迪亞共同返還投資款及利息超出了海富投資的訴訟請求,是錯誤的。
2.對賭約定使得海富投資的投資可以獲取相對固定的收益,該收益脫離了甘肅世恒的經營業(yè)績,損害了甘肅世恒的利益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一審法院、二審法院根據《公司法》第二十條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第八條的規(guī)定,認定《增資協議書》中的這部分條款無效是正確的。
3.香港迪亞對于海富投資的補償承諾并不損害甘肅世恒及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有效的。
4.綜合上述理由,最高法院撤銷了甘肅高院對此案的二審判決;并判決,香港迪亞向海富投資支付協議補償款19 982 095元(注:依然是海富投資大獲全勝)。
在此案判決前,許多投資機構與被投企業(yè)都簽訂過對賭協議,但由于該類協議的合法性處于模糊狀態(tài),原有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對賭是否合法。這次最高法院的判決無疑為投資機構落實對賭協議起到了“激勵”作用。
根據這個標桿案例,宏源可以向孫先生追索對賭損失,但你們在對賭協議之后的情況變化,就只能看你們雙方在法庭上的辯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