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如果為了逃避中國的高考,如果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學習能力,在國外也不會出現(xiàn)奇跡。
因為國內的基礎教育成為了很多家長的心病,很多家長考慮移民國外,問我怎么看?
我回答,環(huán)境固然重要,但家長的心態(tài)也很重要。在美國,也有很多華人家長相互攀比,孩子學習習慣和負擔跟國內一樣。我有一友,在馬里蘭州,那里學區(qū)很好,競爭激烈,不亞于中國。有次他去看脊椎醫(yī)生,醫(yī)生說有很多小病人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家長相互攀比的惡習猶存,小孩負擔很重。在美國一些好學區(qū),華人聚居密集,不但二奶村洗腳屋興建起來了,形形色色課后輔導班也一應俱全。這些家長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喜好、特長和精力,盲目跟風。換個環(huán)境也是白換,因為最終也只是新瓶裝舊酒,把中國的日子搬到美國來過。
一份調查問卷讓人們列舉中國學生到美國后所面臨的挑戰(zhàn)。調查發(fā)現(xiàn),剛從基礎教育階段出來不久的中國學生面臨三大問題。
第一是缺乏被美國人接受的學習能力
最大的問題是誠信。很多受調查者認為中國學生來美國后,對于學業(yè)上的誠信缺乏起碼的認識,不知犯規(guī)的后果。很多學生在抄襲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誠實。在學習風格上,中國學生“來自一個強調死記硬背的系統(tǒng)”,不對老師提出質疑,也難以和教師在課堂外互動。大部分學生欠缺“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只想“聽教授講課,尋找‘正確答案,而不是針對問題,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痹跍y試上,中國學生偏向“考試”,難以適應美國學校不同的測評方式,如小組一起做“項目”,做展示。我們自以為中國學生學習好,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概念,語焉不詳。筆者在美國從事教育設計,和老師天天打交道。很多老師其實私下對中國學生的習慣和后勁兒頗有看法,只是害怕種族歧視的嫌疑,不好明說。
第二個大問題是語言障礙
中國學生重考試輕學習,在英語學習上大部分是在托福、GRE等考試上下功夫。美國大學閱讀量、寫作量非常大,標準化考試未必能給學生充分準備。有一些學生來美國之后,學校要求學語言課程。但是 “中國學生面臨家長、朋友和傳統(tǒng)文化上的壓力,急需成功”,往往不屑于學語言,而希望早日進入“正規(guī)”學習。語言關沒有過,好習慣沒養(yǎng)成,學得很痛苦。很多學生認為英語不過是一個工具,差不多就行。這些語言技能欠缺的學生“無法和當地社區(qū)的各種人有效交往,各種社會關系只能停留在表面”。在美國社會里,語言的運用技能,將決定你在這個社會能走多遠。語言對人發(fā)展的重要性不亞于專業(yè)成就。
這種短視不限于語言。中國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對找工作的關注遠遠超過專業(yè)學習。很多中國學生的長遠規(guī)劃就是找個好工作,連專業(yè)都不過是工具,缺乏對所學專業(yè)的熱情。與之相比,不少美國學生則更有熱情和朝氣,學就像個樣子學,希望能在學成之后去“改變世界”。
第三大問題是人際障礙
很多小留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有家長在生活上百般照顧,學校也只管知識長進,無論在家在學校,都缺乏必要的獨立生活能力。到美國后,有的連“基本生存技能都欠缺”。比如怎么找房子、簽合同,小留學生們一籌莫展。美國人稱之為“獨生子女綜合癥”。老留學生一般比較刻苦,比較尊重人,新來的小留學生則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和社會預期。很多小留學生還是希望用中國方式解決問題,如走后門、找關系、送禮等。美國學生多半知道,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少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很少在這方面浪費時間。
在交往上,很多留學生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朋友多半還是中國的一班朋友。另外,隨著中國留學生的增多,學生之間開始論資排輩,早來的跟新來的擺老資格,欺負新來的學生,相互之間傳播流言等等。結果攪渾了中國留學生的一潭水,也無法和其他族群相處。
他們和家長,不過是試圖把中國日子搬到美國來過。這樣移民了也是白移,也不能接觸到新文化環(huán)境中真正的精髓,而是在美國的環(huán)境里,給自己造了個大氣泡,生活在里面。和美國人交流很少,除非是見面嘻嘻哈哈說說天氣聊聊籃球橄欖球。
反過來,我回國時看到,國內不少開明的家長,把孩子的教育管理得非常好。所以不要事事怪罪大環(huán)境,具體家庭和學校的小環(huán)境對于人的造就更為“給力”。
小編嘮叨:
要不要讓孩子很小就出國讀書?小編制作這個微話題,是希望家長能理性對待這個問題,有的孩子是適合的,而有的卻不適合,自己孩子去不去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跟風。出國,是為了孩子受不一樣的教育,千萬不要最后搞成“新瓶裝舊酒”,貽誤孩子終生。那個因論文成績不及格而用國內的解決問題方式,攜帶錢與槍要求老師改成績的李洋,不是留學生中的唯一一個。送不送孩子去國外讀中學,家長須三思再三思。